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繼續的吃它。其實你的重點還不在于吃它,你是希望那個樂受。怎麼知道呢?因爲當你吃多的時候,它給你痛苦的感受,你就厭惡了。所以,我們真正不在乎是接觸什麼東西。我們在乎的是那個樂受。但是,這個樂受有兩種,一種是五欲的樂受,一種是聖道的樂受。假設我們今天選擇追求五欲的樂受,就會帶給你很多的過患。雖然它會給你短暫的樂受,但是後患無窮。怎麼知道呢?佛陀在經典上比喻說,如果你今天追求樂受。你的所緣境是在五欲。這種情況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則有割舌之患。比喻說刀鋒上有一些蜂蜜,刀鋒上的蜂蜜不會太多了,不足一餐之美,你也吃不飽,但是你用舌頭去舔這個蜂蜜的時候呢,雖然得到了一點點的甜味,但是你的舌頭卻深深的被這個刀割傷了。你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是說,我們總是覺得,好象追求快樂一定要五欲不可。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五欲的快樂,後遺症很多。會帶動你的煩惱,會帶動你的罪業。這樣的快樂會帶給你來生痛苦。那麼怎麼辦呢?其實你應該追求大乘法樂。就是你在佛堂拜佛的時候,你剛開始拜佛的時候,會有一些排斥。但是你強迫你自己,不能拜,要它拜。你拜一段時間以後去靜坐。你身心世界也會出現樂受。但是,你在修行中産生的樂受是沒有過失的。這個樂受消失了以後,留在你內心的痕迹是一種功德,而你在五欲當中産生的樂受,這種生滅的樂受消失了以後,留下的是後患無窮。所以,我們今天追求樂受,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善知抉擇。到底你要追求的是五欲的樂受,或者是聖道的樂受。因爲,你追求的是五欲的樂受,你在受用這個樂受的時候,對我們未來的生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佛陀勸勉我們,一個菩薩,應該觀察五欲的過患,不要貪染世俗的樂受。不能貪染世俗的樂受,那怎麼辦呢?這以下說明我們應該在追求樂受的方向上,稍微調整一下。【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這個是色身的出家。內心當中好耀這種叁衣,叁衣當然就是衣服了,缽是吃飯的工具。我們對于僧衆的清淨的幢相,生起好耀,因爲這種幢相,雖然他是凡夫,但是他穿上了叁衣,執持瓦缽,就等同叁世諸佛的形象。因爲叁世諸佛在人世間的出世,沒有一尊佛是現在家相的。曆代的佛陀,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是現出叁衣,瓦缽的出家相。所以在身相上,即使我們不能出家,也應該好耀,經常的憶念這種清淨的幢相,生起一種希望之想。這個是講外表的出家。內心呢,【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安住在我們內心的道。這個道可能是止觀,或者是念佛,或是持咒。總之,你的內心當中要有個道來引導你的內心。使令你的內心清白梵行,一方面以善巧來度化衆生。當然,這個地方也不是說一定要出家。它的重點就是你要經常的憶念這種出家的功德。與其說是出家的功德,倒不如說我們應該培養出離心。就是出離五欲,好耀大乘的寂靜的安樂。你要追求快樂,你要想一想,哪一種快樂是你值得追求的。如果你追求五欲的快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成美味,終成大患。它是一個甜美的食物,但是裏面有毒藥。你把這個甜美的食物吃下去,你也把毒藥吃下去了。你享受了快樂的感受,你也創造了煩惱和罪業。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的追求聖道的樂受。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培養出離心。第八,大心普濟覺。前面的追求安樂是偏重在自身的安樂,這個地方是,身爲菩薩,我們也應該關心其他的衆生是不是離苦得樂。應該有這樣的大悲心。
我們看經文。【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好。前面的出離心,我們是觀察五欲的過失而加以出離。前面是觀察自身的苦,這個地方觀察衆生的苦。身爲一個菩薩,你應該觀察衆生在叁界生死當中流轉,而每一個生命的受生都帶來了很多很多的痛苦。更可怕的是,衆生因爲愚癡,這種生死的流轉是不可能停止的。他不是今生有痛苦,假設他不明白道理,他以後還有一次一次的痛苦在等待這個衆生。這個時候,菩薩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當然,這個菩薩,通過前面的忏悔業障,破除障礙。廣學多聞,成就智慧。你內心當中已經有光明的智慧,知道你的來生要如何的規劃,何去何從。但是,這有個問題。你自己的生命是有把握了,但是還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生死的大海中漂泊,這些衆生怎麼辦呢?他還搞不清楚東西南北。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把自己追求自身安樂的心,把它提升,來普濟一切。廣泛的平等來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也希望衆生能象我們一樣,明白道理,離苦得樂。有這樣的大悲心以後,進一步要發願。發什麼願呢,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由大悲心引申度化衆生的願。這個地方的經文,我們要說明一下,菩薩會經常發願,來代衆生受苦。但是這樣子講,好象跟因果有點沖突。佛法是認爲因果是自作自受,菩薩怎麼能夠代衆生受苦。這個經文,我找了很多古德的注解,我得到兩個答案。第一個是說,菩薩在因地,假設不發這個願,你就不能圓滿,你就不可能成佛。先不要管是不是能夠代衆生苦,就是假設你不能夠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你的我愛執就是沒有消失。就是你願意保護自己。這個就是無明的體現。你能夠發心代衆生受苦,表示你能夠空掉自我。所以,你發這個願,是表示菩薩內心的平靜平等的功德,是依菩薩的內心安立的。就是說,先不要談衆生是不是離苦得樂,你不發這個心,你就不能成就。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從因緣上觀察,當然說我代你受這個業,我代你受這個苦,這個地方的問題,我要代啊,我們要先知道痛苦是怎麼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來的,別人送給你的,那可以送來送去,你把痛苦送給我,我把安樂送給你,那可以。問題是,痛苦是由業力而來的,這個業力是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你這個心去造業,這個業還是回到你的心中。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這個業是你以心造做的,那就不能取代了。因爲你的痛苦是由你自己自己的心創造的。它從內心生起的,那只有靠你自己的心中光明打開,自己去消滅。既然是衆生只有自己覺悟,才能消滅自己的痛苦,那麼爲什麼說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古德說,菩薩他內心當中雖然有善根,但他還是有罪業。菩薩以他的自在力,他可以以他的智慧抉擇,趨吉避凶,他可以選擇不去碰觸罪業。如果他自己有選擇的因緣,他可以不去碰觸。但是,他有利他的因緣,他非得要去碰觸,他會選擇去碰觸這個罪業,讓自己折損壽命,去利益衆生。就是說,這個罪業他本來可以躲的過去的,但是有利他的因緣,他會去做,損己利人。但是,這個罪業還是菩薩本身的罪業。也可以說是他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因爲他本來是可以逃過去的。這個就是我們依止大悲心所發的願。大悲心是整個菩薩的功德。嚴格來說,你所修的善業,沒有大悲心的攝受,就是人天福報了,不能講大乘的功德。但大悲心的栽培從本經上來看,從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說,都是以出離心爲基礎,以利他心爲究竟。就是你要修大悲心,第一個,要培養出離心。第二個,培養利他的心。利他的心怎麼生起,我們凡夫內心當中有自我意識,在一個清淨平等的明了心中,捏造一個自我,有自我,就有對方。有我相,就有人相,就産生對立。所以,我們在很多事情選擇當中,我們會甯可選擇愛護自己,保護自己,而犧牲別人。現在,佛陀要我們思考,我們不但離苦得樂,我們也希望衆生離苦得樂。把這種愛著自己的心,普濟到一切衆生。這當中,你就必須跟衆生建立一個關系。所以宗大師說你要觀察一切有情都曾經做過你的母親。知母,你才能憶念她的恩惠,然後産生一種報恩的心,才希望他離苦得樂。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思考只是停留在今生,你的親屬有限。但是如果我們從今生的因緣跳脫出來,我們觀察我們曾經有很多很多生命,而每一個生命的受生都一定要有一個母親來生育我們,養育我們。所以,我們從這樣的了解,我們可以確認,每一個衆生,不管是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他做我母親的時候,就跟我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們進行種種的呵護。雖然,他現在已經現出一個我不認識的形狀,但是他曾經做我的母親,給我的恩惠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在對衆生釋放善意的時候,你要建立一個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說,你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最大的障礙就是漠不關心。我跟你沒有關系,你跟我也沒有關系。那你是不是離苦得樂,跟我沒有關系。那我們很難對衆生釋放善意。但是,這樣的沒有關心的思想是錯誤的。其實我們在流轉當中,我們跟衆生有密切的關系。就是母子的關系。當我們想到我們跟衆生有這樣母子的密切關系,我們就很希望的把自己的功德跟衆生一起分享。所以,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就進一步的修大悲心。大悲心的立足點在利他。利他心的立足點是你要在你跟衆生之間找到相互的關系。這種關系,最好的關系,就是母子。這個就是大心普濟覺。我們希望我們所修的功德,跟一切衆生共同分享。這個就是我們菩薩在通過無常無我的,空假中叁關的觀照以後,産生的斷惡修善,度衆生的誓願。
最後,我們看甲叁的結歎。大家請合掌。【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好。在這個結歎當中,佛陀把這八種菩薩道的法門,它的傳承,做出一個說明。佛陀以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跟未來的菩薩,所謂的叁世的菩薩,來做一個證明。先看過去的菩薩,他是怎麼修行的。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過去的菩薩也是通過這八種法門而産生的覺悟。就是“過去諸菩薩,已于是中學"。已經在這個地方成就了。就是說,這個法門是一個真實的道。所謂的道就是,它有到彼岸的能力。我們今天修一個法門不能夠說,你今天打妄想,想出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不是離苦得樂,也沒人知道。那你只好去try。但是,佛法不是要我們去try,因爲這個失敗的話,這個太嚴重。所以,這個法門,過去的菩薩已經成就了,這個地方已經有人走過了。這個地方就是講,過去的菩薩已經因爲這八種法門的修學,而達到了覺悟的功德。
來看第二段。現在的菩薩是怎麼修學呢?【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現在的菩薩,他在自利的功德上,也是精進的修學這八種的聖道。一方面修習智慧,一方面修習大悲,內心當中,安住法身船,當然佛法的法身是講智慧了。至涅槃岸。以智慧的觀照來引導我們修福修慧。這個是講到菩薩成就內心的自受用的功德。當然,菩薩自受用只是一部分,他還有他受用的功德。複還生死,度脫衆生。菩薩有大悲心,來到衆生的塵勞世界,也是以這八種法門來開導一切衆生。使令衆生覺悟生死的痛苦,舍離五欲,修習聖道。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覺生死苦。我們一個人那,果報體,是先業所感,過去的業所感,一定會有很多痛苦。但是,這個痛苦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這個叫做痛苦。那這個,連佛陀都害怕了。你根本就不想出離。那這樣子,佛法就對你沒有辦法了。因爲,你還不知道怕。當然,你不知道怕,就是你不知道真實相,你才不知道怕。所以,藕益大師說,你真實的研究佛法,明白生命的真相。“曠觀無始輪回",過去,你曾經在叁惡道受很多痛苦,假設你不卸托生死,你以後也很可能到,未來的生命很多的痛苦等著你。藕益大師說,你一定會産生進步。你如果學習佛法,你一定會怕。當然,這個怕就是你想要進步的動力。如果一個人不想改變自己,我做個生死凡夫也很好,佛法對你的幫助就有限。就是說,你一定覺得你現在的生命所不足。你想要追求更美好的生命。你有一個追求安樂的希望。這個時候,佛法對你就有幫助了。當然,覺生死苦,你才能夠安心的修心聖道。你才會在你的生命當中,不管你有多忙碌,你會強迫自己撥出一點空閑的時間,來修習聖道。就是說,你自己要有生命的規劃。看未來的菩薩。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能夠經常的來受持,憶念這八個法門,我們能夠滅除很多很多的生死重罪,能成就菩提的功德,就很快的成就無上的菩提,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八個法門,的確能讓我們離苦得樂,是真實不虛的。這個八大人覺經,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一個修淨土的人,你一定要研究阿彌陀經。因爲阿彌陀經把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的修行,簡單扼要地做了說明,文簡意赅,詞約理富。我們也可以這樣講,你修聖道門的,八大人覺經你是必讀的。你可以在八個法門當中,先建立整個菩薩道的架構。所以,八大人覺經在整個大乘佛法的地位,就好象阿彌陀經,在淨土宗的地位一樣。你可以在非常短暫的時間,掌控它的綱要。當然,對我們末法衆生,近緣粗惡,善根淺薄,就特別的契機了。好,我們今天跟大家研究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