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是講到無漏善根它如何的相續。這當中分成二段:「一、雙關征難;二、答喻俱轉。」先看「雙關征難」,看論文:
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
當然我們聽聞以後,是一個無漏的善根。那聽「聞」正法「熏習」的這個善根,它是以「阿賴耶識」爲「自性」?還是它不以「阿賴耶識」爲「自性」?就是阿賴耶識是雜染法,你是清淨的,那你到底是要跟它在一起?還是不跟它在一起?你的體性到底是跟它相同?還是不同?提出這個問題。「若是」你這個無漏的善根體性,跟「阿賴耶識」是相同的體性,你是跟它相同,你怎麼能夠去「對治」、或者說是消滅阿賴耶識的「種子」呢?說你跟它相同,你們二個應該是和合的、隨順的;但是,不是!你這個善根種子進去以後,對阿賴耶識的這種生滅性,這個阿賴耶識是「恒轉如瀑流」,它是啓動我們生死業力一個最大的動力。生命的水流爲什麼能夠相續?就是有阿賴耶識有漏種子的推動,那我們聽聞這個佛法的善根,進入到我們心中以後,它産生一種對治生死的力量。如果說你的體性跟阿賴耶識相同,它怎麼會「對治」阿賴耶識呢?如果是不同于「阿賴耶識」,你是清淨的,阿賴耶識是雜染的,你不屑跟它在一起,這樣子的話,你這個「種子」的依止處到底在哪裏呢?你不依止阿賴耶識,那你依止誰而住呢?這一段的征問是說:我們凡夫的思考,在沒有經過大乘的熏習之前,我們都是有自性執。就是說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是不兩立的,漢賊不兩立,你是雜染法就不應該跟清淨的法在一起,你是清淨法就不應該跟雜染法在一起,染淨不能共存,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難。以下看論主怎麼回答:
辰二、答喻俱轉(分二:巳一寄識中,巳二非識性) 巳一、寄識中
「俱轉」,它跟阿賴耶識是共同在一起運轉,這當中分二科:「一、寄識中;二、非識性」。先說明它是「寄」住在阿賴耶「識」當中的,看論文: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我們凡夫在「證得」無上「菩提」之前,就是在這個金剛道之前,這個時候,第八識異熟識都是存在的。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所積集的戒定慧的善根,都是依止在阿賴耶識當中。怎麼依止呢?「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隨在一種」,就是說隨在一種叁界的果報當中,阿賴耶識有不同的轉生處所,你就住在這一期阿賴耶識的轉生處所當中,跟阿賴耶識俱生俱滅同時的運轉。比如說:你是一個人,你在人道的時候,栽培了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的無漏善根,你來生生到天人,你這個時候是一個「所依轉處」,你的阿賴耶識就變成一個天人的阿賴耶識,這個時候你雖然看起來外表是有漏的,但是你這個天人跟一般的天人不同。比如說:他是一貫道的信徒,他也修習善業到天人去了,他也現出天人;你是佛弟子,你修習戒定慧,但是你還沒有成佛之前,你也做天人。你們二個是隔壁,看起來沒什麼差別,但是有差別!就是你這個有漏的天人果報當中,內心有無漏的善根,這一點是不共于一般的天人。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當中,也講到一個情況:白鶴聽法而轉成一個禅師。說:诶,你看它是一只白鶴,是一個畜生道的五蘊身心,但是這只白鶴,它雖然過去生有一種罪業的力量起現行而變成白鶴,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它這個有漏的、帶有罪業的身心當中,它有無漏的善根,它能夠來到法師的說法處來聽法。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栽培無漏的善根,即使墮落到惡趣,「若墮惡趣,終不久留」。就是說有善根的人,在苦惱當中,他很容易生起慚愧心,所以他的罪業會比一般人早一點結束。也就是說,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這個善根,在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隨著我們某一期生命當中的轉生處所,就寄在這一期的異熟識當中,跟異熟識和合俱生俱滅。講一個譬喻:「猶如水乳」。這個「乳」指的是雜染性,「水」是清淨的,水跟乳雖然體性不同,但是它們二個能夠完全和合的混在一起;說水是清淨的,乳是有雜質的,雖然體性不同,但是不影響它們之間的和合相處。就好象這個善根是無漏的,阿賴耶識是有漏的,但是它也可以暫時的寄住在阿賴耶識,這是合理的。
巳二、非識性
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雖然這個無漏的善根,它是暫時寄住在雜染的阿賴耶識;但是它本身不會被「阿賴耶識」的雜染所同化,而且它會去消滅、去「對治」這個阿賴耶識的有漏「種子」,這個就是說明染淨相依、染淨不二。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很奇怪,比如你在修行的時候,你說:我修行的這一念心,到底是雜染的?還是清淨的?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诶,有時候我的心生起戒定慧,我在佛堂做功課的時候,心與佛合、心與道合;但是有這個雜染的因緣來刺激我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出現貪欲、瞋恚、高慢、嫉妒的煩惱。如果我的心是清淨的,那它就不應該起煩惱;如果我的心是絕對的雜染,它就不應該生起清淨的戒定慧?其實我們的心是不決定的,染淨相依的,它有雜染的功能,也有清淨的功能,就是這麼回事。就是說,善根是寄住在阿賴耶識,這個雜染法跟清淨法是可以和合共住的:是迷悟的因緣來啓動你的心,就帶動了善根;是依止顛倒的因緣,就啓動了雜染的力量。這一段是說明善根的依止處所。
寅二、辨品類
這個善根有什麼品類?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這個善根的種子,依止它勢力的強弱有叁品:剛開始叫「下品熏習」,這個「下品熏習」叫做「聞」所成慧。聞所成慧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去熏習善根的時候,是透過我們正確而不錯謬的聽聞;聽聞了以後,我們內心當中産生一種正見;有這個正見的觀照,産生一種慚愧心;有這個慚愧心來滅惡生善。但是這個時候的慚愧心是不堅固的,有時候信心具足,慚愧心很強;有時候信心羸弱,慚愧心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善根,跟這個廣大的煩惱罪業作戰,我們有時候戰勝,有時候失敗。所以一個初學佛法的人,剛開始的情緒是變化很大,晴時多雲偶陣雨,你看他昨天好象正念現前,今天卻起煩惱。就是說他在跟煩惱對抗的時候,有時候是正念強,有時候正念薄弱,因爲他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要面對無始的煩惱跟罪業,有時候就有很多的變化,這個我們都叫做聞所成慧。
第二個,當然我們可以再進步,仰仗我們不放棄的道心,慢慢的隨著我們修行時間的增長,就到了「中品熏習」。這個「中品熏習」叫做「思」所成慧,就是我們經常在生命當中,利用這個空檔的時間,在寂靜的心中,思惟、消化這些語言文字的教法,把語言文字的教法,轉成內心的智慧。這個語言文字是一個心外之法,但經過你的思惟以後,就變成你的心內之法,它就是有這種力量,這種對于佛法的善根,就叫做勝解,一種堅定而有力量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對煩惱的調伏力量就增加了。這個思慧,一個人思慧産生以後的相貌,古人說這個人修行上路了,這個人上了高速公路了(哈──)。就是你剛出家的時候,在這個市區上到處轉,今天用功、明天懈怠,煩惱情緒的變化很大,因爲你還沒有找到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這個思慧不同,雖然他的內心當中,還有很多身口意的過失沒有消除,也有很多諸佛菩薩的功德還沒有生起;但是他內心當中不容易退轉了,這個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在他的生命當中,每一天都在增上當中,而他的情緒也穩定下來了。內心有再大的煩惱,對他來說都有辦法去調伏它,雖然不可能說沒有煩惱,但是他有抗拒煩惱、調伏煩惱的力量,這種人叫做修行上路了,就是這個人上了高速公路了,他到臺北去,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這個叫做中品熏習。
當然我們不應該得少爲足,「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不斷的加強心中的禅定。這個「上品熏習」就是「修」所成慧,他能夠依止一個專注的力量,以這個禅定力,在心中觀察、思惟諸法實相,這個時候,就能夠斷惑證真,轉凡成聖,所以這個上品熏習是能夠轉凡成聖、斷除煩惱的。總而言之,「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所有的善根要能夠進步,都是有聞、思、修的相續,而不間斷的修行,才能夠成就的。這個地方是把這個無漏的善根,分成了叁個品類。
寅叁、明所攝(分二:卯一明非阿賴耶識所攝; 卯二明是法身解脫身所攝) 卯一、明非阿賴耶識所攝
這個地方把善根的體性作一個說明,這當中分二科:「一、明非阿賴耶識所攝;二、明是法身解脫身所攝」。我們先看第一個「明非阿賴耶識所攝」: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 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這個「正聞熏習」的「種子」,就是一種無漏的善根種子,它有「下品、中品、上品」的差別。雖然強弱有聞、思、修的差別,但是它的體性都是「法身」的「種子」。這個「身」就是依止處,生命的依止處。凡夫的依止處叫做業報身,我們是由有漏的業力,所招感的一個果報體,叫做業報身。叁世諸佛的「身」,叫做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如果我們今天是研究般若系的,或者講性宗的經典,般若系的法身,它所強調的是一個我空、法空的理性,因爲在般若系的法身跟報身是分開來的,這個緣起的功德是約著報身,清淨的理性是約著法身。但…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