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变成无漏的无垢识。也就是说,在「异熟果识」跟「一切种」识当中,已经没有杂染「种子」可「转」了,已经是「一切」的有漏「种永断」了,这个时候就是无漏善根最终的目标,最终的功德。

  

  我们佛教对圣人的定义,比一般世间的宗教严格。你看世间一般的圣人,比如说儒家思想也好,基督教也好,也有安立圣人;但是你注意看它的圣人,主要是约现行来安立。说他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过程当中,他身口意的表现,都是非常的优秀、清净无染,就可以说是圣人。但是佛法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也做得到。就是说,佛法的圣人不但是要约现行,还要约种子,他不但暂时不作恶,连那个潜伏的恶功能都要消灭。因为你今生不造恶,你来生不一定不造恶,不一定!遇到了染污的严重刺激,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凡夫都是这样。所以在佛法当中,对一个圣人的定义是:「一切有漏种子永断」,不只是约着现行而已,是连要生起杂染的那个潜伏功能都要消灭,任何的情况你都不可能生起杂染法,不可能!这样子才能够叫做「果相」。这个地方,是把无漏善根因地的栽培,跟它果地的功德相貌,作一个说明。

  

  卯二、引喻成(分二:辰一乘征;辰二喻答) 辰一、乘征

  

  这以下讲一个譬「喻」,把前面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分二:「一、乘征;二、喻答」。先作一个「征」问: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无漏的善根,它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好象「水乳」一般的和合。和合的结果,这个时候「非阿赖耶识」所收摄的无漏种子,跟「阿赖耶识同」时同「处」的运「转」;同时同处运转,使令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杂染种子慢慢的消失,而不是使「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增加。意思就是说,「非阿赖耶识」的这个无漏善根,跟杂染的阿赖耶识在一起运转。但是我们一般说:你加入它们的行列当中,你应该使令它增加,结果不是!反而使令阿赖耶识的有漏种子减少。你加进去以后,你反而在减损阿赖耶识,这是什么道理?提出这个问题。说你进去以后,它的力量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

  

  辰二、喻答(分二:巳一乳尽水在喻;巳二离欲转依喻) 巳一、乳尽水在喻

  

  以譬「喻」来回答,这当中有二科:「一、乳尽水在喻;二、离欲转依喻」。先看「乳尽水在喻」:

  

  譬如于水,鹅所饮乳。

  

  这个「水」就是无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烦恼。「水」它寄住在「乳」当中,但是「鹅」去「饮乳」的时候,因为鹅的嘴巴当中有一个酸的物质,它能够把这个乳凝固,所以鹅能够把乳吸收掉,最后只剩下水。就比喻说我们这个无漏善根深入到阿赖耶识当中,我们不断的观照以后,有漏的这个乳就慢慢减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这个意思。

  

  巳二、离欲转依喻

  

  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举这个世间说:「世间」上的人,他想要「离」开世间的五「欲」,想要得到禅定,这个时候,他依止正见,观察五欲的过失、禅定的功德,依止这样的欲乐来修习专注。这个时候,他「非等引地」的「熏习渐减」,散乱五欲的心这个功能慢慢的「减」少了,跟禅定相应的这个种子慢慢的增加,最后成就了「转依」,转这个五欲的阿赖耶识,而变成禅定相应的阿赖耶识。这个地方就是说:善法的种子是能够破坏恶法的种子,而不是恶法的种子能够破坏善法的种子,是这个意思。无漏的善根进去以后,它是能够破坏有漏的烦恼。这个地方是把善根种子的功能作一个总结。

  

  我们讲善根,善根有信、进、念、定、慧,主要是约智慧的观照。我们之前研究过菩萨戒,菩萨戒有二种:一个戒行,一个戒体。诸位在菩萨戒的内涵当中也就明显的看到:佛陀是比较重视这个戒体。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把戒行持得很好,但是戒行当中没有一个体,没有一个观照力、菩提心来摄受,你这个行为没有一个目标来摄受,你这个戒行是不庄严的。为什么戒体比戒行重要?你戒行没有这个戒体的摄受,你这个戒行是容易退转的。你可能在某一种清净的因缘当中,可以把戒持好;但是其他因缘改变的时候,你的戒行就经不起考验。就是你那个戒行本身,对烦恼跟罪业的冲击,没有抗拒、没有调伏的力量。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它是强调……,因为你有戒体,你慢慢的,你总有一天能够生起所有戒体的眷属──戒行。那你只有戒行没有戒体,你这个戒行就非常危险、非常脆弱,只是一个空壳子。所以这个地方是强调:为什么所有的善根以智慧为善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它直接影响到你的菩提心。一个人没有正见,你决定不可能有菩提心,不可能!这个地方是把出世的善根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下一科:

  

  子二、灭定识(分三:丑一引教;丑二成自义;丑三破他) 丑一、引教

  

  这一科的由来,我们先把科判作一个疏通,看四十九页。四十九页中间的地方讲到「壬二」的「出世清净」,有「问」跟「答」。「问」当中,「云何出世清净不成?」「答」当中分二科:「一、约出世心;二、灭定识」。就是说,清净功德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前面是约着出世的智慧,这个地方是约着出世的禅定。就是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出世的禅定就不能成立。前面是约智慧,这是约禅定,从出世禅定的角度,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灭定识」当中分成三科:「一、引教;二、成自义;三、破他」。先「引教」,引圣教量: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

  

  一个三果的圣人,他为了要暂时使令第六意识得到休息,他可以入灭尽定。但是佛陀说:「入」了「灭」尽「定」,「识不离身」。在这个禅定当中,它有一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离开色身,这是佛陀在大小乘的一个共同教法。我们都知道,佛教在判断死亡,比如说这个杀戒断有情命,什么叫做有情命呢?就是他的心识还在。就是说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是存在的。为什么呢?「识不离身」,这个人还是一个有情,虽然他跟外界不能接触,但是他还是一个有情。为什么呢?因为「识不离身」。这是佛陀在经论上的一个教法,先「引教」。

  

  丑二、成自义

  

  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识不离身」这个「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大乘佛法说:这个识就是「异熟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不」应该「离」开色「身」。以下讲出一个理由:「非为治此灭定生故」。因为圣人之所以入灭尽定,主要是要对治第六意识想、受的作用,因为这个想、受的分别心干扰了,所以他要把想、受灭掉;而他不想对治阿赖耶识,他不是为了对治阿赖耶识才入这个定的,所以阿赖耶识不应该被对治,因为它不是他对治的目标。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心识当中有二个层次:第六意识是一个计度分别,它是带有名言的干扰,它存在的时候不可能有灭尽定了;第二个层次就是第八识,它没有计度分别,它是寂静的,所以这个灭尽定存在的时候,有第八识存在,第八识不会干扰灭尽定。所以佛陀说「识不离身」,这个「识」其实就是指的第八识,因为它没有离开身体,所以使令这个灭尽定的众生,他还是一个有情,是这个意思。

  

  丑三、破他宗(分二:寅一破有部;寅二破经部) 寅一、破有部

  

  这个「他」就是小乘,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破有部」,第二个「破经部」。好,先「破有部」: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这个小乘的学者说:入了灭尽定以后,第六意识是暂时不活动,等到「出定」以后,第六意「识」再出现活动。这样的说法,大乘佛法是不同意的,不是出定以后第六意识才生起。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如果是「间断」了,「离」开了色身,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离开这一期生命的相续,就没有「重生」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心识一旦离开了色身,这个就叫做死亡。死亡以后,就表示这个心识一定要另外投胎,不可能再回到你原来的色身,不可能!没有重生的道理。所以你说他入定的时候,我们的心识暂时消失,出定了以后又再回来,这是不合道理的;一定有一个没有消失的心识,这个心识跟灭尽定同时的运转,这才合乎道理。

  

  寅二、破经部(卯一广破彼执;卯二略破性摄) 卯一、广破彼执(分三:辰一叙执;辰二总破;辰三广难) 辰一、叙执

  

  「破经部」当中分二科:「一、广破彼执;二、略破性摄」。「广破彼执」当中分成三段:「一、叙执;二、总破;三、广难」。先看「叙执」: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

  

  经部当中有人「执」着说:在灭尽定当中,「识不离身」这个「识」,就是第六「意识」,它存在「灭」尽「

  

  定」当中。那它为什么不干扰禅定呢?就是说它的存在没有前五识的干扰,因为前五识它是广泛的攀缘色、声、香、味、触,这个是扰动性的;但事实上,这个灭尽定,第六「意识」存在,只是没有前五识而已。

  

  辰二、总破

  

  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

  

  灭尽定不离开第六意识,这个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定不应成故」。如果这样合理的话,那这个无心定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在所有的四禅八定当中,前五识大部分都不存在的。佛陀讲无心定,这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其实就是讲第六意识不存在;那你有第六意识,怎么叫做无心定呢?所以有第六意识存在,无心定就不合道理了。这是「总破」。

  

  辰…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