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學佛的婚姻誤區 第叁節 消極與積極

  第叁節、消極與積極

  一、消極的誤區

  在一般人的眼裏,佛教是消極的、悲觀的。

  事實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基于督教信徒,總是給人樂觀向上的印象;佛教徒則給人消極無爲的印象。乃至一些學佛的青年,都不敢在單位和社會上,公開自己的居士身份,怕別人議論爲頭腦不正常。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一些學佛居士,學佛很認真,工作不努力;節衣又縮食,布施挺大方;熱衷跑寺廟,家中缺和睦。

  縱觀社會各階層、各種類型的學佛人,確實存在著許多人,不善處理婚姻家庭的問題,以至不少人學佛後,反而失去了家庭和睦與喜樂,這種現象似乎在城市中青年家庭比例較高。如一些人學佛後,執著種種苦行,效仿古代修行者,吃得差,穿得舊,不看電影、電視、報紙,弄得灰頭土臉,了無喜樂。如臺灣星雲法師言:臉上無喜色,胸中無熱情。

  以至當他(她)們向別人宣講佛法的《四聖谛》中“苦谛”時,往往會得到別人的讪笑:“用不著說人世間的苦,看你們的臉就知道人世間是苦的了……”

  一般人不學佛,固然有許多執著,但學佛後,有的人又多出了新的執著:這樣不對,那樣又不符合佛教規矩;整天頭上安頭,無事找事。沒學佛時,喝酒、跳舞、打麻將,門門參加,樣樣不少。學佛後,則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加之有了宗教戒律的放大鏡、顯微鏡:看這個男的有問題,看那個女的又穿得象妖精;回到家,這樣不能吃,那樣不能做;電視有汙染,書刊有色情。結果弄得家庭了無樂趣,與工作同事也甚少交往。

  還有的學佛者,崇尚“苦行”,家庭擺設往往簡陋之至,猶如貧苦家庭;但宗教用品一應俱全,整天家中香煙缭繞,看上去家不象家,廟不象廟。而外形穿著乍一看:則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思想觀念上:排斥現代科技、文明;資汛——孤陋寡聞;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毫無熱情。

  對這些居士而言,學佛俨然成了生活的全部。其實,這樣的修行已經出了偏差,不能爲家庭和社會,帶來喜樂祥和。如果再遇上丈夫(妻子)不學佛的話,其偏激行爲,則有可能成爲婚姻危機的導火索。

  二、積極的人生態度

  爲此,我們認爲有必要再說明一下佛教徒的人生態度,佛教如何看待消極與積極的。

  辯證地說,佛教徒既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從世俗的生活角度看,佛教徒是消極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則是積極的。

  1、佛教徒應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每位佛菩薩的成就都來自于他們的發心和願力,正如佛教“四宏誓願”所說的那樣:“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也是所有學佛者應當樹立的人生目標,因爲學佛就是要學佛所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常人的目標往往只是局限于個人或家庭,非常狹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學佛不僅是爲了個人的解脫,還要幫助更多的人尋求解脫。

  曆史上有多少高僧大德爲了弘揚佛法不辭勞苦、舍生忘死,正是他們不屈的努力,才使得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因爲聽聞佛法而獲得解脫。

  我們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爲將佛法傳播到日本,在交通條件極其簡陋的時代,六次東渡,其間所經曆的艱難困苦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隨行的弟子相繼被風浪和疾病奪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長途跋涉的艱辛而雙目失明,但依舊锲而不舍,終于在六十六歲的高齡踏上了遙遠的異邦,成爲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是什麼支撐著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傳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爲懼?”在他決定東渡伊始,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撓,他所憑借的,正是爲法捐軀的的赤誠之心,正是普渡衆生的積極追求。

  2、佛教徒要積極的研究經教,以探索真理爲己任

  如果說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就是成佛的助緣,願力還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去完成。學佛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積極研究經教,才能從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且不說佛陀在因地時,爲求半偈不惜舍身,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翻開《高僧傳》,每一位前賢都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當年,玄奘大師在國內遍訪各地善知識後,感于漢地流傳的佛法義理派別衆多,譯文尚欠完備,毅然背井離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樣的年代,西去印度談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歸無十”。

  在漫長的旅程中,他無數次死裏逃生,終于來到佛法的發源地,又在印度學習了十七年之久。大師的博聞強記和銳利思辯使印度各宗僧衆都爲之歎服,聲譽之隆,一時無雙。但大師學法的目的是爲了濟世度人,爲了將佛法的智慧傳遍東土。因此,在求得正法之後,再一次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回到漢地,開始了中國佛教史上規模空前的佛經翻譯事業。大師的一生都積極致力于經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爲己任,真正體現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真精神。

  3、佛教徒要積極止惡,積極行善

  當今的社會,普遍存在著:“不敢叫惡人住手,但卻要弱者住口”的現象,對此,佛教徒要有止惡行善的決心和勇氣。

  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我們的人格裏,這兩種力量也同樣存在。學佛,就是要開發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和善法相應,使我們的慈悲念念增長。

  《華嚴經》中有一著名的偈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當年,白居易在向鳥巢禅師問法時,禅師正是以此偈作答,白居易問:此言叁歲小兒皆知。禅師意味深長地答言:雖叁歲小兒皆知,但八十歲老翁猶不能行。由此可見實踐的重要性,正如俗語雲: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體行持中,又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因惡小而爲之,勿因善小而不爲。中國《易經》亦雲:“積善之家有余慶,積不善之家有余殃。”

  佛教強調持戒,即“諸惡莫作”,事實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種行善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糾紛;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妄語,我們就不必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而佛教菩薩乘更強調“衆善奉行”,不僅要以持戒來利益衆生,還要積極行善。善事不論大小,凡是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隨分、隨力、隨時去做。像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衆生有困苦,就積極主動地爲人分憂解難。對所有衆生都視如己出,無有分別,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哪裏需要就到哪裏去,不求回報,不論得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4、佛教徒要積極完善人格,濟世度人

  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去濟世度人,先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又必須從克服自身的煩惱做起。

  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是因爲生命中存在著很多煩惱。煩惱是來自于生命的內在,而客觀條件只是造成煩惱的外緣。面對逆境是否生起煩惱,與我們的觀念和修養有關。一個沒有貪欲的人,欲望不會成爲他的牽挂;一個沒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種子不會在他心中發芽;一個沒有愚癡的人,無明不會遮蔽他智慧的眼睛。

  學佛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佛陀是圓滿了斷德、智德、悲德的覺悟者。所謂斷德,就是斷除人類無始以來的貪嗔癡雜染。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本有的清淨自性才能得到顯現,人格才能得到進一步完善,而這正是濟世度人的基礎。

  行菩薩道,不僅要說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實際行動去感召他人,讓所有人感受到菩薩的慈悲和智慧。菩薩的心量是常人難以度量的,菩薩在行布施時,不僅要施舍財物,甚至要獻出自己的生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萬行莫不如此,爲了衆生的利益,犧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說,真正行菩薩道就意味著徹底的奉獻。這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要盡未來際無有間斷,廣度衆生無有疲厭。

  綜上所述,作爲佛弟子,就是以佛菩薩爲榜樣,以佛菩薩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積極追求真理,傳播真理,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徒的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叁、佛教徒的責任誤區

  依人間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徒應盡叁個層次的責任:

  第一、佛教徒應盡好普通人應盡的家庭責任,這是每個佛教徒最起碼責任;第二、佛教徒應盡到社會責任,搞好本職工作,服務社會,造福大衆;第叁、佛教,還應負起指引人類文明航向,以佛的覺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佛教徒應避免出現以下誤區:

  1、家庭責任誤區

  佛教徒應盡好普通人應盡的家庭責任,這是最起碼責任。

  在家佛教徒在家庭中應敦倫盡分,孝養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庭,關心幫助親朋鄰居、同學同事,待人熱情禮貌,爲人坦誠謙和。總之,要在家庭中做到人道無虧。如有的居士結婚後不願生育,認爲生育小孩會影響修行,結果釀成家庭矛盾。

  舉一個我親見的事例:一對學佛夫妻,向道心切,結婚後雙方約定:爲學佛故,終生不生育。開頭近十年,倒相安無事,逐漸地雙方父母便有非議,並且日益矛盾加劇,最後見之便罵:“你們學的什麼佛,弄得我們抱不了孫子,太自私了!學佛是不是就要學得斷子絕孫?……”

  夫妻倆不堪其擾,最後決定向父母妥協“投降”,但因妻子年齡偏大,過了最佳生育期,無奈,抱養了別人的一個女兒,才平息了家庭大戰。

  婚姻不僅涉及兩性、義務、道德、責任等,在中國,婚姻不還涉及兩個家族等世俗關系;不可只顧自己和小家庭,還應該關心父母的感受和期望!婚姻、小孩可以成爲各種煩惱的源頭,…

《第四章 學佛的婚姻誤區 第叁節 消極與積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