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

  第十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

  

  壬三、生杂染(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第十五卷

  

  本论的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甚深见就是说,我们一个大乘的菩萨,在正式的修学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要能够正确而且圆满的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应该怎么样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在《法华经》佛陀讲到一个偈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个偈颂,我们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真相:第一个是从真如门。真如门就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寂灭相,这个本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这些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都把它拨开来,就看到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寂灭相了。寂灭相的内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开所有生灭的对立、染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是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这个寂灭相,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最初生命的一个原点;依止这样一个寂灭相的基础之下,有情众生因为迷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造作,所以有不同的果报。所以从这个寂灭相当中,就开展出每一个有情染净因果的个体生命,就是所谓的生灭门。《法华经》上说:「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是从一个清净的因果来说。假设我们依止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寂灭相,开始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的圣道,以后可以成就广大的佛果菩提。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经常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基本上是从二个角度:一者真如门,二者生灭门。生灭门,这个「生灭」就有一种对立的意思,它有杂染因果与清净因果相互对立存在的意思。这样一个染净的因果当中,在本论当中说,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然真如门没办法修学,因为它是没有造作相的,真如门只能够让你依止,不能去修行,因为修行一定要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从寂灭相出来,开始面对阿赖耶识,就是说修行一定是从生灭门开始修行。生灭门要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这个染净因果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染净因果的依止处──所谓的所知依。所以在本论中,从生灭门的一个染净因果当中,先探讨它的依止处,所谓的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用六门分别来解释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的句义、阿赖耶识的异门、阿赖耶识的体相,现在讲到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前面只是把阿赖耶识的相状、作用作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开展出染净的因果。这个地方我们讲「生杂染」,这是一个杂染的因果,杂染的因果有三科:「烦恼杂染、业杂染」跟「生杂染」。「生杂染」当中有三段:第一段「一、问;二、答;三、结」。我们先看第一段的「问」: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的生、老、病、死,都叫做「生」。这个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为什么叫「杂染」呢?因为这种果报体是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所以它不是清净的,相对涅槃来说,它是杂染性,因为它有所得故。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这个有漏生命的依止处,我们的果报不管是从生到老、到病、到死亡,这样的果报是不能成立的、不能相续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约生位辨;子二约死位辨) 子一、约生位辨(分二:丑一总难;丑二别释) 丑一、总难

  

  回「答」当中分二科:「一、约生位辨;二、约死位辨」。「生位」就是生命还存在的时候,「死位」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先看「生位辨」,这当中有二段:「一、总难;二、别释」。先作一个总说: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这个地方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说: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生命的依止,我们果报体就不能相续呢?从刚开始受生的时候讲起,就是生位,就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叫做什么呢?叫做「结生相续」。这个「结」就是结合的意思。什么叫结合呢?就是我们死亡以后,我们的果报体会出现一个心识,这个心识,会跟我们来生父母遗体的色法相结合,当这个心识跟父母遗体和合的过程,我们叫做「

  

  结生相续」,因为它是一个相续的状态,不是一个点状的。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在生命刚开始成就的时候、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就不能成立了,就没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个「结生相续」,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缘行」,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会向外攀缘而造业,由业力而缘识,就创造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就会去投胎变成名色,「识缘名色」就是「结生相续」,这个过程就是「识缘名色」,从识而缘生名色,这就是「结生相续」。这一段是总说,这以下把结生相续的过程详细的说明。说我们生命怎么开始的呢?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开始呢?这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

  

  丑二、别释(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 寅一、非等引地(分二:卯一初生位;卯二生已位) 卯一、初生位(分三:辰一出和合识;辰二难非意识; 辰三设破征责) 辰一、出和合识

  

  「别释」当中分二科:「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这个「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叫「等引地」。这个「等」是指内心的状态是平等的,是一种明了而寂静的平等状态;「非等引地」就是欲界的心态,我们欲界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它是不平等。所以「非等引地」是约着欲界众生来说明;这个「等引地」是约着色界、无色界来说明。先看欲界的「非等引地」,这当中有二科:「一、初生位;二、生已位。」先讲最初受生的阶位,再说明生命已经成就的阶位。(初生位当中分成「四」,这个「四」要改成「三」。)「初生位」当中有三段:「一、出和合识;二、难非意识;三、设破征责」。我们先看「和合识」。就是当我们前一期生命结束,下一期生命还没开始的时候,在这个过渡时期当中,会有一个和合识出现,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看论文: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假设有一个欲界的众生,他这一期的寿命(当然他的寿命是由业力所资持),他的业力结束了,他下一期的生命又开始要出现了,他死掉以后,没有到净土去,也没有到色界、无色界,他又来到欲界受生,他的受生是什么情况呢?「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先经过明利心,非常清楚明了的心识,在这样清楚的心识当中,他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力,都会在这个时候,突然间的现前,这时候他所造的善恶业,可能已经忘掉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在明利心的阶段都会现前。而求生净土,在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能够提起正念,忆念弥陀的功德,通身靠倒,一心归命,就很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假设这个明利心没有把握好,过去了,就到了昏昧心,这个人的第六意识就开始进入昏昧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提不起正念。昏昧心到最后就进入到梦觉,这个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从梦觉以后,下一个剎那就是「中有位」,就是中阴身现前。这个时候,他没有到净土去,当然就要先经过中阴身,依止中阴身的「意」根,生「起」一个「染污意识」,这个「染污意识」就是中阴身要投胎之前,会先看到父母的因缘。这个时候,对父母的因缘,会产生爱、或者是恨,依止这个爱憎的心、这种染污心,就会去刺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有业力,但是它必须有这种爱取烦恼的滋润,把这个强大的业力,使令它滋润而成熟。这个时候,中阴身的「染污意识」,他爱取烦恼生起,最后中阴身死掉的时候,染污意识也消失了,这个时候进入到第二次的梦觉。前面临命终的时候一次梦觉;中阴身的时候,又再死一次,七天一死,中阴身这个染污意识死掉以后,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了,所谓的梦觉。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现前,产生「结生相续」,与我们下一期的父精母血的遗体开始和合,而创造了新的生命。

  

  我们看下一段:「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这一段是解释前面的「结生相续」。什么叫「结生相续」?就是说,虽然我们临命终时的业力,是受到第六意识「染污意识」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但是第六意识在中阴身死亡的时候,这个染污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也消灭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梦觉的状态,我们已经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唯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或者叫和合识现前,这个阿赖耶识受到染污意识的刺激以后,就把业力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在「母胎」当「中」,(这个「识」就是和合识)阿赖耶识跟「羯罗蓝」(「羯罗蓝」就是父母的遗体)产生「和合」,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这个地方是说,从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平常的阶段,都要依止第六意识,这整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对六尘的了别,都是依止第六意识;当我们死掉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等到新的生命开始的时候,第六意识又出现;从死亡到新的生命出现,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第六意识是断灭的,它是梦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空窗期,前一生死掉,下一生的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之前,这样一个结生相续的空窗期,假设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生命就不能从前生而转到来生了,不可能。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中断了,这…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