第十七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一頁,「醜二、廣釋聞熏習」。
蕅益大師在《佛遺教經》的注解當中,把佛陀的一代時教分成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善業力,第二個部分是正念力。所謂的善業力,就是說我們依止布施、持戒、忍辱這樣的造作,能夠成就世間的功德;所謂的正念力,就是我們依止精進、禅定跟智慧的修學,能夠成就出世間的功德。蕅益大師就把《佛遺教經》分成了善業力跟正念力這二種的功德。這二種功德,在《大寶積經》,佛陀作了一個比較,說:「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假設我們今天用滿恒河沙的七寶來供養十方諸佛,即使這麼大的善業,也比不上我們能夠專心的,乃至于在一天當中來修習寂靜。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爲我們依止善業力所成就的安樂,這樣的力量不能夠去抗拒、或者說是調伏我們心中的煩惱罪業。所以我們只是靠善業力的資持,我們的安樂是非常的脆弱,隨時有被煩惱、罪業破壞的可能性,所以這樣的安樂是暫時的安樂。我們內心當中,能夠産生正念的觀照、産生寂靜的力量,這種安樂是不可破壞的,是究竟永恒的安樂。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身爲一個佛弟子,剛開始修學,當然是依止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來成就善業力;但是等到我們開始上路以後,如何趕緊把心中寂靜的力量生起來,我相信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目標。這個寂靜的功德,如果詳細的分析,有大乘跟小乘的不同。小乘的寂靜是安立在空性的體性上,大乘的寂靜是安立在真空妙有。換句話說,小乘的寂靜,他只能夠自受用;大乘的寂靜,他在自受用當中,能夠生起大悲心,廣泛的攝受衆生,使令衆生也能夠得到安樂,有他受用的功德。從小乘空性的寂靜,到大乘妙有的寂靜,這樣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建立阿賴耶識。假設我們在觀察生命的時候,忽略了阿賴耶識的存在,生命的相續就變成不可能,所謂真空妙有的真理也就不能建立了。所以在觀察緣起的時候,建立阿賴耶識,能夠使令我們從一種完全的空性,進入到真空妙有的真如,從空性到真如的轉捩點的一個過渡時期,阿賴耶識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非斷、非常的一個相續的力量,就能夠使令我們從小乘的空性,而建立到大乘的真如。
第十七卷
所以本論當中,論主講到大乘的十種殊勝法門,第一個講到所知依,就是要在我們內心當中,很深刻的建立阿賴耶識緣起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在本科當中,講到「廣釋聞熏習」,就是講到依止阿賴耶識,所生起的雜染緣起跟清淨緣起,這一科是講到清淨的緣起。前一科是一個略說,這以下是廣說,廣泛的說明我們這個阿賴耶識如何生起清淨的善根?善根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它如何的相續?乃至于這個善根有什麼樣的差別品類?在這一科當中都會詳細的說明。
醜二、廣釋聞熏習(分四:寅一釋妨難;寅二辨品類; 寅叁明所攝;寅四顯次第增) 寅一、釋妨難(分二:卯一釋淨心種;卯二釋種所依) 卯一、釋淨心種(分二:辰一別問;辰二總答) 辰一、別問(分二:巳一染爲淨種難;巳二未習無種難)
巳一、染爲淨種難
「廣釋聞熏習」當中分成四科:「一、釋妨難;二、辨品類;叁、明所攝;四、顯次第增」。就是把這個清淨善根生起的因緣,它的差別品類,以及它生起的次第,都作一個說明。我們先看第一科「釋妨難」,「釋妨難」是問清淨的善根是怎麼有的?這當中分二科:「一、釋淨心種;二、釋種所依」。「淨心種」當中分成二段:「一、別問;二、總答」。「別問」當中分成二科:「一、染爲淨種難;二、未習無種難」。我們先看第一科,「染爲淨種難」,看論文: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
這一科「染爲淨種難」,這個「染」就是雜染法,說雜染法怎麼能夠生起清淨心的種子?就是你是雜染的,怎麼能夠創造一個清淨的種子呢?提出這一個問難。好,我們看論文。爲什麼身爲「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這個阿賴耶識,它是一個生死「雜染」的「因」緣?我們可以這樣講:所有的煩惱、罪業,所有老、病、死的果報都是阿賴耶識所延伸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個「雜染因」。阿賴耶識身爲一個「雜染因」,怎麼能夠生起「出世」間能夠對治雜染法清「淨」性的「種子」呢?就說你是雜染的因,怎麼能夠生起出世間對治雜染的清淨種子?這個地方的大意是說:阿賴耶識的生起,是有種子才能夠生起的,這個種子有本性住種跟習所成種。「本性住」是本來有的,「習所成」是後天的熏習才有的。這一段是問難本性住種,就是說阿賴耶識怎麼會本來就具足無漏的善根種子呢?因爲你是雜染,這個善根種子是清淨的,你怎麼能夠把它生起來呢?這一段是問難「本性住種」,這個是「染爲淨種難」。
巳二、未習無種難
這個地方是問難「習所成種」。如果我們今天幷沒有經過清淨心的熏習,怎麼會有善根的種子?就是沒有熏習,不應該有種子的!看論文: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 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無始劫來,我們內心的狀態,簡單的講就是「心隨妄轉」,每一個人不管造善、造惡,都是活在無明妄想當中,沒有離開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乃至于「生、老、病、死」的力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從來沒有生起這種清淨的無分別智,這個「出世心」就是根本無分別智,我們沒有這種清淨心,換句話說我們「未曾」有清淨心的「熏習」。沒有這種「熏習」,清淨心的「種」子是怎麼産「生」的?因爲你要有種子,一定要有這個現行法的熏習,有二個法的熏習:有清淨心跟阿賴耶識在那個地方同時同處的運轉。那我們沒有生過清淨心,怎麼會有這個種子呢?這段是問「習所成種」。就是以這二個問題,來問難大乘的阿賴耶識是怎麼能夠生起善根的?
辰二、總答
論主以一個答案,總答前面二個問題。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身爲一個生死凡夫,我們內心寂靜的力量,這第一個因緣是怎麼生起的呢?這當中有二個重要因素,能夠使令我們生起寂靜的力量:第一個,「最清淨法界等流」。「最清淨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一個大般涅槃的境界,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內心安住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離諸對待的安樂法界,這個法界是最極清淨的,沒有煩惱障、沒有所知障的垢染。佛陀在這樣一個自受用當中,依止他的大悲願力,生起他的等流正法,這個等流正法廣泛來說有五層:色、聲、香、味、觸;狹義來說,主要就是語言文字這種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爲什麼叫做「法界等流」呢?就是說它本身雖然不是清淨法界,但是它能夠引生我們趨向于清淨法界。比如說:這個船,船本身不是彼岸,但是我們內心當中依止這個船,能夠引導我們趨向彼岸,它本身不是彼岸,但是它有引導我們趨向彼岸的力量,所以叫做「等流」,它有這種等流的力量。也就是說,必須有佛陀的出世說法,我們衆生才有得度的因緣,這是第一個,必須有佛陀「清淨等流」的教法出現于人間,這是第一個因緣。第二個,「正聞熏習種子所生」。弟子們必須要經過曆代善知識的傳承,能夠正確而不錯謬的聽聞,經過聽聞乃至如理思惟以後,我們就能夠生起這種寂靜的善根。第一個必須有正法的流傳,第二個要如理的聽聞。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智慧善根的觀照力,主要的因素就是靠聽聞。
在禅師的語錄當中,講到有一個禅師,他讀到《法華經》的一個偈頌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産生了疑惑,不明白。說:一切法有很多的生滅相,爲什麼說每一個法的本性是寂滅的呢?他在生滅跟寂滅當中,産生一個矛盾的疑惑。這個時候,他就去參禅,內心當中不斷的去思惟、消化這個文字的義理。長時間的打坐,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冬天過去春天到來。在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在寮房打坐,聽到黃莺的鳥叫聲,突然間開悟了,豁然開朗。豁然開朗以後,他就講出他體驗的偈頌,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莺鳴柳上。」說:一切法的本性雖然是寂滅相,但是這個寂滅相是不障礙緣起的,雖然一切法是寂滅,但是有春天的因緣,使令百花盛開,黃莺也在柳枝上叫。所以說,身爲一個禅師,他的內心剛開始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這個時候「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是清淨法界等流正法,剛開始進入到這個禅師心中的時候,它的力量是薄弱的,對他的生命並沒有産生多大的影響力。但是這樣的一個文字,在心中不斷的串習、不斷的消化,總有一天,這個種子不斷的熏習累積,它就會産生一個光明的力量,使令在妄想當中,對生命産生如實的觀照。
所以這個人的清淨心怎麼生起?他爲什麼能夠通達生命的真相,産生這麼大的覺悟、産生這麼大的一個行爲的
扭轉?他剛開始也是一句話進去而已,就是從「最清淨等流」正法,我們「正聞熏習」産生一個「種子」,這樣子慢慢慢慢引生我們的出世心。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佛陀的出世,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好處,但是最重要就是:佛陀演說很多語言文字的正法,使令我們有得度的因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因素。這個地方是總答這個清淨的善根剛開始是怎麼生起的?就是由于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生的。
卯二、釋種所依(分二:辰一雙關征難;辰二答喻俱轉) 辰一、雙關征難
他經過聽聞以後,生起了這個無漏的善根,生起以後,它依止什麼而住呢?它應該住在哪裏呢?這個地…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