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大人觉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你看到我很欢喜,我看到你也很欢喜,这种所缘境,你要对他布施,很容易。菩萨对亲爱的境界,很容易对他做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怨家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要对他修布施就有困难。有困难,菩萨的福德就不圆满。怎么办呢?这以下告诉我们一个破除我们对怨家的一个障碍,就是你应该【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旧恶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你跟他曾经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出现,你不要去计较。一个修菩萨行的人,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你就悄悄的走过去就好,不要停留在那个地方。不憎恶人,是针对报恶的人,我们也应该不要憎恨。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怎么能够不憎恨呢?就是说平等心,平等心的修法就是观察缘生性空。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很多的亲属。他为什么变成你的亲属,你看到他为什么欢喜呢。那是在某一种因缘而安立的,而出现他是你的亲属。他不是有自性,而是在某一种因缘的具足之下,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亲属的相貌。我们也遇到很多怨家,这个怨家,他也不是有自性的,他是在某一种因缘的情况之下具足了,他出来了怨家的相貌。换句话说,假设你今天,没有自性就是说它可以改变。就是说,即使他是你的怨家,你也可以通过释放你的善意来加以改造。你创造一个善良的因缘,这个恶因缘也会被消灭,也会被取代。我们以前的自性总认为怨家永远是怨家,亲属永远是亲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思想,你就很难对你的怨家释放善意。因为他是有自性,有自性就是你不管怎么努力,他还是怨家。这样的思想是颠倒的。怨家是因缘所生法,他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才变成怨家的。 换句话说,你也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它。所以,通过这样的想法,我们知道任何因缘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造。这样子,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遇到了如梦如幻的亲属,遇到如梦如幻的怨家,都能够平等的释放善意。因为这两个都可以改变,都是无自性的。当然,你今天对怨家释放善意,他不一定领情,但是重点是你今天平等心,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重点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圆满,先不要要求外界的圆满。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以平等心来布施,能够成就最大的功德。讲到布施,在菩萨戒上说,菩萨依止善知识,要善知抉择,不能平等。你修什么法门,你有你相应的善知识。善知识,要有所抉择。但是,你布施,一定要平等。你不能说到一个僧团,你有一千块,我只供养有持午的比丘。你这样子供养的福报是非常浅薄的。你以平等心,观一切的比丘都是清净僧,平等心跟你的真如法性相应。你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亲近善知识,要有所抉择。菩萨布施,一定要平等。不管他有修行,没有修行,一律平等。你才能够在你的有限生命当中,成就广大的果报。所以,你要善用其心,往往你的生命会起很大的变化。我前几年到美国去,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它的郊外有很多百万豪宅,非常的庄严。你看到它的草坪整理的漂漂亮亮,你几乎眼镜所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它的地方。他有游艇,有直升机,有房子。当然,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功德,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果报会想,你因地是修什么样的善业, 才有这种境界啊。但是,我发觉,有时候是跟他的,他会善用其心有关系。为什么我们生命中很难创造这么大的善业,他有办法创造这么大的善业。这个就是他的心有平等。你同样的布施一百块,他也布施一百块,他今天的福报是这么广大,我们这么狭隘。当然,一切法因缘生。肯定有他因缘的差别。这不是有人在安排的。

  那么,在本经当中,佛陀提醒我们一件重要的事情。【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样的布施对我们有绝大的好处。你会让你布施的功德,变得更加的广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布施平等觉。当然,布施这个地方的着眼点,你说从自受用的角度,菩萨不喜欢贫穷,也可以这样讲,你如果要行菩萨道,你不能太过贫穷。我有这种感觉。你太过贫穷,你容易有偏激的思想。你要对众生释放善意会有困难。当然,你太有钱,可能也有困难。我发觉一个人能够行菩萨道,中等的,就是他不是很有钱,也不是很没钱,容易行菩萨道。太有钱的,容易对钱产生执着。越有钱的,越执着。但是太贫穷,可能也会有困难,当然,也有的例外,但是一般来说,太过贫穷的人,他会过度的保护自己。所以,从自利的角度,你今天不堕入贫苦,容易升起对众生的关怀。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今天福报广大,你摄受众生就有摄受力了。你看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阿育王出世。阿育王他做王子的时候,这个人就有过人的聪明和个人的理想。他父亲是孔雀王朝第二代的国王。中印度的孔雀王朝。他父亲本来不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是传给他的哥哥了。但是他那个时候很有势力,他的父亲为了要折损他的势力,那个时候,边疆有叛军,他父亲就派他去讨伐叛军。给他很少的军队,希望他能够趁这个机会就此阵亡。没想到他的智慧过人,他以微小的军队就把叛军平定了。结果他的声望更高。最后,他的父亲也没办法,死了以后就把王位传给阿育王。阿育王是一个有理想,有谋略的人,他当然不可能只是在中印度安住了,他就把古印度,东西南北中,全部都统一了。当然,统一不是靠谈判,是靠征战。多年的征战造了很多的杀业。一个人有罪业,使得他内心躁动不安。虽然,他受用广大的福报,但是你心中摄受的罪业使令他寝食难安。后来,他因为过去有善根,有一个阿罗汉显神通度化了他。阿育王平常忙于公务,晚上的时候,就请他的师父来为他讲经典。阿育王在听经的时候,他突然间听到一段经文,才知道原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预言在中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在一百年后出世,就是阿育王。阿育王听了很感动,原来佛陀对我就有所授记。他听闻佛法的受益,再加上佛陀对他特别的??, 他就希望能够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佛陀虽然灭度了,但是他遗留的身还存在。他就跟他的文武百官说,你们给我查一查佛陀灭度以后,舍利子跑哪里去了。大臣找资料,大部分都到龙宫去了。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带着广大的军队到大海去,呐喊,龙王,你赶快出来见我。讲了几次,龙王也没有出来。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很生气,他说我是转轮圣

  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我所管辖的,大海也是我管辖的,他请龙王出来,龙王不见,这个时候他也没办法,他也不能跳到大海去。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阿罗汉他一入定就知道,他说,大王,这个龙王跟一般的龙王不一样。这个龙王以前很喜欢修福报,修福报本来是可以到天上去,他的资粮可以使他到天上去。但是他这个人个性嗔心,慢心特别重,所以他变成龙王,所以他福报比你大。你跟他讲话,他根本不甩你。但是,阿育王他很急迫的要去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他就问他的师父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想供养佛陀舍利。在佛教里面,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我急速的汲取福报。阿罗汉说,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持戒,修十善业。第二个,以平等心供养大众施。这个时候,阿罗汉尊者就要求阿育王,你拿两个同样是一公斤的黄金,一个打成阿育王的相貌,一个打成龙王的相貌,放在天平上。同样一公斤,龙王的相貌比较重。他说,等到这个天平,等到你比较重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找这个龙王。一个人有目标以后,他的修行就主动,积极了。他就广泛的使劲修福。终于有一天,天平是相平。后来,他再努力,他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的相状了。这个时候,阿罗汉说,你不用带军队去了,你带一个侍者去就好了。阿育王带了一个侍者到大海去,三弹指,说,仁者,仁者,仁者。讲三句话,龙王就马上现身了。他说,大王,你有什么样的交待。他说我想供养佛陀的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部分给我。龙王说行,就马上把他的舍利子分一半来供养阿育王。这个地方意思是说,阿育王刚开始对龙王下命令的时候,那个声音里面没有善业力的摄受,当阿育王广泛的修福以后,他讲仁者这两个字的时候,跟以前就不一样了。那个持戒修福的善业力一下子就能够摄受了。所以,他能容易使人家听出来。就是说,当你已经成就了智慧。我个人是觉得,你还没有智慧的时候,你的福报不要太大。因为,你要是起邪见,你造罪业可就重了。但是,当你有正见的时候,那你福报越大越好。因为你有智慧的主导,你的福报会用来利益众生。当一个菩萨成就智慧以后,下一个佛陀告诉,赶快修福报。因为你已经有智慧了,你眼界打开以后,福报会加持你的智慧。让你的智慧从内心的自受用,而开始去他受用。你可以用你的福报来帮助你的智慧来摄受众生。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当我们成就智慧以后,你有了菩提心以后,一个菩萨,你不要堕落到贫苦的状态,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这件事情应该避免。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善。包括精进,包括智慧。包括福报。这三个善法要注意修行。后面的两科是度众生。我们先看第七个,出家梵行觉。大家请合掌。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好。这一科是属于成就度化众生,前面的是属于修善。当然,度众生主要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做基础。所以,佛陀劝我们,当我们有智慧福报之后,应该修出离心。为什么要修出离心呢,佛陀先讲出一个理由。“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当然,出离是对五欲境界的出离。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厌恶痛苦,好耀安乐,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佛陀希望我们在追求安乐的感受的时候,你应该善知抉择。就是说,我们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我们这念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乐受。比如说你今天吃饭,吃某一个东西,你的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乐受。所以,你…

《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