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大人覺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你看到我很歡喜,我看到你也很歡喜,這種所緣境,你要對他布施,很容易。菩薩對親愛的境界,很容易對他做財施,法施,無畏施。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怨家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要對他修布施就有困難。有困難,菩薩的福德就不圓滿。怎麼辦呢?這以下告訴我們一個破除我們對怨家的一個障礙,就是你應該【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舊惡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你跟他曾經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出現,你不要去計較。一個修菩薩行的人,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你就悄悄的走過去就好,不要停留在那個地方。不憎惡人,是針對報惡的人,我們也應該不要憎恨。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怎麼能夠不憎恨呢?就是說平等心,平等心的修法就是觀察緣生性空。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很多的親屬。他爲什麼變成你的親屬,你看到他爲什麼歡喜呢。那是在某一種因緣而安立的,而出現他是你的親屬。他不是有自性,而是在某一種因緣的具足之下,他表現出來的是一個親屬的相貌。我們也遇到很多怨家,這個怨家,他也不是有自性的,他是在某一種因緣的情況之下具足了,他出來了怨家的相貌。換句話說,假設你今天,沒有自性就是說它可以改變。就是說,即使他是你的怨家,你也可以通過釋放你的善意來加以改造。你創造一個善良的因緣,這個惡因緣也會被消滅,也會被取代。我們以前的自性總認爲怨家永遠是怨家,親屬永遠是親屬。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這樣的思想,你就很難對你的怨家釋放善意。因爲他是有自性,有自性就是你不管怎麼努力,他還是怨家。這樣的思想是顛倒的。怨家是因緣所生法,他是在某一種因緣之下才變成怨家的。 換句話說,你也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它。所以,通過這樣的想法,我們知道任何因緣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改造。這樣子,菩薩在布施的時候,遇到了如夢如幻的親屬,遇到如夢如幻的怨家,都能夠平等的釋放善意。因爲這兩個都可以改變,都是無自性的。當然,你今天對怨家釋放善意,他不一定領情,但是重點是你今天平等心,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重點在這個地方。我們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圓滿,先不要要求外界的圓滿。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以平等心來布施,能夠成就最大的功德。講到布施,在菩薩戒上說,菩薩依止善知識,要善知抉擇,不能平等。你修什麼法門,你有你相應的善知識。善知識,要有所抉擇。但是,你布施,一定要平等。你不能說到一個僧團,你有一千塊,我只供養有持午的比丘。你這樣子供養的福報是非常淺薄的。你以平等心,觀一切的比丘都是清淨僧,平等心跟你的真如法性相應。你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親近善知識,要有所抉擇。菩薩布施,一定要平等。不管他有修行,沒有修行,一律平等。你才能夠在你的有限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果報。所以,你要善用其心,往往你的生命會起很大的變化。我前幾年到美國去,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它的郊外有很多百萬豪宅,非常的莊嚴。你看到它的草坪整理的漂漂亮亮,你幾乎眼鏡所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它的地方。他有遊艇,有直升機,有房子。當然,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功德,但是我們看到這個果報會想,你因地是修什麼樣的善業, 才有這種境界啊。但是,我發覺,有時候是跟他的,他會善用其心有關系。爲什麼我們生命中很難創造這麼大的善業,他有辦法創造這麼大的善業。這個就是他的心有平等。你同樣的布施一百塊,他也布施一百塊,他今天的福報是這麼廣大,我們這麼狹隘。當然,一切法因緣生。肯定有他因緣的差別。這不是有人在安排的。

  那麼,在本經當中,佛陀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樣的布施對我們有絕大的好處。你會讓你布施的功德,變得更加的廣大。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布施平等覺。當然,布施這個地方的著眼點,你說從自受用的角度,菩薩不喜歡貧窮,也可以這樣講,你如果要行菩薩道,你不能太過貧窮。我有這種感覺。你太過貧窮,你容易有偏激的思想。你要對衆生釋放善意會有困難。當然,你太有錢,可能也有困難。我發覺一個人能夠行菩薩道,中等的,就是他不是很有錢,也不是很沒錢,容易行菩薩道。太有錢的,容易對錢産生執著。越有錢的,越執著。但是太貧窮,可能也會有困難,當然,也有的例外,但是一般來說,太過貧窮的人,他會過度的保護自己。所以,從自利的角度,你今天不墮入貧苦,容易升起對衆生的關懷。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今天福報廣大,你攝受衆生就有攝受力了。你看佛陀滅度以後一百年,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阿育王出世。阿育王他做王子的時候,這個人就有過人的聰明和個人的理想。他父親是孔雀王朝第二代的國王。中印度的孔雀王朝。他父親本來不想把王位傳給他的,是傳給他的哥哥了。但是他那個時候很有勢力,他的父親爲了要折損他的勢力,那個時候,邊疆有叛軍,他父親就派他去討伐叛軍。給他很少的軍隊,希望他能夠趁這個機會就此陣亡。沒想到他的智慧過人,他以微小的軍隊就把叛軍平定了。結果他的聲望更高。最後,他的父親也沒辦法,死了以後就把王位傳給阿育王。阿育王是一個有理想,有謀略的人,他當然不可能只是在中印度安住了,他就把古印度,東西南北中,全部都統一了。當然,統一不是靠談判,是靠征戰。多年的征戰造了很多的殺業。一個人有罪業,使得他內心躁動不安。雖然,他受用廣大的福報,但是你心中攝受的罪業使令他寢食難安。後來,他因爲過去有善根,有一個阿羅漢顯神通度化了他。阿育王平常忙于公務,晚上的時候,就請他的師父來爲他講經典。阿育王在聽經的時候,他突然間聽到一段經文,才知道原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預言在中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在一百年後出世,就是阿育王。阿育王聽了很感動,原來佛陀對我就有所授記。他聽聞佛法的受益,再加上佛陀對他特別的??, 他就希望能夠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佛陀雖然滅度了,但是他遺留的身還存在。他就跟他的文武百官說,你們給我查一查佛陀滅度以後,舍利子跑哪裏去了。大臣找資料,大部分都到龍宮去了。這個時候,阿育王就帶著廣大的軍隊到大海去,呐喊,龍王,你趕快出來見我。講了幾次,龍王也沒有出來。這個時候,阿育王就很生氣,他說我是轉輪聖

  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我所管轄的,大海也是我管轄的,他請龍王出來,龍王不見,這個時候他也沒辦法,他也不能跳到大海去。他就去請示他的師父。阿羅漢他一入定就知道,他說,大王,這個龍王跟一般的龍王不一樣。這個龍王以前很喜歡修福報,修福報本來是可以到天上去,他的資糧可以使他到天上去。但是他這個人個性嗔心,慢心特別重,所以他變成龍王,所以他福報比你大。你跟他講話,他根本不甩你。但是,阿育王他很急迫的要去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他就問他的師父說,那我怎麼辦呢?我想供養佛陀舍利。在佛教裏面,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我急速的汲取福報。阿羅漢說,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就是持戒,修十善業。第二個,以平等心供養大衆施。這個時候,阿羅漢尊者就要求阿育王,你拿兩個同樣是一公斤的黃金,一個打成阿育王的相貌,一個打成龍王的相貌,放在天平上。同樣一公斤,龍王的相貌比較重。他說,等到這個天平,等到你比較重的時候,你就可以去找這個龍王。一個人有目標以後,他的修行就主動,積極了。他就廣泛的使勁修福。終于有一天,天平是相平。後來,他再努力,他的重量已經超過龍王的相狀了。這個時候,阿羅漢說,你不用帶軍隊去了,你帶一個侍者去就好了。阿育王帶了一個侍者到大海去,叁彈指,說,仁者,仁者,仁者。講叁句話,龍王就馬上現身了。他說,大王,你有什麼樣的交待。他說我想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部分給我。龍王說行,就馬上把他的舍利子分一半來供養阿育王。這個地方意思是說,阿育王剛開始對龍王下命令的時候,那個聲音裏面沒有善業力的攝受,當阿育王廣泛的修福以後,他講仁者這兩個字的時候,跟以前就不一樣了。那個持戒修福的善業力一下子就能夠攝受了。所以,他能容易使人家聽出來。就是說,當你已經成就了智慧。我個人是覺得,你還沒有智慧的時候,你的福報不要太大。因爲,你要是起邪見,你造罪業可就重了。但是,當你有正見的時候,那你福報越大越好。因爲你有智慧的主導,你的福報會用來利益衆生。當一個菩薩成就智慧以後,下一個佛陀告訴,趕快修福報。因爲你已經有智慧了,你眼界打開以後,福報會加持你的智慧。讓你的智慧從內心的自受用,而開始去他受用。你可以用你的福報來幫助你的智慧來攝受衆生。所以,佛陀勸勉我們,當我們成就智慧以後,你有了菩提心以後,一個菩薩,你不要墮落到貧苦的狀態,因爲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件事情應該避免。這個地方是講到修善。包括精進,包括智慧。包括福報。這叁個善法要注意修行。後面的兩科是度衆生。我們先看第七個,出家梵行覺。大家請合掌。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好。這一科是屬于成就度化衆生,前面的是屬于修善。當然,度衆生主要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必須以出離心做基礎。所以,佛陀勸我們,當我們有智慧福報之後,應該修出離心。爲什麼要修出離心呢,佛陀先講出一個理由。“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當然,出離是對五欲境界的出離。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厭惡痛苦,好耀安樂,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佛陀希望我們在追求安樂的感受的時候,你應該善知抉擇。就是說,我們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我們這念心接觸的時候,會産生樂受。比如說你今天吃飯,吃某一個東西,你的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會産生樂受。所以,你…

《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