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修行與婚姻 第二節 學佛青年如何對待愛情、婚姻

  第二節、學佛青年如何對待愛情、婚姻

  一、新世紀與佛教青年

  1、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場

  以因果來看,婚姻很多是過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報,此生既現,則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結,不要在此生生命結束時,尚有遺憾而延續到來生。我們既已學佛,就要用佛法的,要觀世間一切如夢幻,我們既要進入愛情婚姻的夢中,就要以慈悲心抱著成就家庭,而犧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暫之美夢,使在時空交會的短暫中能發出家的光輝,那也是難能可貴的。

  但也不要忘記時常提醒自己,世間畢竟無常,婚姻愛情之樂也是短暫無常,再甜蜜也有破滅之時(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時)。當肉身敗亡後,彼此就不相識,就是識中留有愛,但又如何?只是潛意識的幻影而已,來生要再相見要相識,畢竟機會很少。

  男女要真正能長久在一起,只有雙方一起修習佛道,若雙方皆能修成佛菩薩的“化身”,則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遠在一起。雙方可以在無盡的明天,共同出世間,行菩薩道,這是永久的“道侶”,這才是究竟。

  各位也許認爲很困難,但只要有恒心,亦會有成功的一天;建議各位在找另一半時,最好能找個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共修佛道的伴侶。

  雖然夫妻恩愛和諧,也應觀情愛過患,愛別離之苦,發出離心,雖居紅塵而心不執著。

  在戀愛、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運用佛法,可使戀愛易于成功;以緣起法則冷靜觀察自他,知己知彼,善體他心,可避免單戀、失戀的痛苦;勤觀無我,可超越低級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懷慈悲、平等心,常爲對方著想,尊重、關心對方,夫妻關系易于和諧,家庭生活過得美滿合理。

  2、佛化婚禮

  淨化家庭可以從淨化婚姻開始。受太虛大師等提倡的“人間佛教”的影響,從上世紀以來,漢傳佛教便開始提倡佛化的婚禮。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做爲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系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爲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于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

  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法、僧叁寶,爲人生方向的指歸;應該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包括不吸毒)等的五戒。實際上這也是做爲一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縱然無法將五戒全部守持得清淨,至少也要通過佛化婚禮,從此知道要學著遵守五戒,特別是不邪淫戒,那更是終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禮中,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爲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爲“同修”。對于公公、婆婆和嶽父母,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彼此相待,則在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來化解。

  所以說:淨化人間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于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

  在佛化婚禮中遵守素食,禁忌葷酒,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也不大事喧鬧,更不讓親友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由法師或學佛的長者,以叁寶來爲新人祝福,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也是對于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

  舉辦佛化的婚禮,可使參加婚禮的男女新人,在隆重、莊嚴、祥和、喜悅的氣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悅和幸福。所以,佛化的聯合婚禮,具有淨化人心、淨化家庭與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

  在中國大陸舉辦佛化婚禮的,尚不多見。但在臺灣等地舉辦佛化婚禮,已成普遍習俗。佛教居士結婚往往請出家高僧、社會名流擔任祝福、證婚人。如臺灣法鼓山已舉辦了十屆佛化聯合婚禮,參加的共有470對新人。婚禮期間,由聖嚴法師祝福,社會名流證婚。

  2004年1月,著名影星林青霞以居士的身分(2000年10月皈依佛門),應邀在臺灣法鼓山佛化聯合婚禮擔任主婚人。第一次當主婚人的林青霞表示,她是應師父聖嚴法師之邀出席這項活動。她以10年婚姻生活經驗與大家共享,並提醒新人,維系婚姻不只靠“忍”,還得消化所有的不愉快,彼此互相成長。她說,婚姻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許多人以爲維系婚姻靠的是一個“忍”字,但她引述丈夫的話說,光靠忍是不夠的,還要能消化生活中的不愉快、不開心。林青霞還指出,今年2004年是她結婚10周年,她也祝福所有新人都和她一樣,共同攜手度過許多個10年。

  二、如何對待愛情、婚姻、性

  1、守持不邪淫戒,防止婚前性行爲

  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維護自己與他人的身心清淨。

  佛教不邪淫戒的內容,除了不與非配偶發生不正當的性行爲,另外,還可延伸至年輕人,則是不應發生婚前性行爲。面對情欲觀點紛陳的社會,佛教提倡不邪淫戒,恰好可爲紅塵男女提供一條遵循的道德依歸。

  在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若能守持不邪淫戒,能從根本上維護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安定和睦,進而造就清淨家庭、無诤社會。

  婚前性行爲,這早已是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事,很多年輕人都是如此,甚至學佛青年也難以避免!但是,一時放縱,後患無窮;據研究統計:婚前有性行爲的夫妻,離婚率大大高于守貞夫妻。這倒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始亂終棄。”

  觀看每天的社會新聞,因爲第叁者、外遇問題導致自傷傷人、身敗名裂的事件層出不窮。近年標榜一晌貪歡的“一夜情”、“一夜性”等看似你情我願,但這種道德倫理逐漸模糊的兩性關系,也正快速侵蝕著現代男女對性愛、婚姻的價值觀。

  婚前性行爲不管出自何因,都會導致多方面嚴重後果,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種種不幸,所以在大多數民族和國家中,婚前性行爲是不爲社會輿論、宗教、倫理觀念和法律所允許的。避免婚前性行爲,不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是青年日後建立穩固家庭,使婚姻美滿幸福的需要。

  婚前性關系的危害及後果,主要有七條:

  (1)、婚前性關系容易使男女兩人在結婚前分手。有些女孩爲了怕失去心愛的男孩才勉強獻出自己的肉體,結果常常適得其反。

  (2)、許多男人不願娶一個跟別人發生過性關系的女孩。盡管不少男人平時作風開放,但是到了結婚的時候,他們卻不肯要一個“舊貨”。

  (3)、有婚前性行爲的女孩,婚後的性生活常常比較不滿意。婚前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婚後生活相對比較美滿。理由之一,是有婚前性行爲的妻子常會比較過去,因美化往事而生煩惱。總之,婚前性關系次數越多,婚後的生活越不快樂。

  (4)、發生婚前性關系的女孩,離婚率較高。婚姻生活不快樂,是離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在婚前發生過性行爲的女孩,婚後容易對丈夫不忠實,容易發生婚姻外性關系。據統計,她們紅杏出牆的機會,是婚前沒有性經驗的妻子的兩倍。

  (6)、在婚前發生性關系,可能會使少女嫁給不合適的人。“性能夠使你盲目”——某些少女也許相信她已找到真正的愛,事實上使她和男友結合在一起的力量,是性而不是愛。

  (7)、婚前性行爲如果使女人意外地懷孕,假若多次人工流産,有可能使子宮穿孔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而因婚前性行爲而感染上的性病,有可能會傳染給配偶或子女。

  另外,婚前性關系對未來婚姻也有影響:它破壞了婚姻的神聖性,使洞房花燭夜形同虛設,新婚大喜失去應有的甜蜜。同時,一旦失去童貞,會在心靈上留下鮮明的印象,因而在與配偶拿來與從前的性夥伴作比較,難以與自己選擇的終生伴侶建立親密關系。

  婚前性行爲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婚前性行爲沒有法律保證,使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爲有機可乘,如有的女性以性關系詐騙對方錢財,男方人財兩空産生報複殺人念頭;或女方失去貞操後,采取報複手段傷害對方;還有女方輕易委身于人後,欲作新的選擇,遭到男方的糾纏、威脅等等。

  因此,佛教徒應以身作則,化導世風,杜絕婚前性行爲。

  2、性與婚姻

  性是婚姻的重要基石,是婚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年人結婚後,便自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性生活既屬于人類的自然本性,也是人類自身繁衍的需要。適當的、有規律的性生活,是普通人必不可少的。

  在婚姻中,性應該發生在適當的場合下。性不應被不健康地壓抑,也不應該被病態地誇大。對于性的渴望,就如同其它情感般,應該規律化。雖然對大多數的夫妻而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是我們必須明了:性不是一個人快樂與否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有著豐富的性生活卻仍然不快樂,生活中常遇見一些大款級的中年人,結婚離婚數次,擁有N個性伴侶,但仍感歎未找到“真愛”。

  真正的愛並非肉欲,而是一種契合的心靈狀態。

  性並非只是肉體上的滿足,而是永久伴侶關系的基石。曆經時間的磨練,愛和尊敬顯而易見是親密關系的基礎。夫妻應該盡力培養貞節和忠誠等永恒的美德,這些美德會增進夫妻間的親密程度。沒有人能夠免于因果循環的宇宙法則。社會成員間的和諧和個人成長,在于承認這些基礎法則,而不是讓自己屈服于動物的獸欲,爲我們所愛的人帶來痛楚。

  由于自重、尊嚴、慚愧心等人類特質在現今社會中,日漸腐蝕殆盡。故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乃是增進夫妻和睦幸福的關鍵。

  3、防止婚外情

  (1)、于己忠貞、與人慈悲。

  不耽溺于感官享受,由于淫欲絕非個人行爲,而是關系到與他人的情欲糾纏,彼此愛怨情仇也由此産生。

  修行,即是爲斷除任何感官欲樂帶來貪著、愛戀的煩惱;而製戒、守…

《第叁章 修行與婚姻 第二節 學佛青年如何對待愛情、婚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