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叁頁,「辰一、先明世間勝利」。我們前面講到無漏善根的生起因緣,跟它的差別品類;這以下是說明無漏善根,它在我們心中所産生的功德力量:
第十八卷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崄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雖然我們內心當中還沒有真實的從有漏轉變成清淨,我們的內心基本上的本質還是有漏的,但是這個無漏的善根在有漏的心識當中,它能夠産生叁種滅惡的力量:第一個,「已能對治諸煩惱纏」,無漏善根它會使令我們不斷觀照煩惱的體性是虛妄相、是無常無我的一個虛妄相,所以觀察久了以後,煩惱就自動的慢慢的輕薄了。第二個,無漏的善根會使我們産生一種增上慚愧,我們很自然不斷的觀察以後,會對惡法排斥,會不喜歡惡法,對殺盜淫妄這種染汙的惡法會産生排斥;對諸佛菩薩所開顯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會好樂:這種厭惡惡法、好樂善法的慚愧心生起的時候,就能夠滅除罪障,使我們過去所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慢慢慢慢的就能夠消除。第叁個,「已能對治諸崄惡趣」,我們本來有可能到叁惡道的,因爲內心如實的觀照,就能夠遠離惡趣。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人要到叁惡道去,一定是臨終的時候起顛倒;你這個人臨終的時候起正念,而到叁惡道去,不可能!不管你有多大的罪業,你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不可能去觸動罪業,不可能!所以一個人經常能夠保持觀照,他自然就遠離叁惡道。從生善的角度,「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他能夠隨順諸佛所成就的功德,點點滴滴的禮拜、贊歎、供養,慢慢慢慢的隨順,慢慢慢慢的成就一切善法。
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這個人修行爲什麼能有惡生善的力量?主要就是他有這個出離心跟菩提心的道心堅固。你這個人沒有什麼道心,人家拜佛你也跟人家進去拜佛、出來你也跟人家出來,你的生命當中沒有目標,你也不知道爲什麼出家?也不知道爲什麼要拜佛?你都無所謂的,你這樣的修行,不可能說「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作一切惡業朽壞對治,已能對治諸崄惡趣」,不可能!你就是出家叁十年,也沒辦法産生這樣的力量。就是你沒有真實的道心,就不能産生真實的滅惡生善。那我們要問:爲什麼沒有道心呢?爲什麼他會有道心呢?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修行不得力,就是發心不真。」你的生命當中沒有目標,你沒有真實想要離苦得樂、追求清淨的無上菩提。爲什麼發心不真呢?主要的原因是:道眼昏暗。你智慧不夠,你不能如實的觀察無上菩提的功德、生死流轉的過失,你就是不知道,所以不能夠真實産生堅定的取舍,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修行不得力的主要因素。你說:诶,五堂功課我都沒有缺少。但是五堂功課只是一個枝末的作用,引導五堂功課那個根本的理體,那個觀照力──出離心、菩提心,還有佛法的正見,這叁個根本你沒有生起來,這個時候當然不能夠對治煩惱、消除罪障、遠離惡趣,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你一定有真實的道眼,才能生起真實的道心。
辰二、正辦叁乘身攝
前面是約著現世的安樂,我們在還沒有成就聖道之前有這種功德,這以下是講未來的果報。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我們聽聞佛法産生的智慧觀照,雖然「初」心「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是依止有漏的心來修學佛法,心中還是有所得;但是他這個有所得的心所栽培的善根,會使令我們成就未來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如果你今天所聽聞的是小乘的教法,這種功德未來是趨向于解脫身,雖然解脫,但是缺乏萬德莊嚴的妙用。這個地方是講到果地功德的差別。
我們作一個說明。這個佛法的寂滅相,的確是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你剛出家的時候,內心當中跟佛法的接觸,都是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佛陀在小乘的經論當中,不斷的強調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的,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無我、是畢竟空的。那怎麼辦呢?「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只有放棄所有的生滅法,你才能夠得到安樂。如果你剛出家的時候,是不斷的熏習這樣的教法,那你生命的方向就決定趨向于解脫身。如果你剛出家的時候,這個明了的心所接觸的教法都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在大乘佛法當中,它告訴你:有所放棄,有所追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破除惡法,以寂滅的我空、法空的真理,消滅心中的愛取煩惱,這一點是共聲聞學的。但是它要你破壞的時候,它又提醒你一個觀念:「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不要忘了修善。所以你內心當中跟不同的教法接觸,的確會有不同的方向,我們說是不同的種姓。所以諸位我們研究菩薩戒,佛陀在菩薩戒裏面講到「背大向小戒」,就是你菩薩一出家以後,你對大乘佛法的教義還沒有完全通達,你就一路完全的修習小乘教法,這個是違背菩薩戒的,因爲你已經發了菩提心,結果你心裏的思考跟你最終的目標相違背。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我們承認我們心中有很多的煩惱跟罪業,所以從一個對治的角度,有些的修行是共聲聞人修學,是的!比如說我們調伏煩惱、避免讓衆生譏嫌、建立僧團的清淨莊嚴,這部分都是共聲聞修學的;但是在思想上、目標上不能共聲聞修學,不可以!因爲你有這種思考,你就會有不同──一個法身、一個解脫身的差別,這就是我們講的種姓差別。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善根未來的功德,這二個方向作一個說明。
寅四、顯次第增(卯一顯轉依;卯二引喻成) 卯一、顯轉依(分二:辰一因相;辰二果相) 辰一、因相
這個地方是說明生起有它一定的次第,分二:「卯一、顯轉依;卯二、引喻成」。先說明「轉依」的相貌,「轉依」當中先看它的「因相」,再說「果相」。先看「因相」: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這個淨法的「熏習」,它的體性是無漏的,所以它跟「阿賴耶識」是不同的,它有趨向于「法身」跟「解脫身」的功德。如果是大乘,是萬德莊嚴的法身;如果是小乘,是偏空涅槃的解脫身。這種善根的熏習是「如如熏習」,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心中不斷的思惟觀察,使令我們的善根從「下品」而轉成「中品」,由「中品」轉成「上品」,這種出世的善根是「次第漸增」。這樣增加的結果「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在我們「異熟果識」當中,出世的善根慢慢的增加,雜染的種子慢慢的減少,就能夠産生一個「轉依」,轉有漏的阿賴耶識成無漏的清淨識、無垢識。就是這個「轉」,在因地是這樣的做法。這個地方是講熏習次第漸增。
本論的熏習,這個善根,是比較狹隘的針對聽聞來說。我們要讀《法華經》,《法華經》的〈方便品〉是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說:諸佛出世的本懷,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就佛的知見,在這樣一個目標的前提之下,佛陀是廣設方便的。所以你讀《法華經》的〈方便品〉,智者大師說:《法華經》最重要的是〈方便品〉。有人就問說:《法華經》是講一佛乘,它是要趨向諸法實相,爲什麼強調〈方便品〉呢?蕅益大師解釋說:因爲沒有〈方便品〉,就沒有真實的功德。所以佛法的殊勝在〈方便品〉。雖然我們今天的目標是理體叁寶,但是沒有住持叁寶,沒有一個人可以從生死凡夫趨向理體叁寶,不可以!你超越了住持叁寶,你就跳躍不到理體叁寶。你看《法華經》的〈方便品〉,它沒講那麼高深,一定要聽聞。它說:一個生死凡夫,他做了一些生死的事業,他去賺錢回來以後,诶!經過一個佛堂的前面,他看到佛像很莊嚴,合掌起歡喜心,種下一個善根。種下一個善根,他來生就能夠生長在有叁寶住世的地方。诶,有人蓋廟,他就出個二佰塊,又種下一個善根。種下一個善根,他就更有可能跟叁寶在一起,來生又生長在有叁寶的地方。慢慢慢慢的就做一個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乃至于再慢慢慢慢的出家,最後一念的相應成就聖道。你說:诶,修行最重要就是那一念的光明現前。那我問你:他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佛像讓他生起歡喜心,他怎麼會有最後的那一念光明出現呢?所以智者大師贊歎〈方便品〉是對的!
我們看這一段文怎麼說呢?「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比如說:诶,都沒有人要出家,沒有人願意穿這個袈裟來扮演僧寶的角色,那你怎麼栽培善根呢?衆生就沒有辦法栽培善根!這就是住持叁寶。沒有人蓋佛廟,沒有人來承辦佛像,那衆生也沒有辦法跟佛結緣。所以他這個善根是慢慢的、點點滴滴的累積,從淺到深慢慢的增加,所以因地的時候是沒有跨越的。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有人說永嘉大師好象是一下子就開悟了。永嘉大師說:「我也曾經累劫修」。你看禅宗的祖師,叁言二語就開悟了;但是你沒看他過去生是怎麼修的。就是說他吃叁碗飯吃飽了,你看他吃到第叁碗,他前面二碗飯已經吃好了。所以所謂的頓悟,都是從因地的栽培而來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跨越這個次第,不可能!一定是從聞而後思,由思而成就修,「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決定是「次第漸增」的,慢慢的有漏的這個種子漸減,出世的善根漸增。這個是講因相。
辰二、果相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 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這是講到出世善根最終的「果相」,等到「一切」雜染「種子所依」止的阿賴耶識完全轉變了,轉這個有漏的阿賴耶識…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