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唯識學講法身,它是把法身跟報身混在一起,「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所以它這個法身是有莊嚴的。也就是說,我們聽聞大乘的法義以後,它未來的功德是能夠引生諸佛的法身。「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所以它的體性跟阿賴耶識的雜染性是相違背的,它不是阿賴耶識所收攝。我們前面也說過,阿賴耶識它是「恒轉如瀑流」,你要研究阿賴耶識,你不能忽略第七意識,其實阿賴耶識的本來相貌就是我愛執藏。就是阿賴耶識它爲什麼會像流水一樣不斷的流動?從人間流到了天上,從天上流到畜生道等等?就是這個第七意識的我愛執。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的善根,它跟「阿賴耶識」生命的力量是「相違」背,它有對治有漏生命相續的力量,它是引導我們趨向清淨的法身,是出世間無漏的等流性所生的一個勝妙五塵。所以它在因地的時候,「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的種子性」,雖然它的體性是暫時的寄住在阿賴耶識的有漏世間,但是它未來的果報能夠引生出世心的法身德。所以說,我們佛法的修學不共于外道的就在這個地方。佛法也從事一些世間有爲的善法,但是他在從事有爲善法的時候,內心當中也栽培了出世的善根,「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故」。這個地方是說明,聽聞佛法所成就的善根它的體性。
卯二、明是法身解脫身攝(分二:辰一先明世間勝利 ;辰二正辨叁乘身攝) 辰一、先明世間勝利
前面是一個否定,它不是阿賴耶識所收攝。那它是什麼所收攝呢?是法身、或者是解脫身所收攝。分二科:「一、先明世間勝利;二、正辨叁乘身攝。」看第一段「先明世間勝利」: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崄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我們在聽聞佛法、栽培善根的時候,雖然我們正式的清淨心還沒有生起,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活在過去的雜染心識;但是我們這個無漏的善根,在心中會産生一種觀照力,這個觀照力對我們的生命有叁種的好處:第一個,「已能對治諸煩惱纏」。我們無始劫來,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煩惱,各式各樣,有些人貪欲重、有些人瞋心重,各式各樣的煩惱是不同的。如果你出家以後,你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就是修習一點善業力、拜拜佛,修習一些慈善事業,那你只是在雜染的心中,多了一分善業的力量,如此而已。那煩惱呢?你在家的時候煩惱有多重,你現在的煩惱也是多重,沒有什麼改變,就只是在這個煩惱的細縫當中,多了一些善業力,如此而已。但是我們能夠去栽培佛法的善根,然後在心中依止佛陀的言教去思惟、觀察生命的真相,「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我們觀察煩惱是一種虛妄相,煩惱最怕的就是被你真實的觀照,你不斷的觀照煩惱是虛妄的,這個時候煩惱就輕薄,雖然不是說沒有煩惱,但是輕薄。你一次一次的觀照,它的勢力就一次一次的淡薄,因爲煩惱的根源是無明、自我意識,那你又直接從根源上去破壞它,使令煩惱的根不斷的松動。所以說,一個人他有在心地法門用功,他的出家生涯久了以後,你看他煩惱輕薄,調柔清淨,這種相貌就容易表現出來。爲什麼他調柔清淨呢?因爲他心中有不斷在觀照、調伏。
「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前面是破除煩惱障,這一段是破除業障。我們在學佛之前,或者前生,乃至于今生,都可能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都還沒有得果報。但是我們內心開始如實的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也會從清淨的心當中,看到了生命的緣起。在清淨的心中,因爲雜染的因緣成就痛苦的果報,因爲清淨的因緣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對善惡的法,會産生一個堅定的抉擇,這個時候,內心的增上慚愧心就會生起,而慚愧心正是消除罪業最大的力量。你在正見觀察的時候,透過你對染淨諸法的假觀,就會産生慚愧心,這個時候,你的罪業也會在慚愧心當中,慢慢慢慢的淡薄。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人能夠滅罪,不是說你有罪業,你去布施就能夠滅罪,不是這樣!滅罪是靠慚愧心。你在拜《八十八佛》的時候,沒有慚愧心,那你只是跟十方諸佛結緣,你只是在修歸依而已。所以拜《八十八佛》的心態,一方面是修歸依,觀察諸佛的功德;一方面要觀察自己的過失,生起慚愧心。所以你這個慚愧心生起的時候,就能夠滅除你心中的罪業,滅除這個業障。
第叁個「已能對治諸崄惡趣」,這個是對治報障。我們在還沒有學佛之前,有可能來生會有到叁惡道的危機,一個人有罪業就有危機,這個時候因爲修行的關系,能夠避免到叁惡道去,這個是約破惡來說的。第二個約生善,「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我們不但是對惡法的破除,對十方諸佛的功德,也能夠生起強大的歸依,不斷的禮拜、贊歎、供養,來隨順承事一切諸佛的功德,以後能夠生到有佛住世的淨土去。這個是講到今生的利益,講到無漏善根滅惡生善的力量。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