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則幫助尚在凡夫階段,卻意向佛道、歸趣身心清淨的欲界衆生,從心規範身口意叁業,根本拔除煩惱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爲佛門子弟的防腐劑、預防針。
雖說愛欲乃生死根本,離了愛欲即阻斷了生死流轉的漫漫長河,但是回歸現實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須禁欲修梵行外,對在家居士則是以不邪淫戒爲依止,期以個人節欲、少欲知足、知足常樂,來維護家庭和樂、夫妻和睦。
在這看似節製的行爲中,其實正展現出戒律的積極精神,是出于一份對人對己的慈悲心。從佛教強調“護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將“護念配偶(衆生)”的心念化爲忠貞的行爲,也就是慈悲的展現。
“忠貞”的精神原是建立、維護婚姻的基石,但是當爲滿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觀念拋諸腦後,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樂,實際卻布滿各種痛苦荊棘的情欲陷阱,終將無法自拔。
臺灣曾有一部名爲《出軌》的電影,劇中栩栩如生刻畫女主角在情欲與婚姻擺蕩糾結,最後竟釀成丈夫失手殺害第叁者的故事,使得外遇問題引起廣泛討論。“出軌讓親密變成恐懼的總和”,一位影評家串用兩部片名的撰述,成爲當時的名言。
根據2002年臺北市觀音協會松山婦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全國婚姻外遇現況調查報告”,推估全省約有四十六萬的家庭,正處于婚姻外遇的風暴中。在面臨離婚率居高不下,外遇問題首當其沖的情況下,聖嚴法師于每一屆法鼓山所舉辦的佛化婚禮,總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視自己許下的婚姻承諾。
站在法律的立場,存在婚姻關系以外不正當的男女關系,有可能會觸及妨害家庭等罪責,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甘冒不諱。
從佛教觀點來看,須從“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九章記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鋸斧欲自斷生殖器官,卻被佛陀斥責“該斷的不斷”,此“該斷”所指便是內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頭,或許不容易做到,但試著從轉變心念做起,經典中也都提供具體的方法——例如視老者爲母、長者爲姐、少者爲妹、幼者爲子,以禮相敬。或者運用禅修方法,將對他人的注意轉而對己起心動念的觀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響。
《法句經
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輕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貪心與私欲將如影隨形。
提倡“心靈環保”的聖嚴法師經常強調“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無止盡的私欲是自找煩惱、自討苦吃的開始,能夠節製過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頓。
《八大人覺經》:“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訓。個人身心情緒能穩定,便是爲家業奠基了良好的基礎,爲下一代立下榜樣。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從不邪淫的定義來說,雖建立于已婚對象,對一般未婚男女同樣受惠。現代社會年輕人,在重視感官刺激以求欲樂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展開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網絡的發達,更讓新世代的情愛觀,呈現複雜多元的傾向。
曾有位作家以“輕、薄、短、少”四字,生動地描述時下年輕人情感交往的現況,即:“愛情質量輕、貞節觀念淡薄、愛情維系時間短、交往禁忌少”,因爲“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幾所大學校園有學生發起回歸純樸本性,倡導貞節觀念的運動,拒絕隨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們的行動獲得贊賞,同學紛紛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選擇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現。”
在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歸不邪淫戒的製戒精神,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絲剝繭,看清情欲的本質,讓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進而造就清淨家庭、無诤社會。
4、性的升華。
現代人過于依賴、堅持一種觀念,認爲性是騷動的原因之一,今日的性觀念卻是過于推崇和慫動,因此阻礙了性價值觀的進展與升華。
大衆傳播媒體特別強調了生命中色欲的一面,使人類受到各方面的性沖擊而變得不健康。于是,有人以性爲生活重心,忽視了其它重要的責任;追求感官享受、性欲刺激,成爲“新新人類”的所好。
對一般人而言,性是必需的,但過分強調與誇大,則是不必要的;因爲人具有衆生(動物)性、人性、佛性;人潛在的追求至善欲求,能使人從愛欲中超脫。精神素養愈高,愈能擺脫對性欲的執著與迷戀,如印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之父,被尊爲“偉大的靈魂”,一八八六年,曾渡海赴英國攻讀法律專業,歸國後執律師業。其畢生以抵抗不公正、侵略、民族歧視及恢複人性爲最高理想。爲此,先後入獄十余次,並以絕食抗議而獲得英國政府之讓步,最後終獲全勝。甘地不但受印度全國民衆之崇敬,亦備受世界仁人志士的推崇,
甘地的根本思想:爲把握真理、不流血(無傷害)、保持身心之純潔,嚴以律己,以正當手段使其理想得以實現。
甘地曾于1906年立下了夫妻終生“禁欲”的誓言,當時僅37歲,實踐證明,他始終奉行不渝。甘地畢生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非暴力社會活動及精神靈修生活中去,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世人尊爲“聖雄甘地”,至今也被印度國人視爲聖人轉世、菩薩再來。
叁、讓婚姻成爲修行的助力
1、對家庭的愛,可成爲愛一切人的動力。
儒家修行的理想是先修身,然後齊家、治國,最後才平天下。
佛教也強調要普渡衆生。由于我們的家人和我們累世有著深厚的因緣,因此,當一個人想要擴展自己的靈修層面時,家庭即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
家庭成員之間的愛,若能以修行觀點去了解,並以開悟爲目標,就不是一種束縛;這種愛反而可以幫助我們,袪除狹隘自私的心理。家庭是我們將愛心從自身,擴展至他人的一扇門,愛與都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對家庭的愛,可成爲我們學習愛一切人的動力,藉由修行可發展更多的及愛心。
如果不夠智慧的話,可能會將整個婚姻帶領到不正確的方向,走入生命中的沙漠裏;如果愛心不夠,則會因爲不完美的個性而傷害對方。所以和家人之間的關系,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
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無論家人和親友是否學佛或修行,我們都應該和他們和諧相處,而不要一味地強迫他們接受佛教;應耐心等待他們,並展現出修行人應有的與愛心,這才是使他們接受佛法,並獲得永遠解脫最好的方法。
2、做個好伴侶。
夫妻相處並不意味著要去期待對方做我們所要求的事,而是應該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角色,展現自己好的品質,把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伴侶表現出來。比方說你想做個好妻子、寬容的妻子、忠實的妻子,這是你對自己所期盼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每次都期待你先生應該是怎樣的丈夫,或是他應該如何對待你、應該如何跟你講話等等。
許多人的觀念並不正確,他們會想:“哇!我終于找到另一半了,以後的日子將會變得非常美滿,他(她)將會帶給我幸福快樂。”
事實並非如此,因爲婚姻生活能不能幸福的關鍵在于你們自己,但人們大都期待另一半能帶給他們幸福,期待另一半符合他們想象中的樣子,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遺漏了自己要負責扮演的部份,忘了爲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清單,卻只是一味地要求對方該做什麼事,要求對方配合我們的期望,雙方都互相這樣期待,所以婚姻關系才會失敗。
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下面,來看一則人生經典笑話: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只要檢查自己就好,想想看在這種情況自己要怎麼做?要成爲什麼樣的人?要如何展現自己?在另一半或世人眼前,要將自己哪些美德呈現出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對方要有所表現。不論他們想要如何表現,那是他們的事,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問題就好。
但是多數人結婚以後,或有了伴侶或朋友以後,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對方身上,然後挑剔對方:
“喔!他這樣做不對。”
“她做得真差勁。”
“她這個人沒什麼好。”
“他不夠體貼。”
但一般人幾乎都忘了檢討自己。其實重點是在我們自己,任何的人際關系或情況,都是給我們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要給對方學習。對方只是個催化劑,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鍛煉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但問題就出在這裏,所以多數婚姻才會不美滿。
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對方身上,而失去自我、忘了自己,你越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就越容易出錯,對方就越會批評你,這樣情況只會更糟而已。
《第叁章 修行與婚姻 第二節 學佛青年如何對待愛情、婚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