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觀 第—節 婚姻概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捧出無數眼淚!

  3、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衆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叁界衆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爲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叁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爲“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爲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叁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叁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爲叁,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

  古人說:“飽暖思淫欲”,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爲第一需要。兩性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癡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衆生對淫欲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衆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衆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爲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爲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衆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于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八師經》:“淫爲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複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薮。”

  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産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貪)。男女從相識到産生感情,是因爲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爲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欲,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産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應,比較汙濁,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于動物性(衆生性)的層面。

  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辦法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欲的漩渦而苦惱。因爲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淨。

  不少男女今天爲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爲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爲他煩惱、愚癡,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淨,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癡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4、凡夫皆執著于婚姻家庭

  問∶我們希望擁有婚姻和建立家庭,這個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嗎?

  答∶是的。這個欲求潛藏于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範圍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爲貪戀執著于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欲望。

  愛欲主要有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爲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欲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叁界。

  (叁) 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衆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幾年前的冬天,我乘火車從北方返回四川,臨近春節,返鄉歸家者甚多。漫漫旅途中,與幾位中年打工者談起了佛法:

  問∶“出家人可不可以結婚?”

  答∶“不可以。”

  問:“現在都什麼時代了,佛教也可以改革改革嘛!”

  荅:“不行!這一條是佛教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話,就不能出家。”

  問∶“爲什麼?”

  答∶“出家人是舍小家,爲大家。爲了追求真理,學習佛法,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實踐。有了家室,就會時時替自己打算,容易增加私心和占有欲,身心都會被綁住,沒有辦法全身心的奉獻和實踐,更不可能無條件地服務大衆。”

  問者驚愕∶“唉呀,如果不結婚,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我就想不通這些人,爲什麼好好的不結婚成家,跑去出什麼家。幸好國家沒有禁止結婚,如果真要我不結婚的話,我情願馬上自殺!”

  車廂裏隨即發出一陣附合的笑聲。……

  這個例子,說明一般人皆對婚姻十分執著。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衆生往複輪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衆生執著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占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爲強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欲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占有與征服。如中外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

  問:愛欲心從何而生?

  答:從“我見”而生。人們意識深處一直執著的這個“我見”,即是凡夫流轉的生死根本。導致“我見”的牢不可破,佛法上稱爲:“無明與愛”,它直接表現爲“欲愛結”——即是心對情欲的貪愛。由于有我,便産生了我所愛,從愛自己(自體愛),發展到(境界愛),愛由我産生的一切,如家庭、財産、名譽等等。

  《雜含卷一○

  二六六經》言:“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執取“我”是生命誕生的根源,也是輪回受報的根源;佛經中常以“愛欲海”譬喻愛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也。如《八十華嚴經十叁》曰:“衆生流轉愛欲海。”

  執著創造了生命,同時也把苦放在了生命中。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增支部》經典即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又雲:“愛欲于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八師經》雲:“淫爲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複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薮。”

  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爲一體之兩面。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故當人們享受“五欲之樂”的同時,也在爲自己創造痛苦。

  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爲快樂。

  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

  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僅一般人執著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前幾年,我在街上遇見一位熟人,乍見之下,令我不敢相認:她骨瘦如柴,面色晦暗。她倒是一下就認出我,並招呼我。敘談之中,我才知道她的家庭發生了變故:丈夫提職升官後,經常深夜不歸;理由是工作忙,要陪客吃飯等等。她兒女已大,各自皆建立了小家庭,平時亦難見面,故她常是獨守空房。

  最後,她開始追蹤丈夫行迹,發現丈夫晚上的工作地點,往往是在夜總會、OK廳甚至包廂裏。見此情景,她五髒俱焚,大吵大鬧,甚至到市政府找領導,要求幫忙處理。領導回答:我們只管工作內的事,工作外的事管不了!

  長期的郁悶與痛苦,使她患上胃炎,後又轉成胃癌,體重降至士六十余斤。在醫院做了切除手術不久,她便獨自住進了市郊的一座寺廟內,皈依了佛教,成了學佛居士,過起了晨鍾暮鼓,吃齋念佛的生活,力求內心平靜,前後已達一年。

  但她看到我後,談起往事仍是憤憤不平,一連疊地說:“我就是想不通,爲什麼以前家庭條件那麼差,兒女又多,他那麼勤快,對我也好;爲什麼現在條件好了,他反而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規矩?爲什麼?……”想到她既然已入佛門,我便用佛法開導她,希望能平複她的怨恨,但後來發現完全沒用,她已成了現代的“祥林嫂”,自問、自答、自怨,使我感到無能爲力,唯有嗟歎不已。

  在婚姻家庭中,執著感情的永恒,往往成爲痛苦的根源,譬如印度泰姬陵的故事。

  曾有人說,無論是國際政要還是普通遊客,但凡來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擠出時間,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裏以南200公裏處的泰姬陵。的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這座被譽爲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偉陵墓,正如萬裏長城一樣,濃縮著一個偉大民族和文明古國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建造泰姬陵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戶哓。

  但建造泰姬陵的動機並非出于高尚無私,而純粹是個人情愛的執著。

  泰姬陵——是印度莫臥兒王朝帝王沙賈漢,爲愛妃泰吉

  馬哈爾于1631年至1648年而建造的。

  當年印度國王沙賈漢聽到他36歲的愛妃,在分娩第十四個孩子時難産去世的消息後,竟因悲傷一夜之間白了頭,爲此他穿了兩年喪服。爲紀念泰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國王,傾舉國之力,耗費無數錢財,大約有2萬名工匠參與建造,曆時22年才完成這座晶瑩剔透的泰姬陵。

  國王本想在河對面再爲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誰知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殺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國主沙賈漢每天只能透過小窗,淒然地遙望著遠處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盡管300多年來泰姬陵的兩側,一直威嚴地矗立著兩座暗紅色清真寺爲它保駕,但泰姬陵還是孤獨、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單影只的絕代佳人,在潺潺的朱木拿河邊癡癡企盼著愛侶歸來。亡者有靈,不知對每天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熙熙攘攘的遊客作爲感想?

  

《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觀 第—節 婚姻概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