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方是讲到无漏善根它如何的相续。这当中分成二段:「一、双关征难;二、答喻俱转。」先看「双关征难」,看论文: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

  

  当然我们听闻以后,是一个无漏的善根。那听「闻」正法「熏习」的这个善根,它是以「阿赖耶识」为「自性」?还是它不以「阿赖耶识」为「自性」?就是阿赖耶识是杂染法,你是清净的,那你到底是要跟它在一起?还是不跟它在一起?你的体性到底是跟它相同?还是不同?提出这个问题。「若是」你这个无漏的善根体性,跟「阿赖耶识」是相同的体性,你是跟它相同,你怎么能够去「对治」、或者说是消灭阿赖耶识的「种子」呢?说你跟它相同,你们二个应该是和合的、随顺的;但是,不是!你这个善根种子进去以后,对阿赖耶识的这种生灭性,这个阿赖耶识是「恒转如瀑流」,它是启动我们生死业力一个最大的动力。生命的水流为什么能够相续?就是有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推动,那我们听闻这个佛法的善根,进入到我们心中以后,它产生一种对治生死的力量。如果说你的体性跟阿赖耶识相同,它怎么会「对治」阿赖耶识呢?如果是不同于「阿赖耶识」,你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是杂染的,你不屑跟它在一起,这样子的话,你这个「种子」的依止处到底在哪里呢?你不依止阿赖耶识,那你依止谁而住呢?这一段的征问是说:我们凡夫的思考,在没有经过大乘的熏习之前,我们都是有自性执。就是说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是不两立的,汉贼不两立,你是杂染法就不应该跟清净的法在一起,你是清净法就不应该跟杂染法在一起,染净不能共存,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难。以下看论主怎么回答:

  

  辰二、答喻俱转(分二:巳一寄识中,巳二非识性) 巳一、寄识中

  

  「俱转」,它跟阿赖耶识是共同在一起运转,这当中分二科:「一、寄识中;二、非识性」。先说明它是「寄」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的,看论文:

  

  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

  

  我们凡夫在「证得」无上「菩提」之前,就是在这个金刚道之前,这个时候,第八识异熟识都是存在的。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所积集的戒定慧的善根,都是依止在阿赖耶识当中。怎么依止呢?「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随在一种」,就是说随在一种三界的果报当中,阿赖耶识有不同的转生处所,你就住在这一期阿赖耶识的转生处所当中,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同时的运转。比如说:你是一个人,你在人道的时候,栽培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的无漏善根,你来生生到天人,你这个时候是一个「所依转处」,你的阿赖耶识就变成一个天人的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你虽然看起来外表是有漏的,但是你这个天人跟一般的天人不同。比如说:他是一贯道的信徒,他也修习善业到天人去了,他也现出天人;你是佛弟子,你修习戒定慧,但是你还没有成佛之前,你也做天人。你们二个是隔壁,看起来没什么差别,但是有差别!就是你这个有漏的天人果报当中,内心有无漏的善根,这一点是不共于一般的天人。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当中,也讲到一个情况:白鹤听法而转成一个禅师。说:诶,你看它是一只白鹤,是一个畜生道的五蕴身心,但是这只白鹤,它虽然过去生有一种罪业的力量起现行而变成白鹤,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它这个有漏的、带有罪业的身心当中,它有无漏的善根,它能够来到法师的说法处来听法。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栽培无漏的善根,即使堕落到恶趣,「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就是说有善根的人,在苦恼当中,他很容易生起惭愧心,所以他的罪业会比一般人早一点结束。也就是说,当我们听闻佛法以后,这个善根,在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随着我们某一期生命当中的转生处所,就寄在这一期的异熟识当中,跟异熟识和合俱生俱灭。讲一个譬喻:「犹如水乳」。这个「乳」指的是杂染性,「水」是清净的,水跟乳虽然体性不同,但是它们二个能够完全和合的混在一起;说水是清净的,乳是有杂质的,虽然体性不同,但是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和合相处。就好象这个善根是无漏的,阿赖耶识是有漏的,但是它也可以暂时的寄住在阿赖耶识,这是合理的。

  

  巳二、非识性

  

  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虽然这个无漏的善根,它是暂时寄住在杂染的阿赖耶识;但是它本身不会被「阿赖耶识」的杂染所同化,而且它会去消灭、去「对治」这个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这个就是说明染净相依、染净不二。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奇怪,比如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说:我修行的这一念心,到底是杂染的?还是清净的?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奇怪:诶,有时候我的心生起戒定慧,我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但是有这个杂染的因缘来刺激我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出现贪欲、瞋恚、高慢、嫉妒的烦恼。如果我的心是清净的,那它就不应该起烦恼;如果我的心是绝对的杂染,它就不应该生起清净的戒定慧?其实我们的心是不决定的,染净相依的,它有杂染的功能,也有清净的功能,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说,善根是寄住在阿赖耶识,这个杂染法跟清净法是可以和合共住的:是迷悟的因缘来启动你的心,就带动了善根;是依止颠倒的因缘,就启动了杂染的力量。这一段是说明善根的依止处所。

  

  寅二、辨品类

  

  这个善根有什么品类?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这个善根的种子,依止它势力的强弱有三品:刚开始叫「下品熏习」,这个「下品熏习」叫做「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熏习善根的时候,是透过我们正确而不错谬的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正见;有这个正见的观照,产生一种惭愧心;有这个惭愧心来灭恶生善。但是这个时候的惭愧心是不坚固的,有时候信心具足,惭愧心很强;有时候信心羸弱,惭愧心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善根,跟这个广大的烦恼罪业作战,我们有时候战胜,有时候失败。所以一个初学佛法的人,刚开始的情绪是变化很大,晴时多云偶阵雨,你看他昨天好象正念现前,今天却起烦恼。就是说他在跟烦恼对抗的时候,有时候是正念强,有时候正念薄弱,因为他的善根是薄弱的。所以他要面对无始的烦恼跟罪业,有时候就有很多的变化,这个我们都叫做闻所成慧。

  

  第二个,当然我们可以再进步,仰仗我们不放弃的道心,慢慢的随着我们修行时间的增长,就到了「中品熏习」。这个「中品熏习」叫做「思」所成慧,就是我们经常在生命当中,利用这个空档的时间,在寂静的心中,思惟、消化这些语言文字的教法,把语言文字的教法,转成内心的智慧。这个语言文字是一个心外之法,但经过你的思惟以后,就变成你的心内之法,它就是有这种力量,这种对于佛法的善根,就叫做胜解,一种坚定而有力量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对烦恼的调伏力量就增加了。这个思慧,一个人思慧产生以后的相貌,古人说这个人修行上路了,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哈──)。就是你刚出家的时候,在这个市区上到处转,今天用功、明天懈怠,烦恼情绪的变化很大,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上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这个思慧不同,虽然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很多身口意的过失没有消除,也有很多诸佛菩萨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但是他内心当中不容易退转了,这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在他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在增上当中,而他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内心有再大的烦恼,对他来说都有办法去调伏它,虽然不可能说没有烦恼,但是他有抗拒烦恼、调伏烦恼的力量,这种人叫做修行上路了,就是这个人上了高速公路了,他到台北去,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这个叫做中品熏习。

  

  当然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不断的加强心中的禅定。这个「上品熏习」就是「修」所成慧,他能够依止一个专注的力量,以这个禅定力,在心中观察、思惟诸法实相,这个时候,就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上品熏习是能够转凡成圣、断除烦恼的。总而言之,「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所有的善根要能够进步,都是有闻、思、修的相续,而不间断的修行,才能够成就的。这个地方是把这个无漏的善根,分成了三个品类。

  

  寅三、明所摄(分二:卯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卯二明是法身解脱身所摄) 卯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这个地方把善根的体性作一个说明,这当中分二科:「一、明非阿赖耶识所摄;二、明是法身解脱身所摄」。我们先看第一个「明非阿赖耶识所摄」: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这个「正闻熏习」的「种子」,就是一种无漏的善根种子,它有「下品、中品、上品」的差别。虽然强弱有闻、思、修的差别,但是它的体性都是「法身」的「种子」。这个「身」就是依止处,生命的依止处。凡夫的依止处叫做业报身,我们是由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一个果报体,叫做业报身。三世诸佛的「身」,叫做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如果我们今天是研究般若系的,或者讲性宗的经典,般若系的法身,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我空、法空的理性,因为在般若系的法身跟报身是分开来的,这个缘起的功德是约着报身,清净的理性是约着法身。但…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