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把這一期的果報加以執受,使令它不失不亡,這個就是阿賴耶識,它所帶動的生命緣起。
現在的這些科學家們,他也知道一個人的行爲,是由心來主導的,他慢慢知道這個道理。世間的心理學家,把心理分成叁個層次。第一個是表層意識,就是我們平常的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一個見聞覺知。第二個是潛在意識。潛在意識就是說: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緣,可以透過催眠,把它調出來,叫潛在意識。第叁個叫深層意識。心理學家認爲這個深層意識,是我們生命邪惡功能主要的樞紐點。誰能夠掌握這個深層意識,你就能夠改造一個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間的心理學對深層意識是一無所知,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存在,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深處有一東西,它儲存了善惡的功能;如果把這個善惡的功能密碼找到,你就能夠改造這個人的思想。但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心理學講不出來。所以你看最近美國發生一件事,就是二個小學生、兄弟,他們在玩遊戲的時候發生爭執。他哥哥也是小學生,十幾歲,去抽屜拿槍,把弟弟打死,用槍打死。這件事震驚整個美國社會。這個時候,美國犯罪心理學家開始探討:這個小孩子他以前沒有拿過槍,他怎麼會有這個拿槍的動作呢?這一直沒辦法解開。所以,當我們觀察生命的時候,你僅止于在今生的觀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來。這個人他怎麼?你看他剛出家,就能夠把這個戒持這麼好,他持戒如魚得水,他覺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對智慧就遊心法海。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把生命,從阿賴耶識這樣的一個受熏持種,累積性的、相續性的功能,才能夠看到整個生命的真相。在本段當中,無著菩薩的智慧會帶我們進入到阿賴耶識的領域,來深入的探討我們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就是「所知依」。
第二個「所知相」。前面是講到能變現的心識,一切法是從這個根源發動出來。從能變現叫做「所知依」,所變現的萬法叫「所知相」。當這個生命已經被表現出來以後,我們如何來觀察這個生命?這當中,本論講到叁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跟遍計所執性。簡單的講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萬法,這是不帶分別心,叫做依他起性,這當中有雜染的依他起,也有清淨的依他起。依他起性,是約著一切緣起法表相的一種作用。這些差別的染淨作用當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我空、法空的理體叫做圓成實性,它是一個圓滿真實存在的東西。當我們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觸的時候,心中産生分別──虛妄分別,又創造一個新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遍計所執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叁性的安立,就是告訴你一個主題:你在修行的時候,你要知道什麼是你該斷的,什麼是應該要保存的。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諸位持戒,比如說有個人喜歡偷盜,你要不明白叁性:诶!我爲什麼偷盜?因爲我這個手有問題,把這個手砍斷!其實這個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沒有錯。就是說:這個手,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果報體;你今天會偷盜,是你內心有遍計執。所以你要斷的是這個遍計執,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圓成實。所以你這個叁性了解以後,面對這個所觀境,你才知道在修行當中,到底你是錯在哪裏?哪些東西是無辜的;哪些東西是有過失的,應該斷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資格開始修行。這二科當中,從「所知依」跟「所知相」,我們開始了解到:在廣大的無量生命當中,我們在這樣一個廣大的生命當中,我們應該如何的取舍。
│ │ ┌叁、入所知相 │ │ │ ├四、彼入因果 │ │ │ ├五、彼因果修差別 ├二、○行─廣大行┤ │ ├六、增上戒 │ │ │ ├七、增上心 │ │ │ └八、增上慧
第二個是「行」。當我們明白生命的緣起正見,開始有資格修行了。在本論當中,講到修行,有六大科。六大科的前半段是一個別相,叁、四、五是個別相;六、七、八是總相。我們先講別相。別相當中,第一個「入所知相」,這個「入」就是悟入諸法的真實相。這個「入所知相」,就是修唯識觀。修唯識觀,簡單的講就是修空、假、中叁觀。在本論當中,它修行的次第是先修空觀。當然你
也可以用無常觀,從「生滅變異,虛僞無主」而趨向于空觀;你也可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而趨向空觀。總之空觀所破的是遍計執,所證的是圓成實性。剛開始依止空觀,來調伏心中的愛取,來自我淨化,這是第一個階段。假觀,就是從空出假以後,就開始觀察緣起,觀察依他起性。你從空觀出來以後,你會以一個心平氣和,比較平等的心來面對生命。哪些是你應該放棄的?哪些是你應該追求的?産生一個「善知取舍」,你開始去規劃你的菩薩道:「我應該先到淨土去;到淨土以後,親近十方諸佛,再廣度衆生。」這個假觀就是讓你去布局:你這個菩薩道該怎麼走?這些都是觀依他起性。那麼在中觀當中,把空、假調和。所以這個「入所知相」,是菩薩自利的修行。你剛開始要以空、假、中,來抉擇你整個身心世界。你整個生命的流轉,你現在走到這個地方,你應該何去何從?你會知道你過去是什麼因緣?現在是什麼因緣?未來是什麼因緣?這都是你應該去觀察的──「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的唯識觀,是偏重在自身的修習,以空觀來調伏愛取,以假觀來善知取舍;「彼入因果」是講到修習利他的妙行,這地方講到六波羅蜜的修學法門,包括修善,也包括度衆生。本論當中「彼入因果」的六度,它是從資糧位的六度,講到加行位的六度,講到通達位的六度。從一個有漏凡夫的六度,講到菩薩無漏的六度。本論的殊勝,比如你去讀《華嚴經》,《華嚴經》也講六度,你內心當中只有隨喜贊歎,因爲你做不到。但是本論的六度,它是引導一個初心的菩薩,如何踏出第一步。就是假設你是一個有漏,就是你心中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愛取,沒關系!我們剛開始都是搖搖晃晃的,從這個地方跌跌撞撞當中,去訓練自己。它剛開始會告訴你:你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你如何修六度?如何從錯誤當中自我調整?慢慢的到加行位,到通達位。所以這個「彼入因果」,就是因地,當然是有漏的因果,到果地清淨的六度,這個地方會詳細地說明,它整個六度的轉換的過程。
第「五、彼因果修差別」。前面的「入所知相」,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彼入因果」,是成就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到果地的功德。前面是因,這是果。這個地方講到菩薩十地的「差別」果報。
前面的叁科都是別相,這個六、七、八是一個總相,這個地方把前面因跟果的修行,會歸到戒、定、慧──「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不過我們研究本論的戒定慧,你會發覺跟你研究聲聞戒有所不同。菩薩的戒,它是有定慧止觀的資助,你修止觀的時候,也有戒的資助。所以它這叁個法門,有它的個別性,也有它的一個融通的資助性。所以這個地方,等于是從大乘的角度,來發明戒、定、慧的修學內涵,你會發覺到大乘的戒、定、慧是甚深廣大的。這個地方是一個總相,把前面的別相會歸到戒、定、慧的修學。這一科都是在所觀境的叁性當中──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跟遍計所執性當中,我們如何去開展廣大的菩薩道?你應該知道:如何的該斷,如何的該追求?這都是「廣大行」。
│ ┌九、彼果斷 └叁、○果─究竟果┤
└十、彼果智 ──釋貳、「修學綱要」竟──
第叁個「果」。當我們成立了甚深見,産生一個自利、利他的廣大行以後,我們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最後會有二個結果:第一個「彼果斷」,第二個「彼果智」。這個「彼果斷」,是斷煩惱障而成就大涅槃。我們最後的結果,是一個寂靜的安樂,遠離二種生死,沒有這種生死的幹擾。我們會受用到一種常、樂、我、淨的寂靜安樂,産生一種自受用。這個時候,沒有煩惱在幹擾你,也沒有業力來障礙你,也沒有這些身體的病痛來苦惱你,就是一個非常平等、清淨的法界讓你安住,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後歸依處,所謂的大涅槃。
第二個「彼果智」。這個「彼果智」,是斷所知障,成就大菩提。這個時候你在清淨的心中,可以隨時顯現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來廣度衆生,來成就你的佛國的淨土,跟你的正報身心,這就是「彼果智」,來攝受一切的有情。這是菩薩的二大功德:一個所謂的大涅槃,一個是大菩提。
所以本論的境、行、果,是開導內心當中具足煩惱、具足業障、身體也有種種老病死的一個生死凡夫,如何開始起修、建立甚深見、産生廣大行、最後産生究竟果,這是本論的「修學綱要」。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我們喜歡小品的,像《般若心經》,才幾百個字;或者《唯識叁十頌》,也只是叁十個偈頌,簡單扼要。但是你研究大經論跟研究小經論,産生的感受會不同。嚴格來說:小品的經論,會感到一種正見,因爲它是綱要的提示,你要産生一個深刻的思慧,就比較困難;但是你研究大經論,那就不同,它會帶你進入一種甚深廣大的法海,用不同的角度來開導生命的真相。你研究過一次,你內心對這種菩薩道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個感受跟你研究小品的經論是不同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心理准備。這是講到「修學綱要」。
參、隨文釋義叁
○入文分叁:甲一、總標綱要分;甲二、依標廣釋 分;甲叁、結指釋竟分。 今初
印度的論師在表達法義,習慣性的一個說法,都是先作一個總標,把經論的綱要先表達出來;第二個,再根據總標的內涵,一一的加以廣泛的解釋;最後作一個總結。我們以下的科判,是根據韓清淨居士的科判。之所以用韓居士(科判)的理由,就是他本身有《瑜伽師地論》的注解《披尋記》,他可以說是當今唯識的一個大德。好,我們看第一科:
甲一、總標綱要分(分二:乙一明造論意;乙二明論所依) 乙一、明造論意
這當中分二科:「一、明造論意;二、明論所依。」先說明無著菩薩造作本論的用意,或者說造作本論的目標跟宗旨。我們看論文: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
本論是無著依《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所造,所以名爲《攝大乘論》,但是《阿毗達磨大乘經》並沒有傳到中國來。
這個論文當中,有叁層意思,我們必須了解。先看第一層。這第一層意思,「《阿毗達磨大乘經》中」,這個地方是講到本論的一個傳承。就是這以下經論的十大科,從甚深見、廣大行、究竟果,是無著菩薩自己造的呢?還是有他經典的根據?這以下是說明:其實這個所知依、所知相,到最後的彼果斷、彼果智,這十科的名稱,是佛陀在《阿毗達磨大乘經》當中,就已經有這樣的名稱跟內涵。所以本論的整個傳承,是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裏面,有一品叫〈攝大乘品〉出來的。
無著菩薩他本身跟彌勒菩薩學過《瑜伽師地論》,也學過《華嚴經》,所以他在講因地的時候,用《瑜伽師地論》的甚深見、廣大行來加以發揮;講到果地的時候,廣泛的引用《華嚴經》的〈十地品〉來加以補助說明;但是他主要的依據,是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這是我們研究這段論文的第一層意思,了解法門的傳承。看第二層意思。「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這個「薄伽梵」就是世尊。在世尊面前當中,這些「已能」夠「善入大乘」功德,對大乘功德已能夠善巧的入、住、出。善巧入住出,是指已經成就無生法忍的法身菩薩。就是說:這個十科,所知依、所知相、彼果斷、彼果智,到底是誰宣說的呢?是「菩薩」所宣說的。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菩薩」是在「薄伽梵前」,是在佛陀面前宣說的。就表示雖然是菩薩宣說;但是是經過佛陀所認可的,佛陀在面前是默許的,所以,也等于是佛陀宣說的。當然不同點就是,我們前面也說過: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含蓄的,菩薩是發揮性的。就是說:菩薩在學習佛陀的經義以後,把自己的心得,以十科開展出來。既然詳細,對我們末法衆生就特別的貼切;雖然詳細的發揮,但是它的內涵是合乎佛意的,因爲他是在佛陀面前宣說,得到佛陀所認可的。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法」的宣說者,是這些已經能夠「善入大乘」功德的「菩薩」,這些十地菩薩所宣說的。宣說這十科的目的,到底是爲什麼呢?這講到造論的宗旨:「爲顯大乘體大故說。」主要是開顯大乘佛法,法體的廣大。這個法體有二個:一個是它因地的法體,它講到甚深見、廣大行,可以說是量多質勝;從果地上呢,它講到究竟果──大菩提、大涅槃,果地也特別殊勝。就是開顯大乘佛法因地跟果地上「量多質勝」的廣大,而宣說這個法門。這是講到造論的宗旨,也可以說是我們先了解本論的傳承,造作本論的這些菩薩,最後講到造作本論的目的在哪裏,就是開導一個人,如何來修學這個體性廣大的菩薩道,而宣說這個法門。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個地方,這第一次,大家好好的去思惟一下。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