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八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變成無漏的無垢識。也就是說,在「異熟果識」跟「一切種」識當中,已經沒有雜染「種子」可「轉」了,已經是「一切」的有漏「種永斷」了,這個時候就是無漏善根最終的目標,最終的功德。

  

  我們佛教對聖人的定義,比一般世間的宗教嚴格。你看世間一般的聖人,比如說儒家思想也好,基督教也好,也有安立聖人;但是你注意看它的聖人,主要是約現行來安立。說他一生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過程當中,他身口意的表現,都是非常的優秀、清淨無染,就可以說是聖人。但是佛法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爲這個加行位的菩薩也做得到。就是說,佛法的聖人不但是要約現行,還要約種子,他不但暫時不作惡,連那個潛伏的惡功能都要消滅。因爲你今生不造惡,你來生不一定不造惡,不一定!遇到了染汙的嚴重刺激,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凡夫都是這樣。所以在佛法當中,對一個聖人的定義是:「一切有漏種子永斷」,不只是約著現行而已,是連要生起雜染的那個潛伏功能都要消滅,任何的情況你都不可能生起雜染法,不可能!這樣子才能夠叫做「果相」。這個地方,是把無漏善根因地的栽培,跟它果地的功德相貌,作一個說明。

  

  卯二、引喻成(分二:辰一乘征;辰二喻答) 辰一、乘征

  

  這以下講一個譬「喻」,把前面的內容作一個總結,分二:「一、乘征;二、喻答」。先作一個「征」問:

  

  複次,雲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無漏的善根,它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好象「水乳」一般的和合。和合的結果,這個時候「非阿賴耶識」所收攝的無漏種子,跟「阿賴耶識同」時同「處」的運「轉」;同時同處運轉,使令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慢慢的消失,而不是使「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增加。意思就是說,「非阿賴耶識」的這個無漏善根,跟雜染的阿賴耶識在一起運轉。但是我們一般說:你加入它們的行列當中,你應該使令它增加,結果不是!反而使令阿賴耶識的有漏種子減少。你加進去以後,你反而在減損阿賴耶識,這是什麼道理?提出這個問題。說你進去以後,它的力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

  

  辰二、喻答(分二:巳一乳盡水在喻;巳二離欲轉依喻) 巳一、乳盡水在喻

  

  以譬「喻」來回答,這當中有二科:「一、乳盡水在喻;二、離欲轉依喻」。先看「乳盡水在喻」:

  

  譬如于水,鵝所飲乳。

  

  這個「水」就是無漏的善根;「乳」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的煩惱。「水」它寄住在「乳」當中,但是「鵝」去「飲乳」的時候,因爲鵝的嘴巴當中有一個酸的物質,它能夠把這個乳凝固,所以鵝能夠把乳吸收掉,最後只剩下水。就比喻說我們這個無漏善根深入到阿賴耶識當中,我們不斷的觀照以後,有漏的這個乳就慢慢減少,水的力量慢慢增加,是這個意思。

  

  巳二、離欲轉依喻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舉這個世間說:「世間」上的人,他想要「離」開世間的五「欲」,想要得到禅定,這個時候,他依止正見,觀察五欲的過失、禅定的功德,依止這樣的欲樂來修習專注。這個時候,他「非等引地」的「熏習漸減」,散亂五欲的心這個功能慢慢的「減」少了,跟禅定相應的這個種子慢慢的增加,最後成就了「轉依」,轉這個五欲的阿賴耶識,而變成禅定相應的阿賴耶識。這個地方就是說:善法的種子是能夠破壞惡法的種子,而不是惡法的種子能夠破壞善法的種子,是這個意思。無漏的善根進去以後,它是能夠破壞有漏的煩惱。這個地方是把善根種子的功能作一個總結。

  

  我們講善根,善根有信、進、念、定、慧,主要是約智慧的觀照。我們之前研究過菩薩戒,菩薩戒有二種:一個戒行,一個戒體。諸位在菩薩戒的內涵當中也就明顯的看到:佛陀是比較重視這個戒體。就是說,你一個人能夠把戒行持得很好,但是戒行當中沒有一個體,沒有一個觀照力、菩提心來攝受,你這個行爲沒有一個目標來攝受,你這個戒行是不莊嚴的。爲什麼戒體比戒行重要?你戒行沒有這個戒體的攝受,你這個戒行是容易退轉的。你可能在某一種清淨的因緣當中,可以把戒持好;但是其他因緣改變的時候,你的戒行就經不起考驗。就是你那個戒行本身,對煩惱跟罪業的沖擊,沒有抗拒、沒有調伏的力量。所以在菩薩戒當中,它是強調……,因爲你有戒體,你慢慢的,你總有一天能夠生起所有戒體的眷屬──戒行。那你只有戒行沒有戒體,你這個戒行就非常危險、非常脆弱,只是一個空殼子。所以這個地方是強調:爲什麼所有的善根以智慧爲善根,因爲它直接影響到你的菩提心、它直接影響到你的菩提心。一個人沒有正見,你決定不可能有菩提心,不可能!這個地方是把出世的善根作一個總結。好,我們看下一科:

  

  子二、滅定識(分叁:醜一引教;醜二成自義;醜叁破他) 醜一、引教

  

  這一科的由來,我們先把科判作一個疏通,看四十九頁。四十九頁中間的地方講到「壬二」的「出世清淨」,有「問」跟「答」。「問」當中,「雲何出世清淨不成?」「答」當中分二科:「一、約出世心;二、滅定識」。就是說,清淨功德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能成立的。前面是約著出世的智慧,這個地方是約著出世的禅定。就是假設沒有阿賴耶識,這個出世的禅定就不能成立。前面是約智慧,這是約禅定,從出世禅定的角度,來證明必須有阿賴耶識。「滅定識」當中分成叁科:「一、引教;二、成自義;叁、破他」。先「引教」,引聖教量: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

  

  一個叁果的聖人,他爲了要暫時使令第六意識得到休息,他可以入滅盡定。但是佛陀說:「入」了「滅」盡「定」,「識不離身」。在這個禅定當中,它有一個明了的心識沒有離開色身,這是佛陀在大小乘的一個共同教法。我們都知道,佛教在判斷死亡,比如說這個殺戒斷有情命,什麼叫做有情命呢?就是他的心識還在。就是說一個人入了滅盡定的時候,這個人的生命是存在的。爲什麼呢?「識不離身」,這個人還是一個有情,雖然他跟外界不能接觸,但是他還是一個有情。爲什麼呢?因爲「識不離身」。這是佛陀在經論上的一個教法,先「引教」。

  

  醜二、成自義

  

  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爲治此滅定生故。

  

  「識不離身」這個「識」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在大乘佛法說:這個識就是「異熟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不」應該「離」開色「身」。以下講出一個理由:「非爲治此滅定生故」。因爲聖人之所以入滅盡定,主要是要對治第六意識想、受的作用,因爲這個想、受的分別心幹擾了,所以他要把想、受滅掉;而他不想對治阿賴耶識,他不是爲了對治阿賴耶識才入這個定的,所以阿賴耶識不應該被對治,因爲它不是他對治的目標。這意思就是說,在我們心識當中有二個層次:第六意識是一個計度分別,它是帶有名言的幹擾,它存在的時候不可能有滅盡定了;第二個層次就是第八識,它沒有計度分別,它是寂靜的,所以這個滅盡定存在的時候,有第八識存在,第八識不會幹擾滅盡定。所以佛陀說「識不離身」,這個「識」其實就是指的第八識,因爲它沒有離開身體,所以使令這個滅盡定的衆生,他還是一個有情,是這個意思。

  

  醜叁、破他宗(分二:寅一破有部;寅二破經部) 寅一、破有部

  

  這個「他」就是小乘,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破有部」,第二個「破經部」。好,先「破有部」:

  

  又非出定,此識複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這個小乘的學者說:入了滅盡定以後,第六意識是暫時不活動,等到「出定」以後,第六意「識」再出現活動。這樣的說法,大乘佛法是不同意的,不是出定以後第六意識才生起。爲什麼呢?因爲第八識如果是「間斷」了,「離」開了色身,這樣子我們的生命就離開這一期生命的相續,就沒有「重生」的道理。就是說我們的心識一旦離開了色身,這個就叫做死亡。死亡以後,就表示這個心識一定要另外投胎,不可能再回到你原來的色身,不可能!沒有重生的道理。所以你說他入定的時候,我們的心識暫時消失,出定了以後又再回來,這是不合道理的;一定有一個沒有消失的心識,這個心識跟滅盡定同時的運轉,這才合乎道理。

  

  寅二、破經部(卯一廣破彼執;卯二略破性攝) 卯一、廣破彼執(分叁:辰一敘執;辰二總破;辰叁廣難) 辰一、敘執

  

  「破經部」當中分二科:「一、廣破彼執;二、略破性攝」。「廣破彼執」當中分成叁段:「一、敘執;二、總破;叁、廣難」。先看「敘執」: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

  

  經部當中有人「執」著說:在滅盡定當中,「識不離身」這個「識」,就是第六「意識」,它存在「滅」盡「

  

  定」當中。那它爲什麼不幹擾禅定呢?就是說它的存在沒有前五識的幹擾,因爲前五識它是廣泛的攀緣色、聲、香、味、觸,這個是擾動性的;但事實上,這個滅盡定,第六「意識」存在,只是沒有前五識而已。

  

  辰二、總破

  

  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

  

  滅盡定不離開第六意識,這個是不成立的。爲什麼呢?因爲「定不應成故」。如果這樣合理的話,那這個無心定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爲在所有的四禅八定當中,前五識大部分都不存在的。佛陀講無心定,這個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其實就是講第六意識不存在;那你有第六意識,怎麼叫做無心定呢?所以有第六意識存在,無心定就不合道理了。這是「總破」。

  

  辰…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