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三页,「辰一、先明世间胜利」。我们前面讲到无漏善根的生起因缘,跟它的差别品类;这以下是说明无漏善根,它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功德力量:
第十八卷
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崄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虽然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真实的从有漏转变成清净,我们的内心基本上的本质还是有漏的,但是这个无漏的善根在有漏的心识当中,它能够产生三种灭恶的力量:第一个,「已能对治诸烦恼缠」,无漏善根它会使令我们不断观照烦恼的体性是虚妄相、是无常无我的一个虚妄相,所以观察久了以后,烦恼就自动的慢慢的轻薄了。第二个,无漏的善根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增上惭愧,我们很自然不断的观察以后,会对恶法排斥,会不喜欢恶法,对杀盗淫妄这种染污的恶法会产生排斥;对诸佛菩萨所开显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会好乐:这种厌恶恶法、好乐善法的惭愧心生起的时候,就能够灭除罪障,使我们过去所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慢慢慢慢的就能够消除。第三个,「已能对治诸崄恶趣」,我们本来有可能到三恶道的,因为内心如实的观照,就能够远离恶趣。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人要到三恶道去,一定是临终的时候起颠倒;你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起正念,而到三恶道去,不可能!不管你有多大的罪业,你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不可能去触动罪业,不可能!所以一个人经常能够保持观照,他自然就远离三恶道。从生善的角度,「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他能够随顺诸佛所成就的功德,点点滴滴的礼拜、赞叹、供养,慢慢慢慢的随顺,慢慢慢慢的成就一切善法。
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这个人修行为什么能有恶生善的力量?主要就是他有这个出离心跟菩提心的道心坚固。你这个人没有什么道心,人家拜佛你也跟人家进去拜佛、出来你也跟人家出来,你的生命当中没有目标,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拜佛?你都无所谓的,你这样的修行,不可能说「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作一切恶业朽坏对治,已能对治诸崄恶趣」,不可能!你就是出家三十年,也没办法产生这样的力量。就是你没有真实的道心,就不能产生真实的灭恶生善。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道心呢?为什么他会有道心呢?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修行不得力,就是发心不真。」你的生命当中没有目标,你没有真实想要离苦得乐、追求清净的无上菩提。为什么发心不真呢?主要的原因是:道眼昏暗。你智慧不够,你不能如实的观察无上菩提的功德、生死流转的过失,你就是不知道,所以不能够真实产生坚定的取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不得力的主要因素。你说:诶,五堂功课我都没有缺少。但是五堂功课只是一个枝末的作用,引导五堂功课那个根本的理体,那个观照力──出离心、菩提心,还有佛法的正见,这三个根本你没有生起来,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够对治烦恼、消除罪障、远离恶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你一定有真实的道眼,才能生起真实的道心。
辰二、正办三乘身摄
前面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我们在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有这种功德,这以下是讲未来的果报。
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
我们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观照,虽然「初」心「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依止有漏的心来修学佛法,心中还是有所得;但是他这个有所得的心所栽培的善根,会使令我们成就未来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如果你今天所听闻的是小乘的教法,这种功德未来是趋向于解脱身,虽然解脱,但是缺乏万德庄严的妙用。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功德的差别。
我们作一个说明。这个佛法的寂灭相,的确是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内心当中跟佛法的接触,都是听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在小乘的经论当中,不断的强调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所以是苦,苦所以是无我、是毕竟空的。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只有放弃所有的生灭法,你才能够得到安乐。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是不断的熏习这样的教法,那你生命的方向就决定趋向于解脱身。如果你刚出家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所接触的教法都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在大乘佛法当中,它告诉你:有所放弃,有所追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破除恶法,以寂灭的我空、法空的真理,消灭心中的爱取烦恼,这一点是共声闻学的。但是它要你破坏的时候,它又提醒你一个观念:「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不要忘了修善。所以你内心当中跟不同的教法接触,的确会有不同的方向,我们说是不同的种姓。所以诸位我们研究菩萨戒,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讲到「背大向小戒」,就是你菩萨一出家以后,你对大乘佛法的教义还没有完全通达,你就一路完全的修习小乘教法,这个是违背菩萨戒的,因为你已经发了菩提心,结果你心里的思考跟你最终的目标相违背。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我们承认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所以从一个对治的角度,有些的修行是共声闻人修学,是的!比如说我们调伏烦恼、避免让众生讥嫌、建立僧团的清净庄严,这部分都是共声闻修学的;但是在思想上、目标上不能共声闻修学,不可以!因为你有这种思考,你就会有不同──一个法身、一个解脱身的差别,这就是我们讲的种姓差别。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善根未来的功德,这二个方向作一个说明。
寅四、显次第增(卯一显转依;卯二引喻成) 卯一、显转依(分二:辰一因相;辰二果相) 辰一、因相
这个地方是说明生起有它一定的次第,分二:「卯一、显转依;卯二、引喻成」。先说明「转依」的相貌,「转依」当中先看它的「因相」,再说「果相」。先看「因相」:
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 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
这个净法的「熏习」,它的体性是无漏的,所以它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它有趋向于「法身」跟「解脱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万德庄严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脱身。这种善根的熏习是「如如熏习」,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断的思惟观察,使令我们的善根从「下品」而转成「中品」,由「中品」转成「上品」,这种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渐增」。这样增加的结果「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在我们「异熟果识」当中,出世的善根慢慢的增加,杂染的种子慢慢的减少,就能够产生一个「转依」,转有漏的阿赖耶识成无漏的清净识、无垢识。就是这个「转」,在因地是这样的做法。这个地方是讲熏习次第渐增。
本论的熏习,这个善根,是比较狭隘的针对听闻来说。我们要读《法华经》,《法华经》的〈方便品〉是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说:诸佛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就佛的知见,在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广设方便的。所以你读《法华经》的〈方便品〉,智者大师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问说:《法华经》是讲一佛乘,它是要趋向诸法实相,为什么强调〈方便品〉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没有〈方便品〉,就没有真实的功德。所以佛法的殊胜在〈方便品〉。虽然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理体三宝,但是没有住持三宝,没有一个人可以从生死凡夫趋向理体三宝,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三宝,你就跳跃不到理体三宝。你看《法华经》的〈方便品〉,它没讲那么高深,一定要听闻。它说:一个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业,他去赚钱回来以后,诶!经过一个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庄严,合掌起欢喜心,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来生就能够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诶,有人盖庙,他就出个二佰块,又种下一个善根。种下一个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三宝在一起,来生又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的就做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的出家,最后一念的相应成就圣道。你说: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现前。那我问你:他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佛像让他生起欢喜心,他怎么会有最后的那一念光明出现呢?所以智者大师赞叹〈方便品〉是对的!
我们看这一段文怎么说呢?「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比如说:诶,都没有人要出家,没有人愿意穿这个袈裟来扮演僧宝的角色,那你怎么栽培善根呢?众生就没有办法栽培善根!这就是住持三宝。没有人盖佛庙,没有人来承办佛像,那众生也没有办法跟佛结缘。所以他这个善根是慢慢的、点点滴滴的累积,从浅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时候是没有跨越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有人说永嘉大师好象是一下子就开悟了。永嘉大师说:「我也曾经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师,三言二语就开悟了;但是你没看他过去生是怎么修的。就是说他吃三碗饭吃饱了,你看他吃到第三碗,他前面二碗饭已经吃好了。所以所谓的顿悟,都是从因地的栽培而来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跨越这个次第,不可能!一定是从闻而后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习下、中、上品」,决定是「次第渐增」的,慢慢的有漏的这个种子渐减,出世的善根渐增。这个是讲因相。
辰二、果相
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 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这是讲到出世善根最终的「果相」,等到「一切」杂染「种子所依」止的阿赖耶识完全转变了,转这个有漏的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