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八頌 講解開示

  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

  祈竹仁波切對此講解開示。

  今天聽的是《修心八頌》的簡單講解。首先大家先糾正聞法的動機,我們一定要有大乘的動機,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聽學這個《修心八頌》的開示。

  《修心八頌》是從西藏朗日塘巴大師(Langri Tangpa,1054—1123)傳下來的。朗日塘巴大師是噶登派裏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他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金剛獅子”(Dorje Senge),可是大家都稱他爲“噶登黑臉”,因爲他整天都黑著臉,很少有笑容。爲什麼他不笑呢?這是因爲他每天都在思維死亡和無常,所以笑不出來。如果我們是一個真修行者的話,專門修死亡無常這方面,明白輪回的苦,從輪回中回頭的人真的是沒辦法笑起來的。如果還會笑,就說明還沒有真正體會輪回的苦,還沒有從輪回中回頭。

  只有一次,朗日塘巴大師笑了。那是因爲他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很苦、很窮,沒有人理睬他,後來在他成爲很有名氣的大師後,很多人跑去攀關系,有一個人對他說“我是你舅舅!”,朗日塘巴大師就笑了,然後他把銀子放在佛壇上對之頂禮說:“本來無親變有親,本來無友現有友,爲我帶來親友者,銀子銀子我頂禮!”這話其實有很深的意義在裏面。

  有時候,佛菩薩看到我們在輪回中的所作所爲會覺得很好笑的。我們凡夫的心態就是這樣,我們拼命去巴結有權有錢的人,而對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哪怕他是我們的親戚,我們都不想去理睬。從這個角度看,在輪回中沒有一樣是可靠的。

  我們在這裏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朗日塘巴大師的情況。這位朗日塘巴大師爲了便于修行,他把所有的修心法都濃縮在這八頌裏面。這裏面講的主要就是自他相換的主題,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法是釋迦牟尼佛傳給文殊菩薩,再傳給寂天大師,而後一直傳到現在。 朗日塘巴大師畫像 以赤江仁波切爲藍本所繪朗日塘巴大師像

  總的來說,道次第中的修心法,是從金洲大師到阿底峽尊者一直傳承下來的。我們應當看看祖師們是怎麼修的,這個我們有必要知道,因爲這對修行非常有幫助。不論是修心或者修菩提道次第的其他部分,我們一定要知道當年祖師們是怎樣修的、他們是什麼動機、什麼樣的出發點,這方面一定要清楚。這方面知道了以後,我們修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得到成就,修行就比較順利,我們就有機會通達道次第和修心法裏面的意義了。

  《修心八頌》本文並沒列出前行要求,可是這並不代表不需要前行,實際上這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如果沒有做前行而直接念《修心八頌》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前行和結行做的都很馬虎,就只對正行用功,以這種方式修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依照菩提道次第的要求來做前行:把供品很莊嚴地供在佛壇上,然後坐下來把動機調整好,糾正動機,然後從念誦皈依開始,慢慢的念誦。前行一定要非常仔細、非常詳盡地修,一定要先修誦皈依、發心。

  不論是修道次第、修心都一樣,我們坐在佛壇前念誦的時候,一定要感受到諸佛菩薩就在我們面前,不是“好象”,而是要真切地感到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面前。如果我們認爲面前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一定要知道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面前。修這個法的時候,我們要很真實的感受到自己就在淨土,我們對面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旁邊有諸菩薩聖衆圍繞著,就在我們的面前。這種信心和觀想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我們要生起非常廣大的動機:“我要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我要救度一切有情衆生!”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和動機,一定要有這樣的動機才可以修。如果我們在這麼廣大的動機基礎上修行,就會慢慢感到修行的進步,就有機會得到加持。

  目前,我們剛剛起步,也沒有什麼出離心、菩提心,只是我們發起出離心、菩提心的願望而已。有了這個願望,然後朝著出離心、菩提心方面不放棄的努力去修的話,那我們就有機會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我們要記住,前行的歸依、發心一定要非常詳細、非常正確地認真做,然後再開始念正行的內容。

  正行的時候,我們開始慢慢的念“我思諸有情,勝于如意寶……”念的時候不能什麼都不想,要一句一句慢慢的念,對每一句都必須仔細思考,一個所緣、一個所緣慢慢地思維。令正行的內容一時間完全從內心出生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一句一句慢慢修,一點點的進步,一天天的進步。

  第一頌:我思諸有情,勝于如意寶,能成大義利,願恒常愛執!

  “我思諸有情”這句有很多很深的意義,也有許多不同講解的方式,我們今天主要按照道次第的方法來講解。

  “我思”二字,也就是說這次我非常不容易得到了暇滿人身。這次得到了暇滿人身,那就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前世受過戒、守過戒,同時也發了很好的願,所以這一世才能得到暇滿人身,聽到佛陀的教法。雖說我們前世也受了戒,但是大概修行也沒有什麼成果。如果前世沒有修行基礎,而現在這一世碰到了佛陀教法,就必須從零開始修;如果我們的前世不僅受戒而且有修法,從修皈依到修出離心,那這一世就能很容易修好皈依和出離心,這一世也就可以很快開始修菩提心;假設我們前世已經修至菩提心境界的話,這一世得到暇滿後,就可以從那裏繼續修上去了。

  所以,如果我們前世已經修好了這個階段,這一世就可以修一些七支法集資淨障,然後就可以很輕易地達到我們前世已經修到的那個階段,就可以繼續往上修。前世沒有這種機緣的人,現在就必須非常精進、非常努力地修,但是要達到目標還是會非常的艱苦的。如果你的前世已經修好了資糧道、加行道等階段的話,那麼今世就能輕易達到目標。我們這一世非常幸運的得到了暇滿人身,我們要更努力,希望來世能得到更圓滿的暇滿人身,因此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好好修,這是我們的責任。

  以上是從我們個人修行的角度來講的,爲了來世得到更圓滿的暇滿人身而努力修行;如果依照《修心八頌》自身的目標要求來講,要爲了得到大乘的菩提果位而修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諸有情,勝于如意寶”,所講的是大乘的發心、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動機。雖然我們還不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但是我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這樣在心裏憶記、思維也能累積資糧。在想到有情衆生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只對喜歡的人視爲如意寶,有利益他的心;而對不喜歡的人,我們連看都不想看他,這是不可以的。這裏所說的“諸有情”,包括我們的冤家、我們的親人、陌生人,甚至六道輪回中的蚊子等所有的衆生。生起利益一切有情之心,是勝過擁有如意寶的。

  從事這種修行的時候,哪怕有一只蚊子在我們手臂上吸著我們的血,我們也要用同樣的慈悲心——“勝于如意寶”的心態—— 去利益它,它要吸我們血就讓它吸,它能吸多少就吸多少,心裏面就想:“它是一位有情衆生嘛,它肚子餓了,才要吸我的血,所以就讓它吸吧!”我們要非常歡喜的這樣想,而不可以在被蚊子叮到的時候,馬上就“啪!”一下打死它,那就不合格了;如果蚊子叮咬我們的時侯,我們都可以忍,它吸多少就讓它吸多少,這樣的人就可以修這個《修心八頌》了。

  以前大概一百多年前,大藏寺有位出家人,這個人在山上修的時候,就把衣服脫了,躺在那邊讓那些蟲吸血,有人看見他這樣,覺得這個人瘋了,其實他正是在修自他相換。我們那個山上有一種比蚊子大的蟲,而且嘴巴很長,叮在身上的時候會非常疼,可是這個僧人就在那邊讓它吸血。不懂的人看見就很奇怪,其實他是真正的在修自他相換。

  “能成大義利”是說:有這種利他的心,能這樣去修的話,暇滿人身利益就非常大,沒有浪費。

  “願恒常愛執”是說:願長期不斷地、非常精進地去修“他愛執”!

  世界上有藍寶石、紅寶石、鑽石等等各種各樣的寶石,但最珍貴、最好的是如意寶。佛經裏面經常提到如意寶:把如意寶擦叁次,放在寶幢上面,在它面前頂禮然後發的願就會實現。這裏比較說,利他心更勝于如意寶。其實這是說,菩提心的利益沒有辦法來形容,輪回裏面沒有任何東西比菩提心更寶貴,所以這裏就只好用與如意寶的比較來彰顯菩提心的珍貴。

  一位大乘行者必須修六度,六度裏面第一條就是布施。此頌的內容恰好與布施呼應。布施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等,這些都配合在這裏修。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走上菩薩道,可是我們也在發願當中,這個時候我們布施的話,雖不能說是圓滿的布施度,但仍然屬于如法的布施,屬于一種善的世間法。這裏講走上菩薩道的意思,是指已經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有了這個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智慧,兩者具足而修布施的話,那個時候就能圓滿布施度了。

  第二頌:與他爲伴時,視自較衆劣,至心于他人,願最上愛執!

  以上這頌,是說跟任何人在一起的時候都不能傲慢,我們要以非常真誠、利他的願望和最上等的他愛執去對待與我們在一起的人。這四句所講的意思是說,不管和什麼人在一起,不論這人比我們厲害、比我們成功、比我們富有,或者學問比我們高、比我們聰明;或者比我們失敗、比我們差,我們都要以同樣的恭敬心對待。如果能以這種非常低調的、沒有傲慢的心恭敬地對待每個人,今生來世都會很成功,來世還可以獲得具有八種功德的殊勝暇滿人身。

  如果要做到沒有傲慢心,必須精進學習戒律、禅定、智慧這叁學。在這個階段的主題,是戒律學。持戒就等于不傷害衆生,如果沒有持戒就會去傷害衆生,所以說戒律很重要。戒就像一個裝東西的容器,有了裝東西的容器就不會遺失東西了;同樣道理,有了戒律以後我們修的善業就可以累積起來了。等我們有了真實菩提心的時候,就可以圓滿持戒度了。戒度圓滿的人,其功德就像大海一樣難以形容。所以我們說,持戒是修行的重點。…

《修心八頌 講解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甘露法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