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你待人處事,姿勢站得低一點;低一點,你就能不斷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你要經常保持謙卑學習的態度,讓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對你有不斷的受益。這是中國古人的大智慧。
《楞嚴經》跟《法華經》有什麼不同?
師父上人,聽說您在講完《楞嚴》之後,接下來會講的一部大經是《法華》,請問《楞嚴經》跟《法華經》有什麼不同?
簡單地說就是古人講的“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偏重在體性,偏重在空性。雖然我們講真如是不變性跟隨緣性,但是《楞嚴經》它偏重在那個清淨的本體,偏重在從假入空這一部分,讓我們找到我們的本性,所謂的明心見性,所謂的開悟,對于廣修六度在本經當中講得很少。《楞嚴經》主要是把心帶回家,《法華經》是讓你從家裏面再出來,從空出假,廣修方便。所以《法華經》講到無量的方便,乃至于一舉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實的心,什麼都是成佛的因緣。所以到了《法華經》,是以心力來引導法門,法門本身不重要。
剛開始佛陀在法門當中做了很嚴重的定義說: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羅漢,修六波羅蜜成就菩薩道。到法華會上說,那都是方便說,其實是以心爲本。你發菩提心,都是成佛的資糧,沒有這種五乘的差別。所以智者大師判教說,在方便的教法、所謂的權教當中是用法門來攝心的。佛陀看這個人還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門來攝持你。等到真實法、開權顯實以後,那是以心來攝法,你是發什麼心,你修什麼法門都跟你的心相應,那是以心做根本。
《楞嚴經》談到的心是本體的心,它強調把心帶回家,《法華經》的心是從家裏面出來,發菩提心廣修六度,一個是攝用歸體,一個是依體起用。所以我們的修學次第應該先了解《楞嚴經》,先攝用歸體,那麼《法華經》是告訴你依體起用,差別在這裏。
什麼是平等法?
這個平等法門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會平等,平等你就沒辦法修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惡念,是要善法來對治的,以善破惡。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要遠離惡因緣,安住在僧團,我們一定要有所取舍。但是你慢慢地煩惱調伏以後,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標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門。爲什麼?因爲只有這樣你的心量才會廣大,所以在《維摩诘經》裏面,在本經的後面也說,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的。
所以我們剛開始會覺得,哦,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事情是對,這個事情是錯。我們剛開始善惡分明,但是慢慢你會覺得,好人當中也有壞的一面,壞人當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當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所以它後面會說一切法是染淨和合的,看你用什麼因緣來面對,往往危機也就是一個轉機。所以這當中就使令整個菩薩的法執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來面對一切。
我們講大乘佛法都有一個大字,《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字簡單地說就是平等,平等才能夠稱爲大。當然阿難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夠希求廣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強迫自己以平等心來應供。蕅益大師說這樣是值得贊歎的,這個方法是對的,只不過他的妄想沒有除掉,所以就遭受災難。那麼我們在讀經的時候,要把這個是非厘清。
如果佛弟子轉修地藏法門或其他法門,也回向功德往生淨土發願往生,臨終的時候是等地藏王菩薩出現才跟著走,還是等阿彌陀佛出現?
淨界法師答:好象沒有人說臨終是地藏王菩薩帶你到淨土去的。淨土宗是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不過我建議你這樣,修行還是要尊重傳承,你不能夠說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設定淨土爲目標,你的本尊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很正常的。你要往生淨土你修地藏法門,其實這是很奇怪的。淨土的本尊是阿彌陀佛,你卻憶念地藏王菩薩,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然後再把功德回向淨土,你跟你自己過不去呀,是不是?你的心裏面很複雜。其實直截了當,所以善導大師講,你直截了當憶念阿彌陀佛。
當然你已經這樣子了,如果說我跟地藏王菩薩情深義重,沒辦法改了,那只好這樣子了。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今天只是就事論事,從因緣上來探討這個問題,其實這樣子對你,你會事倍功半。你求生淨土,憶念地藏王菩薩,事倍功半。其實我們學佛法,你一定要知道,它是有方法的,諸法是因緣生,不是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而是祖師怎麼開示,我們照這個路去走,好象爬山一樣,人家都把地圖畫好了,你不要,我一定要拿一個鐮刀我自己開路。你要做一代祖師,但是你開的路不見得比別人前面的路來得直接,可能浪費更多時間,可能你這個路一開開到老虎洞去了。所以我覺得我們不一定要創新,其實我們應該佛菩薩怎麼說,祖師怎麼說,這條路已經把你路開好了,柏油路也鋪好了,就照走就好了嘛。
所以你今天如果是求增上生的,那我沒有話講。因爲你跟地藏王菩薩結緣,他至少會加被你,因爲他有他的本願。但是如果你求生淨土的,你修其他的本尊你是很吃虧的。同樣在跑道上跑,你要花別人好幾倍的時間,才有這種效果。這就是你要弄清楚,他的因緣就是這樣。諸法因緣生,你念阿彌陀佛的因緣,跟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因爲他們兩個的本願不同。你不能夠說念地藏王菩薩,念阿彌陀佛是完全一樣。那你是執理廢事,沒有說完全一樣的。只有證得空性,那個空性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大家要弄清楚。
什麼是明行足?
明行足,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它表示佛陀的內心具足二種功德,一個是明,一個是行。這個“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佛陀的行動是依止光明的引導,是先有智慧的判斷,謀定而後動。這一點跟我們不太一樣,我們做事情都是隨情緒而動,心隨妄轉。這個“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資糧。佛陀的內心當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作明行足。
臨終的時候魔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或其他菩薩來迎接嗎?
這個祖師有講過,魔王可以模仿阿彌陀佛,有可能。但是當你念佛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因爲你念佛的因不可能招感魔王,因爲魔王他只是,他會模仿他的表象,他不可能具足阿彌陀佛的功德,對不對?他只是現出那個表象、幻象而已。
所以你今天不管是打坐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或者臨終的時候,你只要繼續念佛,如果他是魔王他就消失了,因爲他經不起你那個佛號的鍛煉,真金不怕火煉,他不是真金。所以祖師講,這個佛現前,你不要太高興,你繼續念佛,如果他開始晃動,你一繼續念佛他就開始晃動,然後消失掉,這個就有問題了。如果你繼續念佛,你念佛是因,而見佛是果,你繼續念佛他更清楚那就對了,因果相符。
靜坐時候身體爲什麼會動搖?
一般來說,我們身體的氣脈有些地方會比較不通暢。我們一靜坐的時候,內心會開始收攝專注,氣血的運轉會比較順暢。你氣血沒有問題的它就,很自然地通過去了;有些你的經脈是阻塞的,它會沖你那個阻塞的經脈,就會産生振動,就好象那個水波不通,它還把它沖過去,所以你那個地方會振動,表示你那個地方其實有一點問題了,有一點病因在那個地方了。氣脈不通了,所以那個地方會振動。有些人他繼續坐的時候會通過去,有些人可能要配合吃一點中藥。但是當你打坐的時候是在固定的地方産生振動,這是一個警告的信號出現了,你那個地方有問題了。
淨土宗學人如何對待器官捐贈?
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勵大家器官捐贈,因爲臨終的正念非常重要。你今天不是要求增上生,當然你有善業,來生會依止善業去得增上生。但是你淨土宗的人很強調你一定要在臨終生起對彌陀皈依的正念,因爲淨土法門是感應道交,你完全靠善業的力量不可能往生的,那是他力的攝受。既然講他力攝受,就不是單方面的。阿彌陀佛把手伸出來,你也得把手伸出來,你的正念,彌陀的本願,兩個合在一起。那麼一個正常的人,你臨終的器官的切除,諸位要知道,臨終的器官的切除不是死亡以後,而是生命波動還在的時候,因爲那死掉了的器官就沒有用了。你看《印光大師文鈔》,連搬動都不可以了,何況是用刀子去割呢?
所以淨土宗認爲,我們今天利益衆生不在一時,就是我到淨土去,我回入娑婆,那個時候你是法身菩薩,到時候不用說臨命終,我現在都可以把身體給你。當然這是個人的思考問題,你對來生的規劃,如果要到淨土去,那麼器官的捐贈可能要慎重,因爲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障礙。當然你不求生淨土,那器官捐贈就是你的選擇了,也是一個方法。如果一個人,我在想這個問題,這個人一生造了很多罪業,也沒什麼善業,他平常沒起過什麼好的念頭,讓他生起正念也很難,這個人鼓勵他器官捐贈很重要,因爲器官捐贈是布施嘛!他臨終的時候,诶,我把這個器官布施,意念這個“舍”、施舍,他還會意念這個布施生到善處去。
但是如果你有志于求生淨土,這件事情你要慎重,因爲你切下去以後,你沒有講話的余地,你話講不出來,可能會壞事,所以這件事情大家應該要慎重考慮。就是你的成佛之道應該怎麼走,什麼事該先做,再做第二件什麼事,你自己要有規劃。我先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然後再怎麼怎麼。佛法都一定先發願,不是橫沖直撞,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爲主導,沒有一件事情是橫沖直撞能夠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擇,發願,然後再付諸行動。所以我們坦白說,也不能說誰對誰錯。但是你是知道這就是你要的,這是你規劃的,那你就心甘情願地走下去。
但是我總是覺得有些人,臺灣也是這樣,就…
《佛教問答(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