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一章 遠峰不近看
《宗鏡錄》第四十四卷,正式談到“止觀”的問題。止觀是一切學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論用何種宗派,何種方法,都包括在止觀中。止觀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
上次根據《宗鏡錄》的文字,把“止”講完了,文字上立刻轉到“觀”的部分。老實講,把止觀的作用、修持的方法,在理論上完全認識清楚了,不管修顯教淨土、密宗、禅宗,乃至修外道法門,都有辦法了!問題是一般修持者對止觀的正見不太容易把握。
我們首先說明止。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觀”的梵文是“毗缽舍那”。有些唐代翻譯的經典,認爲中國文字用“止觀”二字,意義表達不清,因此直接翻譯梵音奢摩他、毗缽舍那。不過,這麼一翻,大家又更不容易了解!
止,以中文意義而言,就是如何把心念思想靜止下來。今天很多同學跟我討論到這個問題,所以再提出來仔細研究。
大家學佛或做功夫都想得定,如果認爲打坐就是修定,基本觀念就錯誤!打坐不過是修止現初步練習修止的一種方法而已!並非打坐就是定。什麼是定?不一定打坐能得定,站著講話、跑步、在空中翻筋鬥都可以定。並非打坐心入定。如果把打坐、或者打坐睡覺叫入定,那真是自欺欺人!坦白講,打坐也不能跟“止”劃等號。
大家打起坐感到最困難的,就是思想意識停止不了,因此想盡辦法停止思想意識。這在基本上就犯了極大的錯誤!我們要曉得,人的思想意識停止不住的,世界上第一等笨蛋才幹這些事,連第二等聰明人都不做,何況第一等聰明者。要把自己思想意識定住在一點,做不到的,這是什麼道理。我經常跟大家說,心理作用同力學原理是一樣的。譬如捏拳,捏的愈緊愈痛愈難過,就想趕快放松。因爲向心力過強,離心力必隨之而起。爲何一個東西捏緊會爆炸?向心力到達極點,離心力便起而爆炸。所以,想要把念頭空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愈阿彌陀佛,陀佛阿彌的事情就跟著多了!一下子想到茶葉沒有買、那件衣服沒有洗幹淨、那個人欠我十塊錢……什麼都想起來了!你如果不想把心念壓緊,什麼都想不起來。然後,你有時候想,認爲自己方法很高明,什麼都不用,既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做什麼,只是靜坐、空啊!你哪裏空得了?愈空,離心力一大,向心力集中,你越想空,越空不了,什麼事都想起來。你真空了,一定看得很清楚。譬如大家看房間裏的某樣東西,被桌椅擋住看不清楚,搬開桌椅,房間一空,什麼都看清楚了!哪裏有一點髒的、黑的,清清楚楚,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明白此理,拼命用功壓心念,想得止得定,如何靜得下來?佛法叫我們莫妄想、不起分別,沒有錯,但是大家搞錯了!以爲不想是把念頭壓下去什麼都不想,注解錯了。注解錯誤與佛法沒有關系。如果把念頭壓下去叫不妄想,豈非死人!那何必修佛,修死不就什麼都不想,再不然變石頭人,石頭、木頭不會想。
所以,基本上這個道理要弄清楚。佛叫我們不妄想,而我們想求得定、想求靜下來、想求空就是個大妄想。因此大家盤腿用功,可以說此人在那裏打妄想,想成佛、得定的妄想擋住了一切。
那麼,如連這個妄想都不想,我們如何能得止呢?佛經只叫你止,修止入門;至于怎麼樣修止,查遍了佛經也沒有對止多作定義。
這刹那不就是止嗎?
中文對止的解釋就是停止,其實止很容易達到。譬如大家盤腿打坐,兩手放好,這樣子就已經是止了嘛!爲什麼?兩條腿不跑步,兩只手不再玩花樣,嘴巴不講話,眼睛開也好,閉也好,不隨便張望,不要理自己的思想,你感覺一下,已經止了!你要認識這個境界,就在這個情況下就是止!佛罵人頭上安頭,人本來有個頭,頭上安頭,豈不多余!一個頭已經夠累,兩個頭很辛苦耶!你說思想還沒有澄清,佛經說譬如一杯濁水,剛開始擺好,水仍然晃動,只有慢慢等它靜,泥渣沈底,水幹淨了!
一般人念咒子,或者用現想、念佛求止,往往是自已在擾亂,止不了,這個道理要認清楚。
初步學止,先求身的止,五根不動,而意根未停,慢慢轉過來。大家注意!身心不是止得了的,是觀,唯有觀才能止。不管修密宗或顯教哪一宗、哪一派,學佛修道者多,成道者少,是理上不清楚,因此功夫用不上路。大家坐起來都忙得很!忙著與心意爭鬥,想把心意搞下去,于是越搞越忙,修了六十年,你忙了六十年,看起來很清靜,在那裏打坐,實際上也夠忙了!
注意!念頭不是止止得了的,念頭是靠觀來破的。老實講,全部佛法就是一條路:“止觀”。
第叁個問題來了。
什麼叫“觀”呢?觀心法門,梵文毗缽舍那,即中文“觀”的意思。據我幾十年經驗,走了不少路,也接觸不少學佛修道的人,大多對觀的理論始終搞不清楚,一看到觀,瞪起眼睛修觀。
修密宗的修“觀想”,不曉得密宗教理,觀是觀,想是想,兩者絕對不同。而密宗的觀想與止觀,在理論上是一個,但方法兩樣。
講到修觀,許多學打坐的強調眼觀鼻,鼻觀心,一般人打坐,除非鬥雞眼可以看到一點鼻尖,則絕看不見整個鼻子。不過,眼觀鼻還勉強可以,鼻觀心怎麼觀?鼻子又沒有眼,如何看心啊?這種人很多,坐起來像雞蛋一樣。
此外,還有些道家的修法,那厲害了!眼觀鼻、鼻現心、心觀尾,打坐練功彎頭,鼻子差不多要碰到肛門,這叫太極,修道家的稱爲龜息。在道家龜鶴象征長壽,鶴頸長,立睡,頸子彎曲,鼻子插到屁股,呼吸與肛門相通。鹿也是站著睡覺。因此,有人練習打坐,眼觀鼻、鼻現心、心觀尾,把身體卷成圓拱狀。你們所見有限,我們在大陸湖北宜昌親眼看到一家人如此修道。外面宣傳這一家人都有道,快要“拔宅飛升”,這還得了!我趕緊親自去拜訪。聽說這一家人修的法,千古失傳,喲!那更要學啊!管他要多少錢,叩多少頭都要學。他們家中沒床、沒椅,地上鋪的全是席子,一家大小兩夫妻、兒子、女兒全打坐,快要修到拔宅飛升。漢朝淮南王拔宅飛升,全家成道,雞犬升天,萬一雞飛到半空中掉下來,至少還可再活一千年。那家人本事真大,從老頭子起,到七、八歲的小女孩,打坐慢慢轉,頭硬對到下部,像個圓球,房間裏就看到好幾個球在那裏滾。我想這一道我大概學不到,沒有那麼軟的身體,可見人體很妙。還有,爲什麼房間全鋪席子?半夜子時陽氣一發動,身體內氣動,開始“滾球”,妙的是一家七、八口打坐滾動,怎麼也撞不到一塊兒,這樣滾上一個時辰。
看了這種情形,我說我不修了,我心裏有數,這個與大陸一種道家的打神拳一樣,站著先學韋馱抱杵,念“嗡嘛呢叭咪吽”,咒音的力量壓久了,全身慢慢抖起來,閉著眼睛就打起拳來,這叫神拳,沒有路線,愛打什麼拳就打什麼拳。如果旁邊有人暗示打猴拳,過一會他就像猴子一樣打起猴拳;暗示他來段天女散花,他立刻打一段天女散花。一般人學佛對這些很迷信,我們到底見過,也學過一點科學常識,這是心理作用,人體壓緊,氣一振動,加上神通的弟弟——神經的觀念,喲!氣動了!菩薩、神到我身上,要我這樣動、那樣動,就抖起來了!
所以,我看了肉球打滾,叫它肉球道,不修了!這個我懂,何必跟你修!道理就是眼觀鼻鼻觀心,現出來以後,心觀尾,而害成這樣,可以說是受害者。
遠峰不近看
眼觀鼻是肉眼觀看的觀;止觀的觀是觀察之觀,觀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後世禅宗所講的“參”,一般用“觀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識觀察這個道理。其實一個人隨時在止的境界,你一盤腿,一靜,要它靜下就靜下來了嘛!
至于有沒有得定,是觀的作用。譬如這一堂坐得不舒服,心煩意亂,你怎麼知道?意識上知道就是觀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産生一個矛盾,你禅坐修觀,把觀的作用冤枉地用力,拼命求達到一個止,全把工具和道理搞反了!永遠不會得止觀,也得不到好處。譬如大家隨處一坐就已經得止了,這個時候不需要起觀,不必刻意再進一步去觀,止當中就有觀。舉個例子,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閉,就感覺跟普通活動不同了,那個感覺就是觀,你那個不同已經來了嘛!觀也來了,止也來了,就在那裏很現成的,別再鑽牛角尖。
然後要它慢慢甯靜,進一步甯靜,你進一步體會,進一步體會,進一步甯靜,這樣止觀雙運,兩者同時並進。
那麼,怎麼才能達到空呢?止觀中本身就是空的。當我們理解到,一開始盤腿到現在甯靜的階段,所有的動相靜相過去,自然就空了!大家打起坐來在止觀的境界犯了一個錯誤,用意識另外求一個空的現象,把自己害了!沒有一個另外的空。
這是第一節說的四點。
第二節再說明止觀的道理。
那麼,照這麼說,我們平常都走錯了?也不盡然。一般學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我們假定把淨土宗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拿來當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念頭來止住其他所有的念頭,一句佛號好比濕的面粉杆,所有雜念好比灰塵紛飛,行住坐臥皆以濕面粉杆沾粘飛塵。唐朝白居易原來修止觀、修禅,最後修淨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就是忙似箭,還是阿彌陀”這個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有些人心念老是提這一念,提久以後睡不著羅!普通人准嚇住,糟糕!念佛念得失眠,只要你唉呀這一下,走火入魔。其實本來沒有魔,也沒有火,沒有這句話,因爲最近幾年小說亂寫,寫多了走火火魔,哪有魔?哪有火?還不都是自己。這是因爲念久、念緊張,自然睡不著;大家習慣睡眠,看到自己睡不著,嚇慌了!實際上沒有關系!如此止在一個念頭上,那一個念頭,抵一切念頭,以一念粘住雜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止觀與開悟
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這個路線,走什麼路線?因爲本來就止。比方,現在拿一個說話音聲止的境界給大家聽…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一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