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

  第二卷

  

  四类:

  

  ┌凡夫─破败车乘 │ │ ┌人天车乘 │ │ └佛子┼声闻车乘 │ └究竟车乘

  

  第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解释论题」,解释这个「大乘」。解释「大乘」,我们分成二段:第一段是以一个直接的方式来解释大乘,第二段我们是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解释大乘。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的注解当中,把有情众生分成四类。身为一个有情,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在生命当中,离开痛苦而追求安乐。问题是有这样的希望,但是这样的希望是由知见来主导。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安乐?你必须有判断能力。在生死凡夫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依止邪见。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往往在造错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是功德相,以杂染法当做清净法;相反的,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往往以痛苦为乐,以染为净、以苦为乐。这就是我们凡夫一个严重的颠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我们一直不能产生修正跟增上,就是我们的邪见幷没有真实的破除。这是第一种所谓的破败车乘。这个车乘,它是破旧的,乃至于败坏的,直接是堕落到三涂的。后面三种是就着佛弟子来说,我们先看第一个:

  

  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乐果─人天车乘。

  

  佛弟子,当然他是产生觉悟了,他知道生命的运转,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就是:当我们今天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了罪业,这个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快乐跟痛苦的果报,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主导的。依止这样的宗见,他开始强迫自己断除身口意的恶法,也强迫自己修习身口意的善法,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这样子未来的希望,是在人天当中成就安乐的果报,说是「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成就「人天」荣华的「乐果」,这是「人天车乘」。他的一个宗见,以业果为宗见。第二种修行者:

  

  观察我空,求出轮回,成偏空涅槃─声闻车乘。

  

  这是小乘的学者。小乘的学者,他「观察」生命是依止无常。这个无常就是观察:生命是生灭变异,生命是有变化的。昨天的你,不管色身、不管内心,跟今天不一样;小时候的你,跟你也不一样;明天的你,跟你也不一样。从这样的变化当中,「无常故苦」。所以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因为你没有安稳性。所谓的安乐,它一定要建立在一种稳定性,才有所谓安乐。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失掉了,明天又一个新的东西;在这样的生灭变化当中,你就感到生命是痛苦的。而这样的痛苦,「苦即无我」,所以你知道你自己对生命没有主宰性。所以从这样子,就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从我空当中,他就修远离行。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当中,一心一意的放弃有为法,而趋向于「偏空」的「涅槃」。这样的种姓是「声闻车乘」。当然他今天会作出这样的行为,这跟他的宗见有关系。第三个:

  

  悲智双运,上求下化,成万德庄严─究竟大乘。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会广泛的学习大乘的经论。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空、假、中」这个中道的实相道理,开始「上求下化」的修习。一方面我们修习空观,来调伏对三界的爱取;一方面我们修假观,来带动我们的大悲心,广度众生;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依正二报的「万德庄严」,这是「究竟大乘」。

  

  「须要」是助动词,通常放在动词前面,不单用,如「必须努力学习」。 「需要」是动词或名词,如「我们需要(动词)新科技。」「这是巿民的需要(名词)」。

  

  从这样的对比当中,我们会得到一个心得,就是:我们很多很多佛弟子来修学佛法,这当中,你所建立的宗见,会影响你的修行。我们可以这样讲:人天种姓他的宗见,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从业果的思惟:他总是觉得只要布施、持戒,就能够把来生规划得很好,他相信来生会更好,对人生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无常败坏,很多事情是作不了主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无常总有一天会破坏你眼前所有的安乐。所以人天种姓的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那小乘的种姓者呢?他对生命的观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你没有须要去追求什么,你就是放弃一切,对一切生死的杂染法放弃、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放弃,反正我全部都不要,我要的就是一个清清白白空性的涅槃就够了。所以小乘的学者,我们感觉到他对生命是比较悲观的,一味的远离。大乘的种姓,他是以一个中道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大乘的学者认为:生命是无自性的,它不决定是痛苦,也不决定是安乐的,就是看你怎么去开创。当然你今天起颠倒,你创造出来的是一个痛苦的生命,但是生命本身没有错,是我们的颠倒。我们今天依止佛法正见引导的修行,也可以创造诸佛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不应该说生命绝对是痛苦、或者绝对是安乐;应该以一个比较中道、平和的态度来观察生命──它是无自性的。这样就看得出大乘学者,他宗见的「不共」。他今天有这样不共的宗见,他就有不同的修行,最后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探讨:今天这么多人修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它的理由在于知见的差别。我们看「甲三」的解「释论」:

  

  甲三、释「论」

  

  前面的「摄大乘」,是一个别题,是本论特有的一个各别题目;以下的「论」,是一个通题。我们看什么叫做「论」?

  

  「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

  ──释壹、「解释论题」竟──

  

  这个「论」有二个特色:第一个、它在义理上,它详细的以问答的方式来作分析,然后加以辩论,不断的从问当中,去找寻这个内涵。从事相上,它是「剖断开示」,它欢喜用不同的角度,来作这种差别的说明;使令我们对于中道实相,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这个就是「论」。

  

  我们讲佛法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律典是偏重在身、口二业的修行,经、论是偏重在止观的正念。如果我们要把经跟论作详细的对比,我们可以这样子讲:「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就是我们读经,会感觉到佛陀在说法的态度,是比较含蓄跟圆融的。你看你读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看同样一部经,玄奘大师的注解跟智者大师的注解,肯定不同。就是每一个人对经的解读,会有所不同的;因为佛陀讲话,本来就含蓄的、圆融的。但是你看菩萨造论的时候,你看智者大师讲话,跟这些论在讲话,那话是讲得很清楚,你不可能有第二种解读的,他它不管是义理的分析,修行的道次第,都详细的说明。我们看中国文化也是这样子的,你看《论语》跟《孟子》。你看孔夫子讲话,他是非常含蓄的,(哈──)孔夫子讲话,他也点到为止;但是你看孟子讲话,他把孔夫子的微言大义,详细的发挥出来。当然这二个东西,各有各的特色。不过从一个末法众生来说,我们善根浅薄、遮障深重,有时候经过菩萨的诠释,把话讲得清楚一点啊(呵──),对我们会更有好处,对末法众生也可能更加的贴切。这就是「论」它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会详细的加以说明,使人产生坚定的理解。好,我们看第二大段,「修学纲要」。

  

  贰、修学纲要

  

  ┌一、所知依 ┌一、○境─甚深见┤ │ └二、所知相 │

  

  在进入本论之前,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的整个修学纲

  

  要。我们可以把本论分成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境」,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修行的所观境;第二个是「修行」,在所观境当中,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观境有的是杂染的、有的是清净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所观境,应该怎么去修行?如何来取舍?什么是该断?什么是该追求?这个是「广大」的修「行」。第三个「果」,透过这样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个「境」当中的所观境,等于是建立我们的「甚深见」,就是建立你的宗见。在本论当中,建立这个正见有二大科:第一个是「所知依」,第二个是「所知相」。先解释「所知依」。「所知」这二个字是什么意思?天亲菩萨解释这个「所知」,就是「所应了知」。就是你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就应该要了知这些差别的道理。这个所应了知,就是讲到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杂染的缘起、包括清净的缘起,都是你要了知的。什么是杂染的缘起?什么是清净的缘起?这个就是「所知」。这个「依」就是依止处,这二个缘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刚开始是从阿赖耶识来探讨生命的缘起,这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这个因相跟果相,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简单的说出一个偈颂,说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偈颂可以作一个总持──就是说阿赖耶识在因地的时候「受熏持种」。「受熏」就是说: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你就会去熏习,或者说是去影响阿赖耶识;影响以后,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持种」。比如说你去拜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这个时候你身体的礼拜、口业的称

  叹、意业的归依,这当中你每一个造作,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一个善的功能;这个功能,未来会带动你的生命产生尊贵、安乐的果报。就是你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一种功能,产生一种储存。等到这个功能成熟,累积到一个能量以后,它就怎么样呢?「根身器」,它就变现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尊贵、可能是卑贱。它变现以后,它又把这个果报加以执受,「去后来先作主公」…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