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二节 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P2

  ..续本文上一页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净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淫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拋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布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台湾曾有一部名为《出轨》的电影,剧中栩栩如生刻画女主角在情欲与婚姻摆荡纠结,最后竟酿成丈夫失手杀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出轨让亲密变成恐惧的总和”,一位影评家串用两部片名的撰述,成为当时的名言。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全国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冲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

  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锯斧欲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着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姐、少者为妹、幼者为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

  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

  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从不邪淫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人,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络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系时间短、交往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赞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看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4、性的升华。

  现代人过于依赖、坚持一种观念,认为性是骚动的原因之一,今日的性观念却是过于推崇和怂动,因此阻碍了性价值观的进展与升华。

  大众传播媒体特别强调了生命中色欲的一面,使人类受到各方面的性冲击而变得不健康。于是,有人以性为生活重心,忽视了其它重要的责任;追求感官享受、性欲刺激,成为“新新人类”的所好。

  对一般人而言,性是必需的,但过分强调与夸大,则是不必要的;因为人具有众生(动物)性、人性、佛性;人潜在的追求至善欲求,能使人从爱欲中超脱。精神素养愈高,愈能摆脱对性欲的执着与迷恋,如印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之父,被尊为“伟大的灵魂”,一八八六年,曾渡海赴英国攻读法律专业,归国后执律师业。其毕生以抵抗不公正、侵略、民族歧视及恢复人性为最高理想。为此,先后入狱十余次,并以绝食抗议而获得英国政府之让步,最后终获全胜。甘地不但受印度全国民众之崇敬,亦备受世界仁人志士的推崇,

  甘地的根本思想:为把握真理、不流血(无伤害)、保持身心之纯洁,严以律己,以正当手段使其理想得以实现。

  甘地曾于1906年立下了夫妻终生“禁欲”的誓言,当时仅37岁,实践证明,他始终奉行不渝。甘地毕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非暴力社会活动及精神灵修生活中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尊为“圣雄甘地”,至今也被印度国人视为圣人转世、菩萨再来。

  三、让婚姻成为修行的助力

  1、对家庭的爱,可成为爱一切人的动力。

  儒家修行的理想是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最后才平天下。

  佛教也强调要普渡众生。由于我们的家人和我们累世有着深厚的因缘,因此,当一个人想要扩展自己的灵修层面时,家庭即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若能以修行观点去了解,并以开悟为目标,就不是一种束缚;这种爱反而可以帮助我们,袪除狭隘自私的心理。家庭是我们将爱心从自身,扩展至他人的一扇门,爱与都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对家庭的爱,可成为我们学习爱一切人的动力,藉由修行可发展更多的及爱心。

  如果不够智慧的话,可能会将整个婚姻带领到不正确的方向,走入生命中的沙漠里;如果爱心不够,则会因为不完美的个性而伤害对方。所以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无论家人和亲友是否学佛或修行,我们都应该和他们和谐相处,而不要一味地强迫他们接受佛教;应耐心等待他们,并展现出修行人应有的与爱心,这才是使他们接受佛法,并获得永远解脱最好的方法。

  2、做个好伴侣。

  夫妻相处并不意味着要去期待对方做我们所要求的事,而是应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角色,展现自己好的品质,把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伴侣表现出来。比方说你想做个好妻子、宽容的妻子、忠实的妻子,这是你对自己所期盼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每次都期待你先生应该是怎样的丈夫,或是他应该如何对待你、应该如何跟你讲话等等。

  许多人的观念并不正确,他们会想:“哇!我终于找到另一半了,以后的日子将会变得非常美满,他(她)将会带给我幸福快乐。”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婚姻生活能不能幸福的关键在于你们自己,但人们大都期待另一半能带给他们幸福,期待另一半符合他们想象中的样子,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遗漏了自己要负责扮演的部份,忘了为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清单,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对方该做什么事,要求对方配合我们的期望,双方都互相这样期待,所以婚姻关系才会失败。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下面,来看一则人生经典笑话: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只要检查自己就好,想想看在这种情况自己要怎么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展现自己?在另一半或世人眼前,要将自己哪些美德呈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要有所表现。不论他们想要如何表现,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只要管好自己的问题就好。

  但是多数人结婚以后,或有了伴侣或朋友以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然后挑剔对方:

  “喔!他这样做不对。”

  “她做得真差劲。”

  “她这个人没什么好。”

  “他不够体贴。”

  但一般人几乎都忘了检讨自己。其实重点是在我们自己,任何的人际关系或情况,都是给我们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要给对方学习。对方只是个催化剂,让我们有机会可以锻炼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多数婚姻才会不美满。

  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而失去自我、忘了自己,你越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就越容易出错,对方就越会批评你,这样情况只会更糟而已。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二节 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