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三、广难(分三:巳一难意识;巳二难有心所; 巳三难无心所) 巳一、难意识

  

  「广难」当中分成三段:「一、难意识;二、难有心所;三、难无心所」。先看「难意识」,这个「意识」是心王,约着第六意识的心王。

  

  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这个「所缘」跟「行相」中间那一个「顿号」把它去掉。)怎么知道在灭尽定的时候,没有第六意识呢?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的时候,他心中的「所缘行相」是「不可得」的。比如说有一个阿罗汉,他快到日中的时候,他要到外面去托钵。后来遇到了大雨,他想:「我这个袈裟很干净,遇到大雨要重新洗,很麻烦!」他干脆就不吃饭了。不吃饭,那肚子会饿怎么办呢?就入灭尽定。他就咒愿说:「等到明天打板的时候我再出定。」入了灭尽定以后,到了下午,僧众因为某一种因缘争执,产生很大不和合的情况,不和合的情况以后就不能共住了,这个僧众就全部离开了。他入了灭尽定,他也不知道,结果连续一个月都没有打板(呵──)。一个月以后,大家得到共识又协调了,大家又回来,又打板。打板以后,他就从灭尽定出来。虽然过了一个月了,但是他的感觉好象是一剎那的时间而已,因为一个人入了灭尽定,跟我们入四禅八定不同,在四禅八定当中,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受用;但是入了灭尽定,这个人就跟死亡、梦觉的状态一样,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他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入了灭尽定,佛陀说:「所缘行相不可得故」,没有所缘境,你怎么说他有第六意识呢?第六意识就算在晚上做梦,它的所缘境都很清楚的。所以说从一个人入了灭尽定,他没有所缘境,就判定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不存在。这是说明「识不离身」这个「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所缘行相不可得故」。

  

  巳二、难有心所

  

  假设这个第六意识是存在的,那这个存在有没有心所?先假设有心所的情况。

  

  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

  

  假设你有第六意识,那到底有没有心所呢?假设有心所的话,这个就一定「有善根」,有这个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等等,因为这个不善、无记跟灭尽定是不相应的,因为灭尽定是个善法,这是第一个过失,有「善根相应」的「过」失。第二个,「应有想、受现行过失」。有第六意识,就会带动受、想的心所,就有感受,有种种的取相分别,这第二个过失。第三个,「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一定会有「触」,就是有根、境、识的和合,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你第六意识一定要跟所缘境接触,当然它所接触的是三昧,就会有轻安乐的感受。这样子就违背了想受灭无为,这样只有灭除想,没有灭除受,跟佛陀说「灭尽定是想受灭无为」的道理相违背了,这就是一个过失相。第四个,「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有这个触、作意、受、想,当然就有思,就带动心王种种的造作,那你这个还是个灭尽定吗?在灭尽定当中,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还有想、受、触、思,那你这个定,自然是产生干扰。所以第六意识在而有心所是不合道理的。

  

  巳三、难无心所

  

  那你说:诶,只有第六意识,没有心所,这样子合不合理呢?

  

  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你说在灭尽定当中,「拔彼能依」的心所,使「令」它离开「所依」的心王,这是「不」合道「理」的。说我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只有心王而不需要心所,这是不合道理;因为心王跟心所是不能够相离的,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为什么呢?「有譬喻故」,这个地方有大小乘二种的譬喻。先讲大乘的譬喻:大乘讲到身语意三种行,用语行来譬喻意行。比如说语行,我们讲话,一个人能够讲话,他心中一定要有寻伺、有这个觉观,他一定要在心中有觉观安立的名言,才能够把话讲出来;没有这个觉观,就不能讲话。就好象说你没有这个心所的带动,第六意识心王是不能存在、不能活动的。这是大乘的譬喻,用这个语行来譬喻意行。小乘的学者也提出一个譬喻,他说:这不一定!比如我们讲身行,一个人身体能够活活泼泼的存在,因为有这个呼吸。但是有时候呼吸不存在,身体也存在,你看在四禅的时候,没有呼吸,身体也在!这譬喻说没有心所法,这个心王也可以存在。用这个身行的呼吸,来比况这个语行的心所法。那小乘的譬喻以后,大乘佛法破斥。为什么呢?「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就是说你用呼吸来比况这个遍行的心所,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呼吸它本身不是遍行法,呼吸在身体的存在当中,它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在四禅的时候,他不需要呼吸,所以他本身不是一个遍行的存在,所以不能用这样的比况,来比况这个心所的存在,不可以。因为这个心所是遍行的,在三界九地当中,只要有心王一定要有心所。但是我们有身体存

  在,却不一定要靠呼吸的,所以这样的比况,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说既然没有心所,当然就不应该有心王了。「卯二」作一个总结:

  

  卯二、略破性摄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所以在灭尽「定」当中,这个「识不离身」,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说:前六识是不能活动,这个时候「识不离身」就是第八识,它在你的心中,保存你原有的所有善恶的功能,这就为什么你从禅定出来以后,你的生命能够继续的从刚开始的那个点,继续的运作下去。你以前有什么烦恼还没有断除,现在从禅定出来,还是有这个烦恼;你以前有多大的善根,从禅定出来还继续有这个善根:因为这个第八识还在。

  

  庚二、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分二:辛一叙执; 辛二难破) 辛一、叙执

  

  这一段我们看《讲义》的三十八页。三十八页「戊三、广显染净不成的道理」,这当中有二科:「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当中分成三科:第一科「别释染净种现不成」,第二个「总破色心为染净种不成」。前面是单单依着第六意识来设「受熏持种」是不成;这以下是笼总的约色心来当做这个受熏持种,这是一般小乘的说法,以色心来当做染净的种子;前面只是约着第六意识。这一

  

  段是破除小乘的一个总结,「总破」小乘法以「色心为染净」法生起的因缘,这样的一个因缘法是不能成立的。分成二科:「一、叙执;二、难破」。先看「叙执」: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

  

  在小乘的部派当中,有很多的部派都认为:生命之所以相续,是靠着我们的「色心无间生」。就是生命为什么相续呢?因为前一念的色法,引生下一念的色法。就是你前一念色法要消失之前,赶快把它的功能传递给下一念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前一念的心法,也引生下一念的心法。你前一念心有什么善恶的功能,它在消失之前,也赶快交给第二念的心法。这就是我们一切法生起的因缘,就是靠着这个「色心无间」的道理,来造成生命的相续、因果的相续,这个是小乘对生命的看法。这以下,大乘佛法对这个看法加以破斥:

  

  辛二、难破(分三:壬一破前念为后念种;壬二破色心无间生 ;壬三成心无间灭) 壬一、破前念为后念种

  

  分成三段:「一、破前念为后念种;二、破色心无间生;三、成心无间灭」。第一个「破前念为后念种」,这个地方是先从理论上破除,破除前念引生后念的这个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此不得成。如前已说。

  

  你说靠前一念的消失,赶快把这个善恶的功能,传递给下一念,所以因果不会断灭: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前面说过,因为前念、后念不能同时存在,不能同时存在就不能构成受熏,不能受熏,就不能把功能加以传递;受熏一定是要二个法,同时同处俱生俱灭的运转。那你这个前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它是一个前后的关系,所以前念引生后念的这个理论不能成立。

  

  壬二、总破色心无间生(分二:癸一色心难;癸二唯心难) 癸一、色心难

  

  前面是破除理论,以下是破除它的现象,说「色心无间」的这个现象,根本就不一定会存在的,这个现象界是不存在的,有时候是不能够无间生,有时候会间断的。分二科:「一、色心难;二、唯心难」。看第一个「色心难」:

  

  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

  

  你说色心一定会无间吗?比如说,一个人从「无色」界死掉来到欲界,他在无色界的时候没有色法,到欲界又有色法,他这个色法,如果说色心无间生的话,那他到欲界的第一个色法是谁生起的呢?因为他前面的色法消失了!或者说从「无想天」或「灭」尽「定出」来,这个时候都没有心法,他的第一个心法又怎么生起呢?所以这个色心基本上是间断的,所以色心无间的现象是不能普遍存在的。

  

  癸二、唯心难

  

  又阿罗汉,后心不成。

  

  如果说色心一定要无间生的话,这样子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阿罗汉」到了他生命穷尽的时候,他这一期的有漏种子释放完毕以后,他出世的善根要现前的时候,他的「后心」就「不」能「成」立了。就是阿罗汉他前一念灭,下一念就进入到无生的涅槃,假设色心一定要无间的话,那他永久都不能入涅槃,你前念引生后念、前念又引生后念,那他什么时候入涅槃呢?这样子「阿罗汉后心不」能「成」立了。

  

  壬三、成心无间灭

  

  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所以说色心无间灭,这只是一个「等无间缘」,不能讲亲因缘,是前一念灭,构成了下一念生起的一个助缘;但是下一念能够生起,是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跟前念没关系。所以这个前念引生后念,它只是一个等无间缘,是一个助缘,次要的因素。

  

  庚三、结成许有阿赖耶识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所以「离」开了阿赖耶识,我们的「染净」诸法就「不」能相续,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的,「阿赖耶识」的三相是决定存在的。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阿赖耶识,我们看论主,他很用心的把它的一个存在性、它的相貌作一个说明。因为我们如果有志于行大乘佛法,你建立一个阿赖耶识的生命观是非常重要的。我前二天在学院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这个地方也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问:本论的阿赖耶识跟《大乘起信论》阿赖耶识有什么差别?

  

  答:在《大乘起信论》的时候,它在阿赖耶识之前安立一个真如,所谓的一心真如。因为一心真如,真如后来不守自性,它不喜欢安定在它的本性,结果一念的妄动,向外攀缘,这个时候就把真如转成阿赖耶识。虽然转成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上强调说:它的转变也没有完全转变,它这个阿赖耶识当中又含有本觉的功能。所以在《大乘起信论》当中讲到生灭门,讲到阿赖耶识,它说:什么是阿赖耶识?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谓之阿赖耶识。」所以《大乘起信论》的阿赖耶识,是从真如转过来的阿赖耶识,它有生灭,但是它本身又有不生灭的功能,就是本觉的功能。所以《大乘起信论》阿赖耶识的思考是认为:你的本性当中是清净的,本觉是本来具的,妄想是后天熏习才有的,所以你听闻佛法的熏习只是个增上缘。所以在《大乘起信论》的清净缘起,是「本觉为因,三宝为缘」,就是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本来就具足本觉的功能,有这个本性住种。 但是在本论当中,不强调本性住种,所以你看看我们刚开始的上课,看第五十一页,在五十一页当中,它的问难,其实是问了二个问题,说「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这个地方是问本性住种。第二个问习所成种,我们出世心没有现前,怎么能够熏习?但论主回答的时候说:「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他只回答了习所成种,对不对!他没有强调本性住种。所以本论在思惟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没有强调这个杂染的阿赖耶识当中有无漏的本觉功能,他认为所有的无漏都是后天熏习的,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就是《大乘起信论》的阿赖耶识,是比较高级的阿赖耶识,比较圆满,这样说法是比较圆满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把这样的一个观念加上去,就是说:你的思惟跟你修行的快慢有关系。所以蕅益大师说:你经常知道你的心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相信你内心真实的相貌是清净的、光明的,这个杂染法是后天才有,是虚妄的,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为什么最好我们在修学次第上,先了解《大乘起信论》,因为它整个染净缘起讲得清楚。但是你要断恶、修善,这个本论讲得清楚,它把这个杂染法、清净法的内容详细的分析;但是对阿赖耶识当中有本觉的功能,本论是比较不强调。就是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它不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大乘起信论》就直接说明:其实阿赖耶识还不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根源,在最初当中还有个真如,从真如转成阿赖耶识,所以这个阿赖耶识带有真如的体性,叫「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识。」这样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你之所以成佛,不完全只是后天的熏习,因为你本身有成佛的可能性,叫做本觉,「本觉为因,三宝为缘」。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再去思惟一下。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