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

  《摄大乘论.讲表》讲记 净界法师讲(九四年四月讲于义德寺)

  

  第一卷

  

  从语法特征来看: 后面是双音节动词时,多用「作」; 后面是双音节名词时,多用「做」。 前者如:作报告、作比较、作变动、作处理、作点拨、作调查、作斗争、作分析、作贡献、作介绍、作解释、作了解、作努力、作思考、作说明、作妥协、作牺牲、作修正、作演讲、作咨询等。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第一卷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能够跟大家共同来学习唯识学的一个根本论典──《摄大乘论》。我们在讲本论之前,有二点要跟大家作一个说明。第一点、我们讲到修学佛法的一个基本态度。在《无量寿经》上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是说明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安住的因缘。这个安住的因缘有二种情况:第一个、我们由于过去的善业力生起了现行,所以我们感到人事非常的顺利,身心也感到安乐,这样一种乐受的资持,使令我们对三宝充满了信心,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跟希望,这是一种顺境因缘来修学佛法。第二种的因缘,是由于罪业的力量而生起的现行。这个时候,我们感到人事的因缘是充满了障碍,身心也充满了病痛;这样一种挫折的感受,就会刺激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跟未来理想的目标。假设我们今天是安住在恶因缘的环境之下来修学佛法,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行精进,忍终不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因为一时的逆境,而放弃了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我们应该要以内心的忍辱力、精进力,来自求突破。因为身为一位凡位的菩萨,我们不断的修学佛法,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增上,这是我们离苦得乐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说有很多的顺境、逆境的因缘,我们是没办法选择的,我们不能够去主宰──我们到底是安住在顺境、或者是逆境。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要培养一种忍辱力跟精进力,来突破所有的障碍。这是我们在研究本论之前,我们应该建立二种基本的态度。

  

  「成分」的「分」,是「部分」的意思。「份」是「分」的后起加旁字。现在,「分」和「份」有了分工:「职分、本分、辈分、水分、盐分、养分、肥分」等用「分」;「股份、年份、月份、省份、一份礼物、两份报」等用「份」。「成分」的「分」,与「水分、盐分、养分、肥分」的「分」同,故宜以「成分」为规范词形。

  

  第二点、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在唯识教法当中的特色。在瑜珈的教法当中,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这个甚深见,就是我们在修行之前,你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实相,所谓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有一个正确的了知。因为你对生命的理解,所谓知见的建立,会影响到你对修学的目标,跟你修行的内涵,乃至于你未来果证的差别。所以这样的甚深见,叫做根本法门。它在菩萨道当中,是一个主导性的,它是一个根本。第二是广大行。我们对于缘起正见的理解,开展出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妙行,这个是广大行。因为它是由根本所引生的枝末,所以我们叫做枝末法门。

  

  在整个瑜伽的唯识教法当中,有些是偏重在甚深见,也就是理观的成分多;有些是偏重在广大行,在事修的成分多。本论在唯识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同时在知见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讨生命的真相,来建立我们的甚深见。那么讲到修行的时候,它广泛的讲到菩萨六度,所谓的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本论在唯识学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一个完整性,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它能够深入的讲到甚深见,也广泛的讲到广大行,这个是本论的一个的修学特色。接下来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摄大乘论》讲表

  

  看《讲表》以后,我们看下面的三段:

  

  无著菩萨造,玄奘大师译,韩清净科。

  

  无著菩萨,(又名无障碍)。生于释迦牟尼佛灭后九百年(约西元四、五世纪之间),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父名憍尸迦,为国师婆罗门,极受国君、人民的礼敬和爱戴。

  

  这个造论者是印度的「无著菩萨」。无著菩萨的历史,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在藏经上的记载,无著菩萨他是出生在佛灭度后将近九百年的一个婆罗门的世家。他有三个兄弟,就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他父亲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老,在当时的婆罗门是相当有地位,所以他对三兄弟充满着期待,不断的去教授婆罗门的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因为无著菩萨的年龄,比他二个弟弟大了将近二十五岁,所以基本上是由无著菩萨领导这二个弟弟修学。后来无著菩萨遇到特殊的因缘,放弃了婆罗门教,出家修行,在一个小乘的有部里面出家。出家以后,刚开始他是修学禅定,在成就四禅以后,也就成就了离欲的功德,离开了三界的贪欲。成就禅定以后,又得到了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的教授,修习小乘的空观。成就小乘空观以后,他觉得小乘空观的证量比较狭隘,不能够圆满;所以他就以禅定力到了兜率天的内院,请示弥勒菩萨大乘的甚深空义。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用瑜伽唯识的教法,教授他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那个时候是在兜率天,学习了将近有二十五年,就是人过来。当寿二十五年,成就了大乘的无生法忍,后来就回到人间。回到人间以后,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的弟弟也出家了,在小乘的教派当中,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小乘学者。那个时候天亲菩萨造论,对大乘佛法诸多的批评,甚至于诽谤;所以无著菩萨非常的担忧,就派一个人请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来到的时候,无著菩萨就使令他一弟子读诵《无尽意菩萨经》。这个时候,天亲菩萨听到这部经,讲到大乘的因地甚深见、广大行,他被大乘佛法修行的甚深广大而感动。接下来,无著菩萨又使令他另一个弟子,诵《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菩萨的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看到了大乘因地的甚深广大、果地的功德庄严,就正式的回小向大。他也造了很多部论,来弘扬大乘的教法。

  

  无著菩萨在晚年的时候,做了这部《摄大乘论》,这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觉得他的精神体力已经有限了,就把这部论交给天亲菩萨,希望他为它作注解,流通后世。所以我们这次讲本论的时候,虽然有很多诸家的注解,但是我们会根据天亲菩萨的注解,所谓的《摄大乘论释》来作主要的依据。理由就是:无著菩萨跟天亲菩萨,在世俗上是兄弟;但是在佛法上,可以说是师徒的关系。我们要是看到天亲菩萨的著作,就会感觉到:无著菩萨讲唯识学,他的表达方式是比较纲要式的;但天亲菩萨在发明义理的时候,他是详细的、深入的去发挥。当然他的思想跟无著菩萨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是有所传承、有所发挥。但是他根本的架构,是无著菩萨所教授的,所以他们二个也可以说是一个师承。所以我们在研究本论的时候,应该要参考天亲菩萨的注解。好,我们现在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壹、解释论题 贰、修学纲要 参、随文释义 肆、结示劝修 今初。

  

  本论当中有「四大科」:第一科「解释论题」,这是我们在研究经典所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解释本论的论题;第二科「修学纲要」,我们在正式进入论文之前,应该要先掌握本论的修学纲要是什么,才能够提纲挈领,知道如何的汇归;第三科「随文释义」,我们就正式的根据论文,来解释这其中的义理;第四科「结示劝修」,我们研究本论以后,作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先看第一科「解释论题」。

  

  壹、解释论题三

  

  《摄大乘论》

  

  「解释论题」当中,我们把这个论题分成「三」段。首先我们看第一段,解「释」这个「摄」字。

  

  甲一、释「摄」

  

  ┌以总摄别 ○「摄」┤ └以略摄广

  

  这个「摄」它单字的意思叫「含摄」,含摄在本论当中,它代表了二层意思:第一个、从它的内容来说,它是「以总摄别」,它是以总相的法,来含摄别相的法。这个别相的法就是说:这个法本身,它不是完整性的,它是单一性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研究过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他的《三十颂》当中,事实上它讲理论的部分,讲了二十四个偈颂,讲这么多理论;但是它讲到修行,只有讲一个偈颂;后面五个偈颂,是讲它果证的差别。所以这个《三十颂》,基本上它是偏重理观的,所以它是一个别相的法门。比如说我们上次跟大家研究《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你打开来看,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它在讲菩萨修行的内涵,菩萨道的三大目标,你的生命有三件事要作:断恶、修善、度众生,所谓的三聚净戒。但是理观的部分,讲得非常少,它偏重事修。所以说,基本上我们大乘佛法必须广学,就是因为它的法本身,都是单一性的。你很难从一个单一的法当中,去广泛的了解菩萨道的全貌。但是本论的特色,它是「以总摄别」,就是说:它是从整个大乘的因地,到大乘的果位,从它的理论、修行、位次,广泛的介绍。所以它从内涵当中,是「以总摄别」,它是一个总相的法门,是一个完整性的教法。这是「摄」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个、从文字上来说,「以略摄广」。身为一个完整性的教法,事实上它的文字非常简略,它以简略的文字,来摄受广大的教法。所以说「摄」这个字,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人以「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用「总持」这二个字,来解释这个「摄」字。也就是说本论是以简要的文字,来开显大乘的广大教法。简单的说:本论可以说是依止瑜伽唯识的教派,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修学法要,就是唯识学的菩提道修学法要。比如说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