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六章 大千眼開好識塵

  對于教理不通,光是做功夫,也是一種偏差。並非修禅不對,而是沒有智慧的禅,很可能發生鬼定。鬼定就是五陰境界的定,我們對《楞嚴經》所言五陰境界要搞清楚。再來講第六種病。

  “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羅死墮地獄”。佛涅槃後也有位弟子叫扇提羅,打坐工夫非常好,一定好幾天,實際上不是定,那叫“熬”定,硬撐來的,“名利坐禅”,給人看的。過去在大陸也碰到很多這種情形,記得年輕時初學佛,聽到杭州某某廟子有人閉關,那時沒看過人閉關,不知閉關幹什麼?你喲喝了半天進去一下,看了要供養,人坐在裏面打坐,四周圍著玻璃,給人看的。當時雖然沒有深入佛法,卻覺得不是味道。

  另外還有一件也是我親眼所見,我經常拿來跟出家同學說笑。抗戰勝利,從峨嵋山下來一個和尚,自南京到杭州,抗戰八年未到杭州看西湖,第一個願望,萬事不管,先看看西子無恙乎!西湖廟子不多,大家都曉得峨嵋山來了個大和尚,有道,問之不知其名,戴頂鬥笠,一天到晚雙盤坐在那裏,座前鋪塊毛巾,擺個洗臉盆。晚上回去,呵!一臉盆的錢。我心裏納悶會是誰呢?一定是熟人。我一去看果然是個認識的和尚,他閉著雙眼,我們兩個講話,知道他爲蓋廟子而來,他問我怎麼也到杭州了?我說我家鄉在這兒,回來要先跟地頭蛇打個招呼,這是玩笑話。我問他搞了多少了,他說不少了。我告訴他趕快回去,他問爲什麼叫他回四川?我說你再不回四川來不及了!出家人不懂時局變化。這是真實之事,我不講人名。

  然而你說那人沒有佛法嗎?的確有一點,他是修淨土的,我們雖然說說笑笑,開他玩笑,但對他還是很恭敬,他在峨嵋山,的確有一套。峨嵋山有座舍身崖。萬丈懸崖,有許多人爲祈求父母病愈而許願從舍身崖跳下去。舍身崖靠西康大雲山,西藏人帶肉必用布覆蓋。否則就被紅嘴老鷹叼走。紅嘴老鷹專吃人肉,在舍身崖下等人往下跳。這個和尚做了很多好事,在舍身崖沒有路走,他想一個人慢慢走下去,有一次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結果還是沒有舍身。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他也不知道,好像有人擡著,到了下面都是大岩石,走了叁天路才回本廟,你看多高啊!他還是有一套,盤腿坐在那裏,多少有“名利坐禅”之嫌,若真爲了名利坐禅,如扇提羅,死後墮入地獄。

  入定不易莫陷定難

  “七、設證得禅,即墮長壽天難”。要注意!這是真正坐禅,雖然沒有學理,真坐禅入定絕對可以長壽。不過,在佛法來講,學佛是求解脫,不求長生不老。佛法講叁災八難,長壽即是一種災難,一個人活得老不死是災難,還有坐禅坐得好,“升天”也是災難,升天福報大,福大即是災難,“貧窮布施難,富貴發心難。”在佛法言,長壽天、福生天、廣果天,都是八災難之一。但話說回來,真能坐禅得定,長壽不是問題,如果諸位只求長壽,要多打坐,此話絕不假。“設證得禅,即墜長壽天難”,假設證得了禅定,便墜在長壽天,叁災八難中之一難。話雖如此,如果你真有本事有工夫到達長壽天,一轉而證得菩提而解脫,我並不反對。

  “八、如水乳禅,教授學徒,紹叁塗種子”。譬如念咒子、聽聲音,以各種各樣的工夫,本是權巧方便,卻當做是真禅,這是“水乳禅”,牛奶加水,走了樣的禅,拿這種方法來教授學生學禅,結果種得是叁塗種子,地獄:俄鬼、畜牲下叁塗。

  “九、四衆不沾真法之潤,轉就洗漓”。自己沒有真正去作修證的工夫。

  律以心戒爲宗

  律師十過者,一、但執外律,不識內戒;故被淨名诃。二、執律名相诤計是非,不識見心苦集。叁、然戒定慧相資方能進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進道?四、弘在名譽,志不存道,果在叁塗。五、不遵遺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執律方便小教以爲正理。而障大道。七、師師執律不同,弘則多加水乳。八、不依聖教傳授,誤累後生。九、四衆不沾真法之潤,轉就澆漓。十、非止不能光顯叁寶,亦乃破佛法也

  “律師十過者”,此“律師”是佛教中戒律的律師,不是法律上打官司的律師。律師所犯的十種錯誤有:

  “一、但執外律,不識內戒;故被淨名诃”,一般講戒律的人,只知外形的條例,好比學法律不研究法理學。換言之,不研究法律哲學。例如四書五經、漢律、唐律,乃至宋元明清律是中國的法律哲學,建立在人倫道德上;而《禮記》等于中華民族五萬年的一部大憲法,也是最重要的法理學,所以我經常鼓勵學法律的人研究這本書。一般學校念的法律,不是大陸法系就是海洋法系的西方法律系統。我們的法律是參考日本演變而來,而日本則是學西洋法律,吾人自己的漢唐宋元明清所構成的法律系統,則無人研究。把自己的法律系統研究廣,再配合禮記和佛教大、小乘的律學,一定是一部非常偉人的法律著作。這是講到戒律,順便一提人類道德重整的問題。

  那麼,他說一般守戒律的只注重外形。譬如吃素,有許多解釋,可以說不在戒律範圍內,也可以說在戒律範圍內,因爲生病時可不必,爲什麼呢?因這些問題是偏于外在的,那研究起來多了!戒律最主要的是內心的起心動念,心滅了,菩薩戒律八萬四千法,都不犯,一切都在起心動念,動機有一點錯誤就犯戒,此是菩薩戒律。拿普通話說,“居心何在”。

  所以他說一般講戒律的只曉得執外律而不識內在的戒律,內在沒有定力,一起心動念就犯戒。真講戒律,大乘戒律,妄念不斷等于是天天在犯戒,不管什麼妄念,甚至善的妄念也已經犯了禅定戒——根本菩提大戒。

  “故被淨名诃”,“淨名”即維摩居士。佛的十大弟子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也被維摩居士诃責。有兩個比丘犯戒,其罪應墮無間地獄,兩個比丘煩惱得要命,心理受自責自譴的壓力快要死了,後來被維摩居士痛罵一頓,連優波離律師也罵過去。結果兩個比丘聽了維摩居上的話後,當下悟道證得菩提。這是內律的道理,心念的關系。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诤不如共識

  “二、執律名相诤計是非,不識見心苦集”。只抓到戒律的名相,名即是觀念,邏輯的概念;相即是現象,戒律的條文是戒相。他說一般研究戒律的,只曉得抓住戒律外表的名相,因此沒有變成守戒,反而在心理上專門觀察別人的是非善惡,這本身已經犯了戒。看這個也不對,看那個也不對,那個人眉毛打個結,他爲什麼不開心……,一天到晚觀察人家,這是錯誤的!守執戒律的名相,因而變得“诤計是非”,在是非心上計較。

  我經常告訴同學,善惡之心的分辨就是是非。人類社會一切道德教育、法律、法治、民主等等人倫之道,就是明辨善惡是非,這是人道,很好。但是講形而上道,明辨善惡的觀念太厲害,即是非心太切,搞得嗔念太大,並且有許多是執在自以爲是的善裏,便很有問題。“厚善薄惡”也是一種嗔念,對壞人看不慣,無法包容,沒有慈悲心,也是一種錯誤。

  這是戒律內在的範圍,真正研究起來非常難,它不像普通人世間的法律,人世間的法律是比較刻板的,碰到了這個行爲,以這個行爲的事實來做判斷;戒律是除了事實,更重進一步追究心理動機。至于佛法究竟的戒律,管你心理善惡是非動機,任何一個動機都是錯,都是比量,都是非量,這就嚴重了!所以說起心動念都是犯戒。

  “不識見心苦集”,他說只知執著戒律的名相,诤計是非,善惡心分別過激,自己不能反省,執著了見取見、戒禁取見,心理充滿了苦,要滅掉一切苦,達到滅道,就得道了。等持叁學心在道。

  “叁、然戒定慧相資方能進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進道?”戒定慧是叁位一體的。曉得持戒,持心念之戒;曉得修定,做工夫;曉得參慧,戒定慧叁樣,平等平等,不可缺一,而且要真誠,不可輕忽。“才能進道”,戒定慧等持,才可以談進入修道的範圍。“但律不慧不禅,何能進道”,光曉得成律,智慧沒有,功夫也不到,如何開悟證道?

  “四、弘在名譽,志不存道,果在叁塗”。動機在標榜持戒,不要等毀謗人家,其實已有毀謗他人的犯意。爲了名譽而遵守戒律,真正的動機、發心並不是爲修道,這個果報是墮落叁惡道。外表看起來是做善事,實際上,善的外形會招來惡果。

  “五、不遵遺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禅師、法師、律師,叁種各異有所偏差,所以我常告訴大家修四念處,不淨觀、白骨觀、安那般那數息,都是四念處的範圍,(注: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你修哪一個宗派法門,都是在破壞佛法,不是真正的修道,你看有多麼嚴重!

  “六、執律方便小教以爲正理,而障大道”。戒律沒有研究清楚,專門抓住細行來否定一切大行爲。這點尤其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不但學佛如此.一個人幹事業也是如此。據我自己的經驗,人,做任何偉大的事業,有個最大的弱點,喜歡在小事情上表現自己的精明,而且往往喜歡把自己的聰明用在小地方上。因此人很少有大英雄、大豪傑。大英豪小地方他一定知道,不知道那叫大糊塗蛋,不叫大英豪,但是知道了根本不在意,這是最難的,細行都知,而見地、著眼在大處,那才是大丈夫之行。

  這句話,請青年朋友注意了!不但學佛如此,就是在世間做一個了不起的人,也應如此!我們讀史書經常可以看到“小人”,秦漢以後不大用“小人”,漢朝曆史叫“抽入”,閩南話也叫“細人”,一點也沒錯,在小地方計較。我們學做人,尤其學佛,要把心胸、氣度放大。不過,我經常有經驗,某人本來蠻好,一學佛、一打坐,一下子變得大概踉找一樣越來越小了!最後變成“人扁”了!

  這裏《宗鏡錄》說不要執律小教的方便,以爲是正理而障礙自己的大道,…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