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講表》講記 淨界法師講(九四年四月講于義德寺)
第一卷
從語法特征來看: 後面是雙音節動詞時,多用「作」; 後面是雙音節名詞時,多用「做」。 前者如:作報告、作比較、作變動、作處理、作點撥、作調查、作鬥爭、作分析、作貢獻、作介紹、作解釋、作了解、作努力、作思考、作說明、作妥協、作犧牲、作修正、作演講、作咨詢等。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第一卷
學人這次很歡喜有這個殊勝的因緣,能夠跟大家共同來學習唯識學的一個根本論典──《攝大乘論》。我們在講本論之前,有二點要跟大家作一個說明。第一點、我們講到修學佛法的一個基本態度。在《無量壽經》上說:「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是說明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所安住的因緣。這個安住的因緣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我們由于過去的善業力生起了現行,所以我們感到人事非常的順利,身心也感到安樂,這樣一種樂受的資持,使令我們對叁寶充滿了信心,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跟希望,這是一種順境因緣來修學佛法。第二種的因緣,是由于罪業的力量而生起的現行。這個時候,我們感到人事的因緣是充滿了障礙,身心也充滿了病痛;這樣一種挫折的感受,就會刺激我們對叁寶的信心跟未來理想的目標。假設我們今天是安住在惡因緣的環境之下來修學佛法,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我行精進,忍終不悔。」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夠因爲一時的逆境,而放棄了對無上菩提的追求。我們應該要以內心的忍辱力、精進力,來自求突破。因爲身爲一位凡位的菩薩,我們不斷的修學佛法,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斷的增上,這是我們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說有很多的順境、逆境的因緣,我們是沒辦法選擇的,我們不能夠去主宰──我們到底是安住在順境、或者是逆境。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要培養一種忍辱力跟精進力,來突破所有的障礙。這是我們在研究本論之前,我們應該建立二種基本的態度。
「成分」的「分」,是「部分」的意思。「份」是「分」的後起加旁字。現在,「分」和「份」有了分工:「職分、本分、輩分、水分、鹽分、養分、肥分」等用「分」;「股份、年份、月份、省份、一份禮物、兩份報」等用「份」。「成分」的「分」,與「水分、鹽分、養分、肥分」的「分」同,故宜以「成分」爲規範詞形。
第二點、我們簡單的介紹本論在唯識教法當中的特色。在瑜珈的教法當中,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個重點:第一個是甚深見,第二個是廣大行。這個甚深見,就是我們在修行之前,你應該要對整個生命的真實相,所謂雜染的緣起跟清淨的緣起,有一個正確的了知。因爲你對生命的理解,所謂知見的建立,會影響到你對修學的目標,跟你修行的內涵,乃至于你未來果證的差別。所以這樣的甚深見,叫做根本法門。它在菩薩道當中,是一個主導性的,它是一個根本。第二是廣大行。我們對于緣起正見的理解,開展出菩薩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妙行,這個是廣大行。因爲它是由根本所引生的枝末,所以我們叫做枝末法門。
在整個瑜伽的唯識教法當中,有些是偏重在甚深見,也就是理觀的成分多;有些是偏重在廣大行,在事修的成分多。本論在唯識學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同時在知見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討生命的真相,來建立我們的甚深見。那麼講到修行的時候,它廣泛的講到菩薩六度,所謂的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本論在唯識學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它的一個完整性,這個是非常難得的:它能夠深入的講到甚深見,也廣泛的講到廣大行,這個是本論的一個的修學特色。接下來我們看《講義》第一頁。
《攝大乘論》講表
看《講表》以後,我們看下面的叁段:
無著菩薩造,玄奘大師譯,韓清淨科。
無著菩薩,(又名無障礙)。生于釋迦牟尼佛滅後九百年(約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爲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父名憍屍迦,爲國師婆羅門,極受國君、人民的禮敬和愛戴。
這個造論者是印度的「無著菩薩」。無著菩薩的曆史,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在藏經上的記載,無著菩薩他是出生在佛滅度後將近九百年的一個婆羅門的世家。他有叁個兄弟,就是無著菩薩、天親菩薩跟獅子覺菩薩。他父親是一個婆羅門的長老,在當時的婆羅門是相當有地位,所以他對叁兄弟充滿著期待,不斷的去教授婆羅門的教法。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因爲無著菩薩的年齡,比他二個弟弟大了將近二十五歲,所以基本上是由無著菩薩領導這二個弟弟修學。後來無著菩薩遇到特殊的因緣,放棄了婆羅門教,出家修行,在一個小乘的有部裏面出家。出家以後,剛開始他是修學禅定,在成就四禅以後,也就成就了離欲的功德,離開了叁界的貪欲。成就禅定以後,又得到了大阿羅漢賓頭盧尊者的教授,修習小乘的空觀。成就小乘空觀以後,他覺得小乘空觀的證量比較狹隘,不能夠圓滿;所以他就以禅定力到了兜率天的內院,請示彌勒菩薩大乘的甚深空義。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就用瑜伽唯識的教法,教授他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那個時候是在兜率天,學習了將近有二十五年,就是人過來。當壽二十五年,成就了大乘的無生法忍,後來就回到人間。回到人間以後,這個時候天親菩薩的弟弟也出家了,在小乘的教派當中,也是頗具影響力的小乘學者。那個時候天親菩薩造論,對大乘佛法諸多的批評,甚至于誹謗;所以無著菩薩非常的擔憂,就派一個人請天親菩薩天親菩薩來到的時候,無著菩薩就使令他一弟子讀誦《無盡意菩薩經》。這個時候,天親菩薩聽到這部經,講到大乘的因地甚深見、廣大行,他被大乘佛法修行的甚深廣大而感動。接下來,無著菩薩又使令他另一個弟子,誦《華嚴經》的〈十地品〉,把菩薩的功德開顯出來。這個時候,天親菩薩看到了大乘因地的甚深廣大、果地的功德莊嚴,就正式的回小向大。他也造了很多部論,來弘揚大乘的教法。
無著菩薩在晚年的時候,做了這部《攝大乘論》,這可以說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覺得他的精神體力已經有限了,就把這部論交給天親菩薩,希望他爲它作注解,流通後世。所以我們這次講本論的時候,雖然有很多諸家的注解,但是我們會根據天親菩薩的注解,所謂的《攝大乘論釋》來作主要的依據。理由就是:無著菩薩跟天親菩薩,在世俗上是兄弟;但是在佛法上,可以說是師徒的關系。我們要是看到天親菩薩的著作,就會感覺到:無著菩薩講唯識學,他的表達方式是比較綱要式的;但天親菩薩在發明義理的時候,他是詳細的、深入的去發揮。當然他的思想跟無著菩薩也不完全一樣,可以說是有所傳承、有所發揮。但是他根本的架構,是無著菩薩所教授的,所以他們二個也可以說是一個師承。所以我們在研究本論的時候,應該要參考天親菩薩的注解。好,我們現在看《講義》。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壹、解釋論題 貳、修學綱要 參、隨文釋義 肆、結示勸修 今初。
本論當中有「四大科」:第一科「解釋論題」,這是我們在研究經典所遵循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解釋本論的論題;第二科「修學綱要」,我們在正式進入論文之前,應該要先掌握本論的修學綱要是什麼,才能夠提綱挈領,知道如何的彙歸;第叁科「隨文釋義」,我們就正式的根據論文,來解釋這其中的義理;第四科「結示勸修」,我們研究本論以後,作一個總結。現在我們先看第一科「解釋論題」。
壹、解釋論題叁
《攝大乘論》
「解釋論題」當中,我們把這個論題分成「叁」段。首先我們看第一段,解「釋」這個「攝」字。
甲一、釋「攝」
┌以總攝別 ○「攝」┤ └以略攝廣
這個「攝」它單字的意思叫「含攝」,含攝在本論當中,它代表了二層意思:第一個、從它的內容來說,它是「以總攝別」,它是以總相的法,來含攝別相的法。這個別相的法就是說:這個法本身,它不是完整性的,它是單一性的。比如說我們過去研究過天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他的《叁十頌》當中,事實上它講理論的部分,講了二十四個偈頌,講這麼多理論;但是它講到修行,只有講一個偈頌;後面五個偈頌,是講它果證的差別。所以這個《叁十頌》,基本上它是偏重理觀的,所以它是一個別相的法門。比如說我們上次跟大家研究《瑜伽菩薩戒》,《瑜伽菩薩戒》你打開來看,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它在講菩薩修行的內涵,菩薩道的叁大目標,你的生命有叁件事要作:斷惡、修善、度衆生,所謂的叁聚淨戒。但是理觀的部分,講得非常少,它偏重事修。所以說,基本上我們大乘佛法必須廣學,就是因爲它的法本身,都是單一性的。你很難從一個單一的法當中,去廣泛的了解菩薩道的全貌。但是本論的特色,它是「以總攝別」,就是說:它是從整個大乘的因地,到大乘的果位,從它的理論、修行、位次,廣泛的介紹。所以它從內涵當中,是「以總攝別」,它是一個總相的法門,是一個完整性的教法。這是「攝」的第一層意思。
第二個、從文字上來說,「以略攝廣」。身爲一個完整性的教法,事實上它的文字非常簡略,它以簡略的文字,來攝受廣大的教法。所以說「攝」這個字,在古德的注解當中,有人以「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用「總持」這二個字,來解釋這個「攝」字。也就是說本論是以簡要的文字,來開顯大乘的廣大教法。簡單的說:本論可以說是依止瑜伽唯識的教派,來開展整個菩提道的修學法要,就是唯識學的菩提道修學法要。比如說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