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婚姻生活,帶給修行者的正面意義之所在。
不知痛苦的人,沒有資格話人生。
人類的快樂只存在表層的感官上,但痛苦卻深入骨髓。唯有在肉體和精神、親情和愛情、學問和財富、面包和尊嚴、家庭和事業的交纏沖突中,才更能體會人間的苦樂和競逐的現實,對于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無奈,也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而這些都是修行人所應知應證的,尤其是發心學習菩薩的人,更應以此爲成佛的道場。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絕大部分都是男女結成夫妻、組成家庭,並且在種種兩難之間掙紮著,這當中有辛酸、有甘甜,卻無一不是刻劃入骨的激情。
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沖突、痛苦與無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諒無知、悲憫罪惡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說些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空言呢?當知除了少數天縱英才之外,一般沒有曆經世事的人,不能體察人間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麼的彷傍與無助,徘徊在萬花筒般的世界中。
古人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經由婚姻的生活,使人可以進入人間的天堂,也能使人墜入人間的煉獄。對于修行人,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
二、建設佛化家庭
1、佛化家庭的好處
佛化家庭,即已皈依佛教的居士,以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全體家庭成員學佛,從而使佛教理念,成爲全家的行動指南和准則,這就是佛化家庭。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系的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個人品質,淨化家庭,進而影響周圍的親人、朋友,再擴及社會,達到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假使一位在家弟子,皈依叁寶以後,暴躁的變爲溫柔,懦弱的變爲強毅,疏懶的變爲勤勞,奢侈的變爲儉樸,欺诳的變爲信實,怪僻的變爲和易;在家庭中,對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夫婦,更體貼,更親愛,更能完善在家庭中應盡的責任。這樣,家庭因此而更和諧、更幸福。大家會從學佛者的模範言行中,受到感染,而對佛法生起好感與信心,並逐漸向信佛教靠攏,乃至皈依佛門,成爲叁寶弟子。這是佛化家庭的最有效的法門,是每一個在家佛弟子所應遵循的方針。
要以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共同的信仰,家庭就會成爲夫妻共同修行的道場。大家都以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作爲共同學習的目標,提升自己,淨化自己。彼此關懷、彼此尊敬、彼此體諒、彼此禮讓、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建立起這樣婚姻的共識,夫妻就能建設成爲互爲同修的菩薩,互爲善友,互相提攜的佛化家庭。
佛化家庭,最要不得的,是不從自己的身心淨化去努力,而是從形式上追求,如在家庭中設立佛堂,早晚做著冗長的課誦;或者去寺院的時間過多,無形中忽略了對家庭的應盡責任;或過分施舍而影響家庭經濟的健全。這使得過著共同生活的家屬,感到他的消極氣息,或者覺得很浪費,這不但不能引起家屬的同情,引導家屬來信佛,反而引起惡感,弄得家庭不和。即使由于身爲家長,做兒女的不敢說,不好意思說,而這種不良印象,種下了兒女們長大後,反對佛教的因緣了!有些丈夫爲了避免爭執,只好將就他的妻子,然而內心卻是隔礙和不快。爲了愛護自己的佛教,爲了引導家屬得到佛法的利樂,正信的在家信衆,應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發揚成績,修正缺點。使自己成爲佛教的實踐者、報恩者,而不是以自己負面形象爲佛教做廣告,成爲佛教的損害者!
2、佛化家庭與家庭主婦
佛化家庭的關鍵,往往與家庭主婦有很大關系。
在佛陀誕生之前,婦女在印度得不到尊重。印度作家黑摩禅陀把婦女貶低爲“照亮通往地獄的火炬。”在佛陀降世之前,婦女沒有享受到應有的自由。她們展示內在精神能力和思想才智的機會被剝奪了。
在佛陀的教法中,肯定了婦女對社會的重要性。
佛陀曾同拘薩羅國王談過有關婦女之事。有一次,國王誠懇地同佛陀交談,一侍衛走了過來,小聲地告訴他,皇後生了一個女兒。國王一聽這個消息,臉上一陣的不高興。在古代印度(即使在今天也一樣),女兒的出生不會給家庭帶來快樂。這是由于多方面自私的原因,比如說提供嫁妝等問題。
不同于其它宗教師,佛陀對婦女作了熱情洋溢的贊美,並在如下的話語中表彰了婦女的四種品德:
有些女人真的比男人強,萬民之主,把她撫養成人。
她們有智慧,有道德,忠貞誠實,敬奉婆婆如神明。
如此高貴的妻子會生下勇敢的兒子,統治王國的國王。
“有的女人比男人強,”這是佛陀親口所說。特別是在婦女不受尊重的印度,沒有一個宗教家說如此勇敢而又高尚的話語。
佛陀雖然看到婦女性格上的脆弱,但他教導人們要看到她們的內在美德;作爲母親,婦女在佛教中占有值得尊敬的地位,母親被認爲是升天的方便之梯,妻子是丈夫的最好朋友,同時,性別不是純潔和服務的障礙。
女性比起男子來,雖有她的弱點,但女性的柔和、堅忍、慈愛,都勝過男人,而與大乘的特質相契合。一位賢慧的妻子,是家庭的融和安定力,也是丈夫在事業上成功的助力。在兒女的教育上,母親的教導更重要。如果在家女衆,能對佛法有真誠的信心,堅毅的願力,正確的智力,這對于家庭、人間的淨化和樂,可說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特別是在佛教弘揚方面,家庭主婦信佛,更是佛化家庭的主要力量。
佛陀時代,在廣大學佛居士中,也有許多以虔敬、慷慨、信仰、學識和慈愛而著稱的婦女。
《勝鬘經》中,由于勝鬘夫人的言行化導,首先化導了丈夫──“友稱大王”。進一步,“城中女人,七歲以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以上,舉國人民皆向大乘”。勝鬘夫人還發十大誓願,護持正法,饒益衆生。
維莎诃是僧團的女大護法,在婦女界中猶爲突出。
那庫羅母是一位忠誠的妻子,她通過列舉自己福德,把她的丈夫從死神口中挽救回來。
沙摩婆蹄是一位虔誠而又值得敬重的王後,當她被人用火燒死時,她沒有惡意,反而對謀害之人施以慈愛心念。
瑪理卡王後多次勸谏,安慰她的丈夫拘薩羅王。
女仆庫玖陀羅講說佛法,救度了衆多的皈依者。
輸曼努和輸跋達是兩位具典範品德的姐妹,對佛陀的信仰絕對的虔敬。
這幾個例子足夠說明婦女在佛陀時代所起的偉大作用。
中國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爲了唐朝和西藏兩國的關系,嫁到了西藏,把漢傳佛教也帶到了西藏,爲西藏佛教的淵流播下了重要的種子,並且把唐朝的文化傳揚于異域。
在中國大陸,七、八千萬佛教居士 中,女性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每逢過年過節或平時寺廟舉辦法會,無論在城市或農村,積極參與者,女性往往占絕對多數。
今天,婦女在家庭、杜會和國家中,有其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尤其今日是婦女除了傳統的責任(相夫教子、事奉公婆)以外,還參與到經濟生産、杜會政治的行列中,這些更顯示出婦女,比過去任何時代,對于社會的安定和諧都起著更爲重要的作用。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生命是習慣的積累,許多大道理在煩惱習氣的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你們不覺得嗎?
一些常鬧家庭矛盾的學佛居士,經常感歎:“學佛後,也知道發脾氣不對,但事到臨頭,便什麼都忘了,只顧當時痛快,過後又後悔!”
道理知道,但又做不到,這就凡夫的通病,所謂——“看得破,跳不過;說得好,做不到!”
因此,光懂得大道理還不行,必須腳踏實地地依教奉行。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還得用佛法不斷薰陶自己,在生活中磨練成長。
如能隨時發現毛病,也是修行的一個進步。但要徹底擺脫煩惱習氣,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修行,能使我們的心慢慢變化,由量變到質變。爲達此目的,每天應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宗教修持,如課誦、禮拜、念佛、持咒、靜坐等;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以不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爲宜。也可定期參加寺廟的法會活動、參加念佛七、禅修等。
日常功課,如能定時定數,那是最好。要配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拜佛、靜坐、誦經、念佛(如環境嘈雜,觀想默念即可)、忏悔(包括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誠懇切地悔過,以及對于叁寶恩德的感仰),選定一、兩種,作爲日常的恒課,但于忏悔一項,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斷地忏悔之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凡在功課之時,必須放下萬緣,一心一意,縱然少到每次僅僅數分鍾,行持久了,日子長了,必有效驗可觀,對于人生的境界,必將開朗豁達,增長。
另外,學佛居士要注意模範遵守法律、道德,並守持佛門戒律。
爲什麼要守持佛門戒律?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即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即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爲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持戒的意義,就在于改變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修行從廣義上來說,其實就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叁、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信仰差別
妥善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仰差別,是許多學佛家庭遇到的一個共同問題,許多人爲此出了偏差,主要表現爲:一人學佛,往往強迫全家學佛;夫妻中若一方學佛,則常爲信仰而生矛盾。
相當一部分學佛居士,學佛後不是把重心放在自我修養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改造家人和同事、朋友,美名其曰:度化衆生。城市中的學佛女性,此類傾向猶爲突出,倘若不能同化全家,便認爲他們與佛無緣,其心態由滿腔熱情轉爲不屑一顧,而把精力轉投到他自認爲有緣的人身上。
還有人在學佛上化的時間、精力過多,使家人大爲不滿。
一位青年學佛後,常常與居士們來往,見面便稱“阿彌陀佛”長、“阿彌陀佛”短,十分親熱;談起佛法,滔滔…
《第叁章 修行與婚姻 第一節 修行與婚姻責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