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廣難(分叁:巳一難意識;巳二難有心所; 巳叁難無心所) 巳一、難意識
「廣難」當中分成叁段:「一、難意識;二、難有心所;叁、難無心所」。先看「難意識」,這個「意識」是心王,約著第六意識的心王。
所緣行相不可得故。
(這個「所緣」跟「行相」中間那一個「頓號」把它去掉。)怎麼知道在滅盡定的時候,沒有第六意識呢?因爲一個人入了滅盡定的時候,他心中的「所緣行相」是「不可得」的。比如說有一個阿羅漢,他快到日中的時候,他要到外面去托缽。後來遇到了大雨,他想:「我這個袈裟很幹淨,遇到大雨要重新洗,很麻煩!」他幹脆就不吃飯了。不吃飯,那肚子會餓怎麼辦呢?就入滅盡定。他就咒願說:「等到明天打板的時候我再出定。」入了滅盡定以後,到了下午,僧衆因爲某一種因緣爭執,産生很大不和合的情況,不和合的情況以後就不能共住了,這個僧衆就全部離開了。他入了滅盡定,他也不知道,結果連續一個月都沒有打板(呵──)。一個月以後,大家得到共識又協調了,大家又回來,又打板。打板以後,他就從滅盡定出來。雖然過了一個月了,但是他的感覺好象是一剎那的時間而已,因爲一個人入了滅盡定,跟我們入四禅八定不同,在四禅八定當中,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受用;但是入了滅盡定,這個人就跟死亡、夢覺的狀態一樣,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他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因爲入了滅盡定,佛陀說:「所緣行相不可得故」,沒有所緣境,你怎麼說他有第六意識呢?第六意識就算在晚上做夢,它的所緣境都很清楚的。所以說從一個人入了滅盡定,他沒有所緣境,就判定這個人的第六意識不存在。這是說明「識不離身」這個「識」是第六意識是不合道理的,因爲「所緣行相不可得故」。
巳二、難有心所
假設這個第六意識是存在的,那這個存在有沒有心所?先假設有心所的情況。
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有想、受現行過故;觸可得故;于叁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
假設你有第六意識,那到底有沒有心所呢?假設有心所的話,這個就一定「有善根」,有這個信心、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等等,因爲這個不善、無記跟滅盡定是不相應的,因爲滅盡定是個善法,這是第一個過失,有「善根相應」的「過」失。第二個,「應有想、受現行過失」。有第六意識,就會帶動受、想的心所,就有感受,有種種的取相分別,這第二個過失。第叁個,「觸可得故;于叁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一定會有「觸」,就是有根、境、識的和合,一定要跟所緣境接觸,你第六意識一定要跟所緣境接觸,當然它所接觸的是叁昧,就會有輕安樂的感受。這樣子就違背了想受滅無爲,這樣只有滅除想,沒有滅除受,跟佛陀說「滅盡定是想受滅無爲」的道理相違背了,這就是一個過失相。第四個,「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有這個觸、作意、受、想,當然就有思,就帶動心王種種的造作,那你這個還是個滅盡定嗎?在滅盡定當中,還有這麼多的事情,還有想、受、觸、思,那你這個定,自然是産生幹擾。所以第六意識在而有心所是不合道理的。
巳叁、難無心所
那你說:诶,只有第六意識,沒有心所,這樣子合不合理呢?
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你說在滅盡定當中,「拔彼能依」的心所,使「令」它離開「所依」的心王,這是「不」合道「理」的。說我入了滅盡定,這個時候只有心王而不需要心所,這是不合道理;因爲心王跟心所是不能夠相離的,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爲什麼呢?「有譬喻故」,這個地方有大小乘二種的譬喻。先講大乘的譬喻:大乘講到身語意叁種行,用語行來譬喻意行。比如說語行,我們講話,一個人能夠講話,他心中一定要有尋伺、有這個覺觀,他一定要在心中有覺觀安立的名言,才能夠把話講出來;沒有這個覺觀,就不能講話。就好象說你沒有這個心所的帶動,第六意識心王是不能存在、不能活動的。這是大乘的譬喻,用這個語行來譬喻意行。小乘的學者也提出一個譬喻,他說:這不一定!比如我們講身行,一個人身體能夠活活潑潑的存在,因爲有這個呼吸。但是有時候呼吸不存在,身體也存在,你看在四禅的時候,沒有呼吸,身體也在!這譬喻說沒有心所法,這個心王也可以存在。用這個身行的呼吸,來比況這個語行的心所法。那小乘的譬喻以後,大乘佛法破斥。爲什麼呢?「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就是說你用呼吸來比況這個遍行的心所,是不合道理的,因爲呼吸它本身不是遍行法,呼吸在身體的存在當中,它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爲在四禅的時候,他不需要呼吸,所以他本身不是一個遍行的存在,所以不能用這樣的比況,來比況這個心所的存在,不可以。因爲這個心所是遍行的,在叁界九地當中,只要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但是我們有身體存
在,卻不一定要靠呼吸的,所以這樣的比況,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說既然沒有心所,當然就不應該有心王了。「卯二」作一個總結:
卯二、略破性攝
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
所以在滅盡「定」當中,這個「識不離身」,合理的說法應該是說:前六識是不能活動,這個時候「識不離身」就是第八識,它在你的心中,保存你原有的所有善惡的功能,這就爲什麼你從禅定出來以後,你的生命能夠繼續的從剛開始的那個點,繼續的運作下去。你以前有什麼煩惱還沒有斷除,現在從禅定出來,還是有這個煩惱;你以前有多大的善根,從禅定出來還繼續有這個善根:因爲這個第八識還在。
庚二、總破色心爲染淨種不成(分二:辛一敘執; 辛二難破) 辛一、敘執
這一段我們看《講義》的叁十八頁。叁十八頁「戊叁、廣顯染淨不成的道理」,這當中有二科:「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當中分成叁科:第一科「別釋染淨種現不成」,第二個「總破色心爲染淨種不成」。前面是單單依著第六意識來設「受熏持種」是不成;這以下是籠總的約色心來當做這個受熏持種,這是一般小乘的說法,以色心來當做染淨的種子;前面只是約著第六意識。這一
段是破除小乘的一個總結,「總破」小乘法以「色心爲染淨」法生起的因緣,這樣的一個因緣法是不能成立的。分成二科:「一、敘執;二、難破」。先看「敘執」:
若複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
在小乘的部派當中,有很多的部派都認爲:生命之所以相續,是靠著我們的「色心無間生」。就是生命爲什麼相續呢?因爲前一念的色法,引生下一念的色法。就是你前一念色法要消失之前,趕快把它的功能傳遞給下一念的色法。同樣的道理,前一念的心法,也引生下一念的心法。你前一念心有什麼善惡的功能,它在消失之前,也趕快交給第二念的心法。這就是我們一切法生起的因緣,就是靠著這個「色心無間」的道理,來造成生命的相續、因果的相續,這個是小乘對生命的看法。這以下,大乘佛法對這個看法加以破斥:
辛二、難破(分叁:壬一破前念爲後念種;壬二破色心無間生 ;壬叁成心無間滅) 壬一、破前念爲後念種
分成叁段:「一、破前念爲後念種;二、破色心無間生;叁、成心無間滅」。第一個「破前念爲後念種」,這個地方是先從理論上破除,破除前念引生後念的這個理論是不能成立的。
此不得成。如前已說。
你說靠前一念的消失,趕快把這個善惡的功能,傳遞給下一念,所以因果不會斷滅:這個是不能成立的。前面說過,因爲前念、後念不能同時存在,不能同時存在就不能構成受熏,不能受熏,就不能把功能加以傳遞;受熏一定是要二個法,同時同處俱生俱滅的運轉。那你這個前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它是一個前後的關系,所以前念引生後念的這個理論不能成立。
壬二、總破色心無間生(分二:癸一色心難;癸二唯心難) 癸一、色心難
前面是破除理論,以下是破除它的現象,說「色心無間」的這個現象,根本就不一定會存在的,這個現象界是不存在的,有時候是不能夠無間生,有時候會間斷的。分二科:「一、色心難;二、唯心難」。看第一個「色心難」:
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
你說色心一定會無間嗎?比如說,一個人從「無色」界死掉來到欲界,他在無色界的時候沒有色法,到欲界又有色法,他這個色法,如果說色心無間生的話,那他到欲界的第一個色法是誰生起的呢?因爲他前面的色法消失了!或者說從「無想天」或「滅」盡「定出」來,這個時候都沒有心法,他的第一個心法又怎麼生起呢?所以這個色心基本上是間斷的,所以色心無間的現象是不能普遍存在的。
癸二、唯心難
又阿羅漢,後心不成。
如果說色心一定要無間生的話,這樣子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阿羅漢」到了他生命窮盡的時候,他這一期的有漏種子釋放完畢以後,他出世的善根要現前的時候,他的「後心」就「不」能「成」立了。就是阿羅漢他前一念滅,下一念就進入到無生的涅槃,假設色心一定要無間的話,那他永久都不能入涅槃,你前念引生後念、前念又引生後念,那他什麼時候入涅槃呢?這樣子「阿羅漢後心不」能「成」立了。
壬叁、成心無間滅
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所以說色心無間滅,這只是一個「等無間緣」,不能講親因緣,是前一念滅,構成了下一念生起的一個助緣;但是下一念能夠生起,是因爲阿賴耶識有種子,跟前念沒關系。所以這個前念引生後念,它只是一個等無間緣,是一個助緣,次要的因素。
庚叁、結成許有阿賴耶識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所以「離」開了阿賴耶識,我們的「染淨」諸法就「不」能相續,這就是爲什麼「前」面「說」的,「阿賴耶識」的叁相是決定存在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這個阿賴耶識,我們看論主,他很用心的把它的一個存在性、它的相貌作一個說明。因爲我們如果有志于行大乘佛法,你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生命觀是非常重要的。我前二天在學院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在這個地方也跟大家作一個說明。
問:本論的阿賴耶識跟《大乘起信論》阿賴耶識有什麼差別?
答:在《大乘起信論》的時候,它在阿賴耶識之前安立一個真如,所謂的一心真如。因爲一心真如,真如後來不守自性,它不喜歡安定在它的本性,結果一念的妄動,向外攀緣,這個時候就把真如轉成阿賴耶識。雖然轉成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上強調說:它的轉變也沒有完全轉變,它這個阿賴耶識當中又含有本覺的功能。所以在《大乘起信論》當中講到生滅門,講到阿賴耶識,它說:什麼是阿賴耶識?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謂之阿賴耶識。」所以《大乘起信論》的阿賴耶識,是從真如轉過來的阿賴耶識,它有生滅,但是它本身又有不生滅的功能,就是本覺的功能。所以《大乘起信論》阿賴耶識的思考是認爲:你的本性當中是清淨的,本覺是本來具的,妄想是後天熏習才有的,所以你聽聞佛法的熏習只是個增上緣。所以在《大乘起信論》的清淨緣起,是「本覺爲因,叁寶爲緣」,就是你的阿賴耶識當中,本來就具足本覺的功能,有這個本性住種。 但是在本論當中,不強調本性住種,所以你看看我們剛開始的上課,看第五十一頁,在五十一頁當中,它的問難,其實是問了二個問題,說「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這個地方是問本性住種。第二個問習所成種,我們出世心沒有現前,怎麼能夠熏習?但論主回答的時候說:「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他只回答了習所成種,對不對!他沒有強調本性住種。所以本論在思惟阿賴耶識的時候,它沒有強調這個雜染的阿賴耶識當中有無漏的本覺功能,他認爲所有的無漏都是後天熏習的,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就是《大乘起信論》的阿賴耶識,是比較高級的阿賴耶識,比較圓滿,這樣說法是比較圓滿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把這樣的一個觀念加上去,就是說:你的思惟跟你修行的快慢有關系。所以蕅益大師說:你經常知道你的心識「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相信你內心真實的相貌是清淨的、光明的,這個雜染法是後天才有,是虛妄的,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爲什麼最好我們在修學次第上,先了解《大乘起信論》,因爲它整個染淨緣起講得清楚。但是你要斷惡、修善,這個本論講得清楚,它把這個雜染法、清淨法的內容詳細的分析;但是對阿賴耶識當中有本覺的功能,本論是比較不強調。就是阿賴耶識之前是什麼?它不去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大乘起信論》就直接說明:其實阿賴耶識還不是我們生命最初的根源,在最初當中還有個真如,從真如轉成阿賴耶識,所以這個阿賴耶識帶有真如的體性,叫「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謂之阿賴耶識。」這樣思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你之所以成佛,不完全只是後天的熏習,因爲你本身有成佛的可能性,叫做本覺,「本覺爲因,叁寶爲緣」。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可以再去思惟一下。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