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誰能夠掌握這個深層意識,你就能夠改造一個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間的心理學對深層意識是一無所知,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存在,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深處有一東西,它儲存了善惡的功能;如果把這個善惡的功能密碼找到,你就能夠改造這個人的思想。但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心理學講不出來。所以你看最近美國發生一件事,就是二個小學生、兄弟,他們在玩遊戲的時候發生爭執。他哥哥也是小學生,十幾歲,去抽屜拿槍,把弟弟打死,用槍打死。這件事震驚整個美國社會。這個時候,美國犯罪心理學家開始探討:這個小孩子他以前沒有拿過槍,他怎麼會有這個拿槍的動作呢?這一直沒辦法解開。所以,當我們觀察生命的時候,你僅止于在今生的觀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來。這個人他怎麼?你看他剛出家,就能夠把這個戒持這麼好,他持戒如魚得水,他覺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對智慧就遊心法海。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把生命,從阿賴耶識這樣的一個受熏持種,累積性的、相續性的功能,才能夠看到整個生命的真相。在本段當中,無著菩薩的智慧會帶我們進入到阿賴耶識的領域,來深入的探討我們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就是「所知依」。
「入所知相」的唯識觀,是偏重在自身的修習,以空觀來調伏愛取,以假觀來善知取舍;「彼入因果」是講到修習利他的妙行,這地方講到六波羅蜜的修學法門,包括修善,也包括度衆生。本論當中「彼入因果」的六度,它是從資糧位的六度,講到加行位的六度,講到通達位的六度。從一個有漏凡夫的六度,講到菩薩無漏的六度。本論的殊勝,比如你去讀《華嚴經》,《華嚴經》也講六度,你內心當中只有隨喜贊歎,因爲你做不到。但是本論的六度,它是引導一個初心的菩薩,如何踏出第一步。就是假設你是一個有漏,就是你心中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愛取,沒關系!我們剛開始都是搖搖晃晃的,從這個地方跌跌撞撞當中,去訓練自己。它剛開始會告訴你:你身爲一個凡位的菩薩,你如何修六度?如何從錯誤當中自我調整?慢慢的到加行位,到通達位。所以這個「彼入因果」,就是因地,當然是有漏的因果,到果地清淨的六度,這個地方會詳細地說明,它整個六度的轉換的過程。
什麼是專修跟圓修?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專修是什麼?就是臨命終的人,或者說年紀大了,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樣子是法不契機。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叁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不是叫你趕快去布施 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他這個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叁業專修就很有效了。這個時候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叁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什麼是圓修呢?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爲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爲助行,他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叁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這個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
但是專修和圓修當中,要揀別另外一個叫雜修。這個雜修是說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個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那就完了。那你既不是至心信樂,十八願也不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二個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他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他講出一個總結,他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的,那是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就本尊相應法,那麼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
這二個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跟天臺宗的差別在哪裏,諸位知道嗎?它們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天臺圓頓止觀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臺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裏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它問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裏而去?你是不是真實地歸依阿彌陀佛?真實地願意求生淨土?這是成敗的關鍵。
中國戒律的特色是什麼?
佛在世時講戒並沒有所謂法體形象的觀念。道宣律祖身爲一代祖師,他的不可思議功德是把戒法開出法體形象,尤其是安立戒體,這是中國律學上特別殊勝的地方。當然戒體的有無,到底一個人是否得戒,中國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見解,也有很多辯論。如果站在實法的角度,實法中的戒體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須表現出來,由身口的造作來決定戒體的有無,因爲它的戒體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實法中在判斷戒體的有無,完全看儀規是否如法。
但道宣律師提出另一種思考,戒體也有圓滿的戒體,這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也就是緣境發心時,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體的觀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種子,種子就是一種功能。這是說,心境接觸時,“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若能産生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戒體。我覺得戒體的有無,別人不用多說,自己是否有戒體,自己應該最清楚。當心與染汙境界接觸時,心若墮落于欲望的顛倒,對惡法完全沒有排斥性,心中無法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如果說自己有戒體,爲什麼這戒體不能産生作用呢?有體一定有用。當心與雜染境界接觸時,心中會産生保護自己的功能,會從顛倒中省悟過來,告訴自己不可這樣做,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體;因爲有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種子,善種子絕不會憑空跑出來。當然我們第一個戒體是來自于如法的儀規操作,然後面對殊勝境界的發心。
但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種子是生滅法,它會增長或減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滅,種子是會生滅的。所以即使剛開始受戒時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體,如果受戒後不用佛法來熏修栽培它,它也會退失。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佛法的聞思當中,加強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會增長廣大。
什麼是製教、化教?
在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中,講到化教與製教,製教诠釋戒律之學,以攝受我們身口二業,對治身口的罪業;化教則诠釋定慧之學,調伏我們意業的愛取顛倒。在佛陀一代的教法中,對製教的戒學及化教的定慧之學,都能敘述其事相,張舉其義理的,可說沒有超過《佛遺教經》的了。也就是說,一般的經典都有所偏重,或偏重戒律,或偏重止觀,只有本經是戒定慧叁學都完全開展敘述。
什麼是真如叁昧、念佛叁昧?
大乘的法門有所謂的共于人天跟二乘的法門;也有不共的法門,所謂的諸佛秘密藏。本論當然所強調的是大乘的不共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有二個:一個是修真如叁昧,一個是修念佛叁昧;一個是無相叁昧,一個是一相叁昧。這二個法門,我們也可以作一個簡別。我們先從果地上來說,再說它的因地。
從果地上來說,如果你一路修真如叁昧,會有什麼問題?當然我們今生修真如叁昧應該沒什麼問題,因爲這個真如叁昧是誰也不能破壞的,它是金剛叁昧,因爲它是直接從有相到無相。所以鬼神也不能障礙你,煩惱也不能障礙你,罪業也不能障礙,這是事實。因爲從真如叁昧來觀察,這些都不可得。所以你入了真如叁昧以後,那是一個非常安穩的處所。
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生死凡夫有這個死亡的問題。這是一個你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說你經常修真如叁昧,可能你就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面,就是你會忽略你還有死亡這件事情。當你死掉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有這個業力,就去得果報了;得果報了以後呢,可能你的修行就會中斷,這是一個問題,就是你要面臨死亡。
如果我們今天的壽命就像淨土無量無邊阿僧袛劫,那你修什麼都好,因爲你成佛有叁大阿僧袛劫,你再怎麼懈怠,你也不要用到無量無邊阿僧袛劫吧?但問題是:我們的生命只有70歲80歲!這個分段生死,在我們凡位的菩薩修大乘善根,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來生只有二個選擇:我們不能到涅槃去,你要麼在穢土繼續流轉,你要麼到淨土去,就是兩個選擇。就是我們相信有來生,來生你一定要作一個規劃,生命的規劃。然而你要是說在叁界繼續流轉,那這件事情誰也不敢說,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你這個羽毛要飄到哪裏去,誰也說不准,我們只能夠說祝福你了。
你要求生淨土,就是有這個好處,第一個保證你不到叁惡道去,第二個你保證見到佛陀。你有任何疑惑,你有任何遮障,你的病再重,你看到好的醫生,就不怕,他有方便力。這件事情你要想一想。
當然你一天到晚修真如叁昧,我經常在思維,一個人經常修真如叁昧,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你在無相叁昧待久…
《佛教問答(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