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中间有梦觉的一个中断期。那我们如何把前生的生命跟来生的生命串连起来呢?这个是靠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是先把大乘佛法的正义、正确的观念先标出来,以下再破除小乘错误的知见。

  

  辰二、难非意识(分三:巳一设义;巳二随难; 巳三理非) 巳一、设义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和合识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梦觉了。这当中分成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理非」。先「设义」,先作一个假设。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我们现在先假设,先随顺小乘学者的说法,说是临命终的时候,跟父母遗体和合的就是第六「意识」,先假设小乘所说的是对的,就是我们死掉以后,第六意识没有梦觉,你从今生的心识,直接的贯穿死亡,跟来生的父母遗体相结合;结「合」以后,又「依止」这个第六意「识」,在母胎当中,又有一个新的意识转生。就是说「识缘名色」,这个时候你第一个识就是和合识,和合识跟名色结合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名」,这个「名」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又产生一个新生命的了别,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看问题在哪里:

  

  巳二、随难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前生的第六意识在死亡的时候没有断除,贯穿了死亡,又跟父母遗体和合,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那你的生命,变成有「二」个第六「意识」。说你今生是个女人,你用女人的思想来作种种的了别活动、感受──受、想、行、识;结果死掉的时候,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没有消除,直接的跟父母的遗体和合,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假设你来生变成一个男人,这样子的话,二个意识在一个生命体「同时而转」,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前面说过「二念不俱有」,不可能有二个第六意识同时同处的相互作用,不可能。所以你今生的第六意识一定要先死掉,消失掉,死掉以后,由这个和合识阿赖耶识起动,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依止你的业力,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你可能今生是个女人,来生变成一个男人,你前世的第六意识要先消失掉,这样才合道理。所以说,假设你不依止第八识,那么结生相续必须靠第六意识,就会有来生有二个第六意识的困扰,一个是你前生留下来的第六意识,一个是你今生的第六意识,这样子就违背了「二念不俱有」的真理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提出一个难问。

  

  巳三、理非

  

  前面是用现实的状态加以问难,这以下用道理来加以说明它的过失。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槃,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梦觉,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梦觉的状态。而这个梦觉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辰三、设破征责(分二:巳一征;巳二责) 巳一、征

  

  这当中先「征」问,然后再破除。先看「征」问: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假设这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那这个「和合」识,所谓的第六「意识」,是不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说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呢?还是说「依止」这个和合「识」,产「生」的结生相续,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创造一个来生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先提出这个问。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先提出一个正义:

  

  巳二、责(分二:午一立正;午二破邪) 午一、立正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设你说这个「和合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那就是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你等于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存在了,只是你不喜欢用阿赖耶识的名称,你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阿赖耶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有的部派也同意在第六意识之外有一个微细意识,这个微细意识,其实就是大乘经典说的阿赖耶识,是整个染净因果的依止处。假设你说它是「一切种子识」,那就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只是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这个是「立正」,以下「破邪」:

  

  午二、破邪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假设你说:刚开始的和合识,它不是阿赖耶识,是我们和合以后所创造的那个「名色」,那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就颠倒了。怎么说呢?「能依止」的「识」,「能依止」当然就是后来才生起的,就是依止和合识才产生的,叫「能依止识」。这样子,后来这个和合识跟父母遗体结合以后,所产生的能依止识是阿赖耶识,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刚开始这个能依止的和合识它是一个因,它是能生,它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名色」这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变成因果颠倒,能生的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是阿赖耶识,这是不合道理的。看总结:

  

  辰四、结成异熟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一段是说,我们平常感觉不出阿赖耶识的存在,虽然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果报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业力所变现──我们所造的业力,平常拜佛、持咒、修习戒定慧的善业,也是阿赖耶识所收集;但是它的明了性太微细,我们感觉不出它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死亡的时候,你现前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一定要完全的死亡,你现在的心情不能残留到下一生去,一定要经过梦觉的阶段。而第六意识梦觉以后,我们从今生到来生,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跨越,是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就是「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把你今生所累积的业力,不管善业、罪业,通过这个死亡的过渡时期,到了来生,再创造一个果报出来,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你会有另一个新的想法看法。这个时候,就看得出阿赖耶识的重要性。

  

  虽然阿赖耶识这么重要,它能够使令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又去得一个果报体;但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阿赖耶识它是能够去投胎,没错!但是它投胎的方向,是受到你第六意识的主导。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是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当然,一般人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反正你也不想提起正念,当然你也没有正念,想要提也没办法,你临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整天就是睡觉,就是在昏昧的状态,那你肯定是随业往生,因为你提不起正念。而修行人他一定会知道:你平常可以睡觉、你平常可以糊涂,你临终的时候若糊涂,那你养兵千日,到最后的关键你就失败了。我们前面说过,阿赖耶识一定要透过临终染污意识的刺激,它才会投胎;所以一个修行者,他能够把握的,就是临终的正念。就是说,没有错,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有善业、有罪业;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会在临终的时候,让善业表现出来。如何把这个善业表现出来呢?就是你临终的正念,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三宝、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所带动的和合识,它就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所以,《大乘起信论》讲到修行,它说「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修行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了生脱死,当然你要破和合识。你想要解脱生死,你要阻止阿赖耶识跟来生父母的遗体相和合,这个和合识要破除,你不能够再投胎了。问题是,阿…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