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一节 修行与婚姻责任▪P2

  ..续本文上一页婚姻生活,带给修行者的正面意义之所在。

  不知痛苦的人,没有资格话人生。

  人类的快乐只存在表层的感官上,但痛苦却深入骨髓。唯有在肉体和精神、亲情和爱情、学问和财富、面包和尊严、家庭和事业的交缠冲突中,才更能体会人间的苦乐和竞逐的现实,对于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无奈,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而这些都是修行人所应知应证的,尤其是发心学习菩萨的人,更应以此为成佛的道场。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绝大部分都是男女结成夫妻、组成家庭,并且在种种两难之间挣扎着,这当中有辛酸、有甘甜,却无一不是刻划入骨的激情。

  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冲突、痛苦与无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谅无知、悲悯罪恶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说些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空言呢?当知除了少数天纵英才之外,一般没有历经世事的人,不能体察人间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么的彷傍与无助,徘徊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经由婚姻的生活,使人可以进入人间的天堂,也能使人坠入人间的炼狱。对于修行人,特别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萨而言,婚姻生活是一门宝贵的修学法门!

  二、建设佛化家庭

  1、佛化家庭的好处

  佛化家庭,即已皈依佛教的居士,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全体家庭成员学佛,从而使佛教理念,成为全家的行动指南和准则,这就是佛化家庭。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围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假使一位在家弟子,皈依三宝以后,暴躁的变为温柔,懦弱的变为强毅,疏懒的变为勤劳,奢侈的变为俭朴,欺诳的变为信实,怪僻的变为和易;在家庭中,对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夫妇,更体贴,更亲爱,更能完善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这样,家庭因此而更和谐、更幸福。大家会从学佛者的模范言行中,受到感染,而对佛法生起好感与信心,并逐渐向信佛教靠拢,乃至皈依佛门,成为三宝弟子。这是佛化家庭的最有效的法门,是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所应遵循的方针。

  要以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共同的信仰,家庭就会成为夫妻共同修行的道场。大家都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作为共同学习的目标,提升自己,净化自己。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建立起这样婚姻的共识,夫妻就能建设成为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家庭。

  佛化家庭,最要不得的,是不从自己的身心净化去努力,而是从形式上追求,如在家庭中设立佛堂,早晚做着冗长的课诵;或者去寺院的时间过多,无形中忽略了对家庭的应尽责任;或过分施舍而影响家庭经济的健全。这使得过着共同生活的家属,感到他的消极气息,或者觉得很浪费,这不但不能引起家属的同情,引导家属来信佛,反而引起恶感,弄得家庭不和。即使由于身为家长,做儿女的不敢说,不好意思说,而这种不良印象,种下了儿女们长大后,反对佛教的因缘了!有些丈夫为了避免争执,只好将就他的妻子,然而内心却是隔碍和不快。为了爱护自己的佛教,为了引导家属得到佛法的利乐,正信的在家信众,应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发扬成绩,修正缺点。使自己成为佛教的实践者、报恩者,而不是以自己负面形象为佛教做广告,成为佛教的损害者!

  2、佛化家庭与家庭主妇

  佛化家庭的关键,往往与家庭主妇有很大关系。

  在佛陀诞生之前,妇女在印度得不到尊重。印度作家黑摩禅陀把妇女贬低为“照亮通往地狱的火炬。”在佛陀降世之前,妇女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自由。她们展示内在精神能力和思想才智的机会被剥夺了。

  在佛陀的教法中,肯定了妇女对社会的重要性。

  佛陀曾同拘萨罗国王谈过有关妇女之事。有一次,国王诚恳地同佛陀交谈,一侍卫走了过来,小声地告诉他,皇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一听这个消息,脸上一阵的不高兴。在古代印度(即使在今天也一样),女儿的出生不会给家庭带来快乐。这是由于多方面自私的原因,比如说提供嫁妆等问题。

  不同于其它宗教师,佛陀对妇女作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并在如下的话语中表彰了妇女的四种品德:

  有些女人真的比男人强,万民之主,把她抚养成人。

  她们有智慧,有道德,忠贞诚实,敬奉婆婆如神明。

  如此高贵的妻子会生下勇敢的儿子,统治王国的国王。

  “有的女人比男人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特别是在妇女不受尊重的印度,没有一个宗教家说如此勇敢而又高尚的话语。

  佛陀虽然看到妇女性格上的脆弱,但他教导人们要看到她们的内在美德;作为母亲,妇女在佛教中占有值得尊敬的地位,母亲被认为是升天的方便之梯,妻子是丈夫的最好朋友,同时,性别不是纯洁和服务的障碍。

  女性比起男子来,虽有她的弱点,但女性的柔和、坚忍、慈爱,都胜过男人,而与大乘的特质相契合。一位贤慧的妻子,是家庭的融和安定力,也是丈夫在事业上成功的助力。在儿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教导更重要。如果在家女众,能对佛法有真诚的信心,坚毅的愿力,正确的智力,这对于家庭、人间的净化和乐,可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佛教弘扬方面,家庭主妇信佛,更是佛化家庭的主要力量。

  佛陀时代,在广大学佛居士中,也有许多以虔敬、慷慨、信仰、学识和慈爱而著称的妇女。

  《胜鬘经》中,由于胜鬘夫人的言行化导,首先化导了丈夫──“友称大王”。进一步,“城中女人,七岁以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以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胜鬘夫人还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

  维莎诃是僧团的女大护法,在妇女界中犹为突出。

  那库罗母是一位忠诚的妻子,她通过列举自己福德,把她的丈夫从死神口中挽救回来。

  沙摩婆蹄是一位虔诚而又值得敬重的王后,当她被人用火烧死时,她没有恶意,反而对谋害之人施以慈爱心念。

  玛理卡王后多次劝谏,安慰她的丈夫拘萨罗王。

  女仆库玖陀罗讲说佛法,救度了众多的皈依者。

  输曼努和输跋达是两位具典范品德的姐妹,对佛陀的信仰绝对的虔敬。

  这几个例子足够说明妇女在佛陀时代所起的伟大作用。

  中国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为了唐朝和西藏两国的关系,嫁到了西藏,把汉传佛教也带到了西藏,为西藏佛教的渊流播下了重要的种子,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

  在中国大陆,七、八千万佛教居士 中,女性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每逢过年过节或平时寺庙举办法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积极参与者,女性往往占绝对多数。

  今天,妇女在家庭、杜会和国家中,有其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尤其今日是妇女除了传统的责任(相夫教子、事奉公婆)以外,还参与到经济生产、杜会政治的行列中,这些更显示出妇女,比过去任何时代,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生命是习惯的积累,许多大道理在烦恼习气的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你们不觉得吗?

  一些常闹家庭矛盾的学佛居士,经常感叹:“学佛后,也知道发脾气不对,但事到临头,便什么都忘了,只顾当时痛快,过后又后悔!”

  道理知道,但又做不到,这就凡夫的通病,所谓——“看得破,跳不过;说得好,做不到!”

  因此,光懂得大道理还不行,必须脚踏实地地依教奉行。要改造自己的生命,还得用佛法不断薰陶自己,在生活中磨练成长。

  如能随时发现毛病,也是修行的一个进步。但要彻底摆脱烦恼习气,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修行,能使我们的心慢慢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为达此目的,每天应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宗教修持,如课诵、礼拜、念佛、持咒、静坐等;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以不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为宜。也可定期参加寺庙的法会活动、参加念佛七、禅修等。

  日常功课,如能定时定数,那是最好。要配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拜佛、静坐、诵经、念佛(如环境嘈杂,观想默念即可)、忏悔(包括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诚恳切地悔过,以及对于三宝恩德的感仰),选定一、两种,作为日常的恒课,但于忏悔一项,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断地忏悔之中,才能不断地改往修来,才能不断地迈向成佛之道;凡在功课之时,必须放下万缘,一心一意,纵然少到每次仅仅数分钟,行持久了,日子长了,必有效验可观,对于人生的境界,必将开朗豁达,增长。

  另外,学佛居士要注意模范遵守法律、道德,并守持佛门戒律。

  为什么要守持佛门戒律?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即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即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持戒的意义,就在于改变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修行从广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三、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信仰差别

  妥善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仰差别,是许多学佛家庭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许多人为此出了偏差,主要表现为:一人学佛,往往强迫全家学佛;夫妻中若一方学佛,则常为信仰而生矛盾。

  相当一部分学佛居士,学佛后不是把重心放在自我修养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改造家人和同事、朋友,美名其曰:度化众生。城市中的学佛女性,此类倾向犹为突出,倘若不能同化全家,便认为他们与佛无缘,其心态由满腔热情转为不屑一顾,而把精力转投到他自认为有缘的人身上。

  还有人在学佛上化的时间、精力过多,使家人大为不满。

  一位青年学佛后,常常与居士们来往,见面便称“阿弥陀佛”长、“阿弥陀佛”短,十分亲热;谈起佛法,滔滔…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一节 修行与婚姻责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