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們看般若部的《大智度論》,它也是一個總相,它有理論、有修行、有位次;《瑜伽師地論》,它也是一個總相,非常完整的教法。但是這二部論都是一百卷,相當的多。本論只有十卷,無著菩薩能夠以將近十分之一內涵的文字,廣泛的介紹大乘的法義,這一點是非常難得殊勝的,所以它有資格稱爲「攝」,就是這個意思。

  

  甲二、釋「大乘」

  

  ┌一、發大心 │ ├二、解大義 ┌多┐│ ┌「大」┤ ├┼叁、修大行 │ └勝┘│ │ ├四、趣大果 ┌┤ │ ││ └五、證大道

  

  它到底是攝受什麼東西呢?說是「以總攝別、以略攝廣」,它到底是含攝什麼東西呢?就是含攝整個大乘的法義。這個「大乘」當中,我們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解釋大乘的內涵;第二段再用比較的方式,來說明大乘的「不共」。先解釋「大乘」。這個「大」,是約著法的法體、法的自體來說,叫做大。這個法體的「大」,這當中有二層意思:第一個是「多」跟「勝」。這個「多」是約它的量,大乘佛法的量是特別的廣泛,不管是它的因地,不管是它的果地,都是時空無盡的廣泛修學。不但是廣泛,它的本質也特別殊勝,所以它是量多質勝,名之爲大。量多質勝,法藏大師開出了五點:就是「發大心、解大義、修大行、趣大果、證大道」。這當中的五項修行,前面的叁個「發心、正見、修行」,是大乘的因相;後面的「趣大果、證大道」是大乘的果相。

  

  首先我們把大乘的因相,作一個解釋。這個因相,在佛法當中,我們一講到因地,這當中的一個主導者,就是你的宗見、宗見。宗見的意思就是你主要知見。當然我們學佛有很多的知見,但是你對緣起的根本正見,你主要的知見,這是最重要的,這叫宗見。大乘的宗見之所以稱爲大,我們作一個說明。在小乘的教法當中,它所依止的宗見,主要是依止空性。所以我們打開小乘的經論,不管是《阿含經》、阿毗達磨,你會看到在整個小乘的教法當中,它對生命的觀察,或者說是生命的抉擇,它主要是依止無常。就是說它用無常的思想,來遍觀整個生命,不管是人事的因緣、不管內在的身心,都是以無常來觀察。從它的生滅變異,他就感受到我們對生命是沒有主宰性的,說「生滅變異,虛僞無主」。所以他從無常觀當中,切入了整個生命我空的真理。當然他今天對生命的主要觀察是空性,所以就帶動他對生命的目標是一個出離心,他所修行的內涵是遠離行。所以在整個聲聞戒當中,它偏重在遠離,也就是偏重在斷惡,這就是它的宗見。因爲他用空性的智慧來觀察生命,就帶動他對生命的目標、他的修行,當然影響他的果證,這個就是小乘的宗見。大乘的宗見,它是依止中道實相。這個中道實相,智者大師的解釋就是「空、假、中叁觀」。就是說:身爲一個大乘的菩薩,我們應該要觀察生命的緣起,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一切法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當中,從緣起性空,而契入了大乘的空義,調伏心中的愛取,所以大乘學者也是修空。大家會問說:這樣子講的話,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小乘的空義,它的重點在滅色取空,也就是說它的空是對立的。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觀察,其實小乘的空,嚴格上來說,它是我空、法有。它在主宰性這一部分是空;但是在「法」的差別當中,它是有執取的,就是說它的空跟有是對立的,你一個東西産生執取,就一定會産生對立。大乘的空義是我空、法空相應的,所以我們經常講大乘的空是平等的,說是「入不二法門」,它是一個平等的法界,它沒有對立性。所以小乘的空是滅色取空,大乘的空是緣起性空,這一點我們應該要區別。

  

  我們在修習中道實相的時候,也不能老是安住在空性。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就會産生過失。什麼過失呢?就是「不樂衆善,遠離大悲」。菩薩經常修空觀,使令內心太過沈默,對于廣大善法的修學、對于苦惱衆生的度化,就會産生障礙,所以我們偶爾也應該「從空出假」。當我們從空性當中出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假觀很多。這個假觀,在大乘當中的傳承有二個不同。就是,如果你今天是依止淨土門,這個淨土學者在修假觀,他偏重在觀察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安樂,這樣的一個對比。就是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而産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淨土宗的假觀是這樣修的。如果你今天是一個聖道門,那是廣泛的觀察十法界的因果:觀察九法界的惑業苦,而産生厭離;觀察佛法界的功德莊嚴,産生欣求,而建立你的菩提心。所以大乘修空觀,是調伏愛取;那修假觀呢,是産生取舍,善知取舍。在空、假當中,我們以中觀來加以調和。就是你空觀太強,以假觀來引導;假觀太強了,以空觀來安住:這樣子叫中觀──使令你空、假的平衡叫做中觀。我們說大乘它的因地之所以稱爲大(就是說小乘的學者,基本上對生命的態度是遠離,不管是叁界的雜染法,遠離;諸佛菩薩的功德,他也遠離,他不生好樂的。大乘佛法的思想,是有所遠離、有所追求。他遠離的是雜染法;但是對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他修假觀,他是好樂追求,無有厭足。所以它成爲「大」。),就是:它的思考是中道的;不像小乘的學者,是比較偏激的。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它的宗見,來帶動不同的發心,也帶動不同的修行,看到大乘因地的殊勝──它的一個量多質勝。這樣的中道實相所開出的因地,它的結果是「趣大果」跟「證大道」。「趣大果」是約著他果報的受用,「證大道」是約他所覺悟的真理,他所覺悟的真理,是中道實相理,不像小乘是一個偏空的法性,它是中道的理性。他的「果」有叁身、四智,種種的萬德莊嚴。這個是講到大乘果地上的量多質勝,這個地方是講「大」義。接下來我們看這個「乘」:

  

  ││ ┌一、能入 │└「乘」─運載┤ │ └二、能出 ──依法藏大師──

  

  前面的「大」,是從法體上來開顯這個「大」;這以下是依止譬喻。身爲大乘法,它的內涵,以車乘來作一個譬喻。這個車乘有「運載」,它能夠使令我們從痛苦的此岸,而運載到安樂的彼岸。這個「運載」開出來有二層意思:第一個,這個車乘有「能入」義跟「能出」。這個「入」,什麼叫「能入」呢?就是上達真理,成就自利的功德;「能出」是下化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這個車乘,它能夠引導我們進入真理,又能夠引導我們從真理出來,廣攝方便、度化衆生。

  

  我們可以這樣講:這個大乘的車乘,當我們修從假入空觀,這樣子叫做「能入」。把我們的心識,從有相而入到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把我們心中愛取的雜染,洗刷幹淨,成就根本無分別智。從這樣的一個清淨平等的法界當中,我們也可以再出來,這一點就不共小乘的學者。小乘的乘,它進入到空性以後,它出不來,它沒辦法出來的,這個車乘是單方向的,它不能來回的。大乘的車乘,它可以去,也可以來。它可以從空性,再從空出假;從無相平等的法界,它又能夠帶我們來到這些因緣的差別相。這個是講假觀,後得智。這就是車乘。這個大乘的車乘是可以去,又可以來,所以叫做「乘」。以上,我們是就著大乘的本位,解釋大乘法門的量多質勝。我們再看第二段:

  

  │┌─依止邪見,起惑造業,成叁塗苦果─破敗車乘 ││ └┤┌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樂果─人天車乘 ││ └┼觀察我空,求出輪回,成偏空涅槃─聲聞車乘 │ └悲智雙運,上求下化,成萬德莊嚴─究竟大乘 ──蕅益大師──

  

  第二段我們是用一種對比的方式。身爲大乘佛法,它的一個特色,應該以一種比較的方式來加以區別。蕅益大師把有情衆生,分成四種種姓。我們先看第一個:

  

  依止邪見,起惑造業,成叁塗苦果─破敗車乘

  

  第一種人是一個生死凡夫,他也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所以他內心當中的知見是「邪見」,這邪見最重要的就是撥無因果。就是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這個人會産生安樂的果報、這個人會産生痛苦的果報,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所以人生只有今生,你死亡以後,人死如燈滅,你只能夠活一次。所以你造善造惡,都沒有多大的意義。歸依叁寶、斷惡修善,這件事情完全沒有任何的好處。這樣子的一個思考,就很容易帶動我們心中的煩惱去「造」罪「業」;因爲你沒有依止生命的宗見,你只好依止你的妄想,心隨妄轉。一個人心跟境接觸的時候,你不是依止智慧觀照,你就是依止你的感覺,二種情況而已。你是什麼感覺,你就去做什麼事,那這種人就很容易墮落到叁惡道,叫「破敗車乘」。他今天會産生這樣的行爲、會招感這個果報,就是他剛開始的時候,對生命的知見産生錯誤,就造成了「叁塗」的種姓。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