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指的是今生能夠見佛,當來指的是臨命終見佛。那麼見佛有兩種:一個是必定見佛,一個是去佛不遠。那麼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注解當中有兩層意思:必定見佛叫作顯應,你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現前給你加持,這在《念佛感應》裏面很多公案;那麼第二種是去佛不遠,它是一種冥應,冥冥當中的感應,就是我們感覺不出來,但事實上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化解很多障礙了。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像我們念佛還有障礙,其實你不念佛更糟糕。因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來它就對我們釋放一種憶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憶念的時候馬上感應。馬上感應,但是感應的情況,有一種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一種是你不能見聞覺知的,叫作冥應。那麼一旦見佛或者是去佛不遠,你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夠心開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是把淨土的因果表出來,淨土宗的因地就是憶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這樣的情況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就是一個作香的人,他本身沒有香氣,但是他經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滿了香氣。香氣如此,光明也是這樣,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就能夠得到光明。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不斷地去創造佛號,然後以一種歸依的心整個順從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之下。
當然這個地方所強調的偏重在信心,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産生的一種現世的消災跟免難。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在臺中蓮社有一個佛友叫作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李水錦。這個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是受了菩薩戒的。後來這個母親她在七十幾歲的那一時候,她的右邊的胸口長了一個腫瘤,醫生的判斷是肝癌的第叁期,這個癌細胞擴散了,已經沒辦法開刀了。那麼這個時候她躺在病床當中非常痛苦,因爲癌細胞已經完全擴散了。但是這個人,她對阿彌陀佛的歸依很強。她在六個月當中每天早課跟晚課的時間勉強自己起來憶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後來有一天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黃色的光明整個照進來,照到她的身體。這個時候她突然間感到她胸口長腫瘤的地方的皮膚裂開來,流出很多黑色的膿血。那麼她把這個血擦幹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體力慢慢恢複。結果再去檢查,她的肝癌的腫瘤完全消失掉了。那當然這個是一種必定見佛,就是很明顯的一種感應,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有一種加持力,那每一個願都釋放出對衆生的憶念。那麼這個居士她也釋放出她的憶佛念佛,包括對阿彌陀佛的順從歸依,也包括不斷的持名,結果去觸動了四十八願,對她産生一種強大的加持力而産生一種現世的安樂。在大乘經典上說,佛菩薩他的福報可以跟我們分享,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們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報來幫助我們消災免難,這一點做得到的。
【31】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釋提桓因他五衰相現了,他頭上的花枯萎了,身上産生臭味,乃至于衣服産生了汙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後不樂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報即將享盡,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請大梵天幫他做一些法門,幫他延長壽命。大梵天說這個我沒辦法做,延長壽命對我來說沒辦法。大梵天說,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救你,他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剛好出世說法,你趕快去求他!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趕快化成一個人,到了人世間、到了精舍,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壽命剛好快要結束,他至誠地拜下去,念一聲“南無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因爲他那種強烈的歸依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後變成一個鄉村的一個小豬,他就投生在這個母胎裏面。但是因爲他一種強烈的憶佛念佛歸依的心,他那個福報增長,結果那個母豬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撞,結果就流産了。流産以後,這個釋提桓因那只豬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又回到他原來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釋提桓因的壽命。
我覺得我們對于佛菩薩的功德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爲其實十方諸佛菩薩,他們的本願功德都在憶念我們。當然從現世安樂的角度來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你都可以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這個沒有問題的。只要你真實地順從他的本願,你真實地憶念他的聖號,可能是在明顯中來對你感應,也可能是暗中對你感應。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求某種事情好像沒有出現,對不對?這個在《攝大乘論》有提到:說你所求的跟你的道業不相應的,佛菩薩不會給你,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那麼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夠見到佛陀,肯定能夠得到破除障礙,增長福報,這是現世的安樂。
【32】
我們看第二段,丁二、究竟解脫: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那麼前面是比較偏重在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一種往生的願力。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這個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是以憶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穢土中成就無生法忍的。大勢至菩薩,看這個意思他是沒有求生淨土的。但是他來到娑婆世界,他是攝受念佛的人一定要歸于諸佛的淨土當中。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把往生的觀念作一個解釋。佛滅度以後淨土的思想,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強調的是憶佛念佛來破除障礙。龍樹菩薩他判到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他並不強調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觀念並沒有明顯,因爲龍樹菩薩的時候還是在正法的時代,佛滅度六百多年嘛!還在正法。所以那個時候善根強,環境也殊勝。所以那個時候只是判作難行道,就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都不要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的幫忙,你就自己去處理你生死的業力,這叫難行道。那麼第二種就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加持,求阿彌陀佛的加持,冥冥當中破除障礙,這叫易行道。我們要善于利用諸佛菩薩的功德,來幫我們破障,這個叫易行道。所以在龍樹菩薩的判教當中,早期的淨土思想只是憶佛念佛,並沒有說歸于淨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昙鸾大師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到了唐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時代了。那這個時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來憶佛念佛,更重要是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要歸于淨土。大家就要考慮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這個思想善導大師講得很清楚,他講內因跟外緣:第一個內因力,我們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轉;第二個在外緣當中,我們面對是一個五濁惡世,去佛久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正難分。我們善根在流轉當中不斷地退化,而外在環境的幹擾越來越熾盛,所以這個地方就要考慮求生淨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去看生命?第一個,生命是變化的,這第一個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樣。由此道理類推,你也可以判斷: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樣,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的。第二個更重要,它是往壞的方向在變:生命的變化是越變越糟糕,越變越糟糕。所以如果你今生對眼前的佛法僧叁寶不太滿意,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你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衆可能不是今生這個樣子。那我們整個善根的啓發要仰仗叁寶的外在的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叁寶的因緣。但是你假借的叁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難了。
【33】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我們要很嚴肅地去思維生死的問題了。我講實在話,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其實以蕅益大師的標准,解決生死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你整個成佛之道當中,叁界生死這一關是最難跳脫,而且障礙最多。五陰魔境,五陰魔會幹擾你,五蘊的障礙,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礙,冤親債主的障礙,什麼障礙都有!你叁界跳出去之後,後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風順。諸位你不曉得還記不記得,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流通分的時候,他自己講出他個人在五濁惡世修學的心聲?釋迦牟尼佛說,弟子們,你們要知道,當知我于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衆生說是難信之法,是爲甚難。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很少看釋迦牟尼佛說這件事情很困難,很少聽到。但釋迦牟尼佛很明確地說到,在五濁惡世裏面成就無上菩提是很困難的。印光大師說,你沒辦法,就像逆水中的魚,你很努力用功,頂多保持原狀。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你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因爲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這個放逸的力量在走。你要去看看那個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麼叫五濁惡世了。那個外在的環境,那個六塵對你的刺激越來越厲害了。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都攝六根,要向內安住的;但是當外在的環境對你刺激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很難修學了。所以說,你看大勢至菩薩他也說到,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因爲五濁惡世的到來,你今生沒有跳出去,我保證你來生更難出去了,更難出去了。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到兩個觀念,我們念佛的心態有兩種:一個是信仰的心,第二個是往生的心,這個第二個更重要。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見得有往生的心。那麼就是說,他對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對淨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沒辦法很正確地去分別,你受生在穢土跟你往生到淨土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差別,他缺乏這方面的判斷,所以他往生的意願不高,這非常可惜。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只是啓動了佛號裏面的無量光的加持,沒有産生無量壽的臨終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態欠缺了往生的心態。所以你一個念佛的人,你要用兩種心態來念佛,第一個信心,完全投入彌陀的…
《禅淨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