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五卷

  第十五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頁。

  

  壬叁、生雜染(分叁:癸一問;癸二答;癸叁結) 癸一、問

  

  第十五卷

  

  本論的修學綱要,有叁個重點:第一個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第叁個是究竟果。甚深見就是說,我們一個大乘的菩薩,在正式的修學菩薩道之前,我們應該要能夠正確而且圓滿的觀察生命的真相。我們應該怎麼樣觀察生命的真相呢?在《法華經》佛陀講到一個偈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這個偈頌,我們可以從二個角度來觀察生命的真相:第一個是從真如門。真如門就是觀察生命的本體是寂滅相,這個本體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把這些染淨的因緣所生法,都把它撥開來,就看到我們每一個有情衆生的本來面目。那本來面目是什麼呢?就是寂滅相了。寂滅相的內涵,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離開所有生滅的對立、染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是一個平等不二的法界。這個寂滅相,是我們每一個衆生最初生命的一個原點;依止這樣一個寂滅相的基礎之下,有情衆生因爲迷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造作,所以有不同的果報。所以從這個寂滅相當中,就開展出每一個有情染淨因果的個體生命,就是所謂的生滅門。《法華經》上說:「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這是從一個清淨的因果來說。假設我們依止這樣一個清淨本然的寂滅相,開始去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廣大的聖道,以後可以成就廣大的佛果菩提。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經常在觀察生命的時候,基本上是從二個角度:一者真如門,二者生滅門。生滅門,這個「生滅」就有一種對立的意思,它有雜染因果與清淨因果相互對立存在的意思。這樣一個染淨的因果當中,在本論當中說,我們在修學的時候,當然真如門沒辦法修學,因爲它是沒有造作相的,真如門只能夠讓你依止,不能去修行,因爲修行一定要起心動念。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從寂滅相出來,開始面對阿賴耶識,就是說修行一定是從生滅門開始修行。生滅門要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這個染淨因果的根源是什麼?就是染淨因果的依止處──所謂的所知依。所以在本論中,從生滅門的一個染淨因果當中,先探討它的依止處,所謂的阿賴耶識。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用六門分別來解釋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的句義、阿賴耶識的異門、阿賴耶識的體相,現在講到第四科「阿賴耶識決擇」。前面只是把阿賴耶識的相狀、作用作一個說明,這個地方是從阿賴耶識的角度,開展出染淨的因果。這個地方我們講「生雜染」,這是一個雜染的因果,雜染的因果有叁科:「煩惱雜染、業雜染」跟「生雜染」。「生雜染」當中有叁段:第一段「一、問;二、答;叁、結」。我們先看第一段的「問」:

  

  雲何爲生雜染不成?

  

  這個「生」的意思,就是我們一期生命當中的生、老、病、死,都叫做「生」。這個生命的開始到結束爲什麼叫「雜染」呢?因爲這種果報體是有漏的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所以它不是清淨的,相對涅槃來說,它是雜染性,因爲它有所得故。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假設沒有阿賴耶識來當作這個有漏生命的依止處,我們的果報不管是從生到老、到病、到死亡,這樣的果報是不能成立的、不能相續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問,爲什麼會這樣子,提出一個問。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約生位辨;子二約死位辨) 子一、約生位辨(分二:醜一總難;醜二別釋) 醜一、總難

  

  回「答」當中分二科:「一、約生位辨;二、約死位辨」。「生位」就是生命還存在的時候,「死位」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先看「生位辨」,這當中有二段:「一、總難;二、別釋」。先作一個總說:

  

  結相續時,不相應故。

  

  這個地方是回答前面的問題,說:爲什麼沒有阿賴耶識來當作生命的依止,我們果報體就不能相續呢?從剛開始受生的時候講起,就是生位,就是生命剛開始的時候叫做什麼呢?叫做「結生相續」。這個「結」就是結合的意思。什麼叫結合呢?就是我們死亡以後,我們的果報體會出現一個心識,這個心識,會跟我們來生父母遺體的色法相結合,當這個心識跟父母遺體和合的過程,我們叫做「

  

  結生相續」,因爲它是一個相續的狀態,不是一個點狀的。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假設沒有阿賴耶識,我們在生命剛開始成就的時候、在「結生相續」的時候就不能成立了,就沒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個「結生相續」,在十二因緣當中,就是「無明緣行」,我們因爲有自我意識,所以會向外攀緣而造業,由業力而緣識,就創造了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會去投胎變成名色,「識緣名色」就是「結生相續」,這個過程就是「識緣名色」,從識而緣生名色,這就是「結生相續」。這一段是總說,這以下把結生相續的過程詳細的說明。說我們生命怎麼開始的呢?怎麼會有新的生命開始呢?這當然不是上帝創造的。

  

  醜二、別釋(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 寅一、非等引地(分二:卯一初生位;卯二生已位) 卯一、初生位(分叁:辰一出和合識;辰二難非意識; 辰叁設破征責) 辰一、出和合識

  

  「別釋」當中分二科:「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這個「等引地」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禅定,叫「等引地」。這個「等」是指內心的狀態是平等的,是一種明了而寂靜的平等狀態;「非等引地」就是欲界的心態,我們欲界的心態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它是不平等。所以「非等引地」是約著欲界衆生來說明;這個「等引地」是約著色界、無色界來說明。先看欲界的「非等引地」,這當中有二科:「一、初生位;二、生已位。」先講最初受生的階位,再說明生命已經成就的階位。(初生位當中分成「四」,這個「四」要改成「叁」。)「初生位」當中有叁段:「一、出和合識;二、難非意識;叁、設破征責」。我們先看「和合識」。就是當我們前一期生命結束,下一期生命還沒開始的時候,在這個過渡時期當中,會有一個和合識出現,這個和合識就是阿賴耶識。我們看論文: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

  

  假設有一個欲界的衆生,他這一期的壽命(當然他的壽命是由業力所資持),他的業力結束了,他下一期的生命又開始要出現了,他死掉以後,沒有到淨土去,也沒有到色界、無色界,他又來到欲界受生,他的受生是什麼情況呢?「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先經過明利心,非常清楚明了的心識,在這樣清楚的心識當中,他一生所造的善惡業力,都會在這個時候,突然間的現前,這時候他所造的善惡業,可能已經忘掉了,但是臨命終的時候,在明利心的階段都會現前。而求生淨土,在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時刻:這個時候,能夠提起正念,憶念彌陀的功德,通身靠倒,一心歸命,就很容易跟彌陀感應道交。假設這個明利心沒有把握好,過去了,就到了昏昧心,這個人的第六意識就開始進入昏昧的狀態,這個時候就提不起正念。昏昧心到最後就進入到夢覺,這個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從夢覺以後,下一個剎那就是「中有位」,就是中陰身現前。這個時候,他沒有到淨土去,當然就要先經過中陰身,依止中陰身的「意」根,生「起」一個「染汙意識」,這個「染汙意識」就是中陰身要投胎之前,會先看到父母的因緣。這個時候,對父母的因緣,會産生愛、或者是恨,依止這個愛憎的心、這種染汙心,就會去刺激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本身有業力,但是它必須有這種愛取煩惱的滋潤,把這個強大的業力,使令它滋潤而成熟。這個時候,中陰身的「染汙意識」,他愛取煩惱生起,最後中陰身死掉的時候,染汙意識也消失了,這個時候進入到第二次的夢覺。前面臨命終的時候一次夢覺;中陰身的時候,又再死一次,七天一死,中陰身這個染汙意識死掉以後,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了,所謂的夢覺。這個時候,阿賴耶識現前,産生「結生相續」,與我們下一期的父精母血的遺體開始和合,而創造了新的生命。

  

  我們看下一段:「此染汙意識,于中有中滅,于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這一段是解釋前面的「結生相續」。什麼叫「結生相續」?就是說,雖然我們臨命終時的業力,是受到第六意識「染汙意識」這個愛取煩惱的滋潤;但是第六意識在中陰身死亡的時候,這個染汙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它也消滅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進入到一個夢覺的狀態,我們已經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這個時候,唯獨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阿賴耶識、或者叫和合識現前,這個阿賴耶識受到染汙意識的刺激以後,就把業力表現出來。這個時候,在「母胎」當「中」,(這個「識」就是和合識)阿賴耶識跟「羯羅藍」(「羯羅藍」就是父母的遺體)産生「和合」,這個時候一個新的生命又開始了。

  

  這個地方是說,從一個有情衆生的生命剛開始成立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平常的階段,都要依止第六意識,這整個見、聞、嗅、嘗、覺、知的功能,對六塵的了別,都是依止第六意識;當我們死掉的時候,第六意識是消失掉的;等到新的生命開始的時候,第六意識又出現;從死亡到新的生命出現,這中間有一個過渡時期,第六意識是斷滅的,它是夢覺的狀態。這樣的一個空窗期,前一生死掉,下一生的第六意識還沒有出現之前,這樣一個結生相續的空窗期,假設沒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的生命就不能從前生而轉到來生了,不可能。這個地方是講這個意思。因爲我們的第六意識中斷了,這…

《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