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八頌 講解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

  以前噶登派的高僧晚上上廁所,連走路都會非常小心,生怕吵醒鳥類等動物,這是因爲他們不願意爲任何衆生帶來任何哪怕微不足道的傷害或不便。換了是我們,如果我們看見一只貓或狗在一邊,我們大概理都不會理,如果它擋著我們的路,我們甚至還可能會踢它一腳。所以,有沒有修慈悲心、是不是修心者,從這些微小的生活習慣就能看出區別了!我們無法和高僧相比的原因,是因爲在“我愛執”和“他愛執”之間,我們內心裏的“我愛執”更爲強勢。

  一般人看到麻風病人都不敢靠近,很怕被傳染,這種心態表示他們還沒有修到菩提心的境界。“視自較衆劣”此句的意思就是說,再恐怖、再怎麼樣的衆生,凡是衆生,我們就一定不能放棄。所以我們看到衆生苦不可以自己逃掉,譬如說地獄裏的衆生,它們非常痛苦,我們不能因爲覺得很恐懼就逃跑。我們是修菩提心的人,衆生越苦就越該接近,譬如八熱、八寒地獄裏的衆生很苦,所以我們就越該去救度它們,這樣才是大乘的修行精神。如果我們見地獄衆生很苦就自己跑掉,這種心態出現的話,我們就不是修大乘佛法了,我們就退爲走小乘道、追求個人脫苦的方向去了。

  如果我們把《修心八頌》與道次第合修,道次第裏面提及的叁苦、六苦、八苦方面的所緣內容應該合在這裏一並參修。

  第叁頌:觀心遍威儀,煩惱生無間,危及自他者,願強力呵退!

  如果我們要修菩提心的話,就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緊緊地管好我們的心。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同時觀察自己的心,監督自己內心有沒有生起煩惱。威儀分爲四種:如走路、睡覺等,這些時候都要觀照自己的心,要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心,看看有沒有煩惱。

  有無明存在,一不小心什麼煩惱都會産生。人的嗔恨心和貪欲有大有小,有些人哪怕看到一枚小石子也會生貪念,或者見到一棵漂亮的樹他也可能想砍下來據爲己有;嗔恨心方面,見到別人比自己強,很多人就會生出妒忌心。

  無明引起的嗔恨心和貪欲是很可怕的,我們的善業會被其破壞,這些都是我們修菩提心的障礙,都是苦的根源,出現這些問題就無法修菩提心了。尤其是嗔恨心,有嗔恨心,任何善行都無法修成,所有的善法都會被毀掉,所以,嗔恨心強的人是根本沒有辦法修善業的。

  因爲我們有無明,一旦無明爆發,我們就分不清善和惡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佛陀教導的方法注意觀察、管好我們的心。

  比如說,有一個盲人在山上亂走,他就很容易掉下山崖,很危險;如果這時候能夠有人帶著這個盲人,提醒他,就不會有掉下懸崖的危險了;同道理,我們的暇滿人生能遇到善知識、得到佛法,就如盲人得到向導一樣,就有機會把無明轉化爲光明。

  這裏不是要求大家一下子完全消除嗔恨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們必須致力于減少、壓製嗔恨心。如果我們明白嗔恨心的危害和安忍的功德,會是很有幫助的。聽過與從來沒聽過嗔恨心的危害和安忍之功德的兩個人,其區別是很大的。

  我們在修持戒和安忍的時候,應該多看佛陀的本生傳記,這會對我們的修行很有幫助。我們看看佛陀是如何修安忍和持戒的:佛陀還是凡夫的時候是如何修的、佛陀是菩薩的時候是如何修的、釋迦牟尼等是如何成佛的,我們要效法這個過程。我們看的時候內心要隨喜功德,發願我們早日能夠做到這點。也許現在我們尚未能達到佛陀的持戒和安忍的境界,但我們發願將來要做到,這也非常好。

  我們也要去看大乘的經典,比如《妙法蓮華經》、《地藏經》、《金剛經》等,並對菩薩行好好隨喜,發願早日能如此修行。順帶一說,很多人說,如果我們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可以把我們從地獄中救出來,可是如果我們只是想“我要下地獄了,地藏菩薩快來救我啊!”這是不正確的。我們誦經時,要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動機。如果能夠發菩提心的話,不一定需要地藏菩薩,我們也可以自己度自己。

  現在我們說說這一頌的總義:我們要很強力地去對治煩惱。當煩惱一開始出現,我們就要馬上極力抑製、對治它們。我們人類對付敵人的時候,有各種手段強力地用武力來解決;對付我們內在的煩惱敵人,也要采取強力的手段。

  然後頌文就提及安忍。道次第裏面有詳細說忍辱的教法。我們對不喜歡的人修安忍的話,那麼這位敵人就是在提供給我們一條成佛之道。這裏講到的安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了安忍,修行就不會出問題。衲說一個比喻:譬如說路上都是刺腳的小石頭,如果我們光腳走路肯定會刺痛,可是如果穿著鐵鞋就不會被傷到了;同道理,如果有了安忍的修行、有堅穩的安忍的心,別人誹謗你、罵你、說你,都不會傷到你,你還能穩定地去修;而如果沒有安忍的心,別人說你一點不好聽的,或別人講是是非非的時候,你就會忍不住站出來反抗、吵架,這樣缺乏安忍就根本無法穩定地修行。

  第四頌:值遇惡自性,大苦逼有情,如遇大寶藏,難得願愛執!

  修心境界很高深的那種高僧、菩薩們看我們,就像母親看他的小孩那樣:我們的行爲很不好、什麼壞事都做,就像不聽話的小孩。其實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告誡我們,想度我們,可是佛菩薩不讓我們做的事情,我們偏偏就喜歡做。見到這麼自性頑劣、行爲惡劣的衆生,如果我們放棄的話,那我們就不是修菩提心的行者了。

  當我們看到那些如此頑劣的衆生時,應當像看見寶藏那樣,我們必須有這種心態。如果我們看到寶藏,一定會精進地去挖礦。所以,在這個部分,就是呼應六度裏有關精進的環節。精進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無論我們修布施、修持戒、修安忍或者修禅定、智慧的時候,都是需要精進的。

  缺少精進的話,無論出世間修行還是世俗事業,我們都不會成功。西藏和漢地都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就是告訴人們精進的重要性。智慧與精進相比,精進更加重要。我們在寺院裏也能觀察到:有些人很有智慧、很聰明、記性很好,他們就很放松,不肯努力學;另外一些人,他們沒有智慧,但很精進努力地學,到了最後,往往是沒有智慧但很精進的人更有成就。

  第五頌:他人嫉妒我,辱罵等非理,失利我甘受,願供勝于他!

  遇到他人對你妒嫉、辱罵、不講理的時候,要把利益讓給他人,不好的事情由我們自己承受,好的都讓給其他衆生。我們修道次第的時候,這個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凡夫在遭到對方辱罵的時候,就會更凶地回罵;被別人打時,就更厲害地還手。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想修心,就不能這樣做,反而要去接受。如果要修心,離不開以下四種修行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他人打你的時候,非常甘願地接受,不還手;別人辱罵你的時候,非常樂意地接受,不還口;別人對你嗔恨、發怒的時候你不發怒,非常坦然地接受,而不以嗔恨心對待這個衆生;別人誹謗你、在很多人面前侮辱你、令你難堪,不管你是否真的有做過壞事,也非常開心地接受,而不去反抗或報複。

  這四件事是我們修心時最基本需要修的。以上四種稱之爲“四種法”或“沙門四法”。如果我們真要累積善業,這是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去修的。我們要牢記這四種法,在真的面對這些情況時,就馬上要用上,否則就根本無法修心。

  通過這種修行,我們才可以有資格去修菩提心。做到這些,就可以修菩提心;如果做不到,就根本不可能修菩提心了。如果你想當佛子、菩薩,就首先要做到這一點。這是肯定要做到的,不然只會是口頭說要修菩提心,那是沒有意義的。

  “失利我甘受,願供勝于他”這兩句是講:明明是他的錯,卻說是你的錯;明明是你的東西,他說是他的,這時我們就完全接受。總之,我們將所有利益都讓給其他衆生。其實,如果真正能做到所有不好的“失利”我們都能接受、好的都讓給他人,暫時表面看是我們吃虧,可是實際來說我們得到了真正的利益。因爲這種修行的原故,來世我們就成爲菩薩中的一員,進入了佛子的行列,這其實沒有吃虧。

  修菩薩道絕對離不開六度。有個比喻,用古代士兵身穿精進的铠甲、安忍的鐵鞋、手裏拿著盾牌等等的方式來形容六度。如果身上具足了六種波羅密多,修行就會非常順利、沒有障礙,沒有什麼可以傷到你的。

  前面講到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現在我們講到禅定。如果我們定力不夠,心就會像一張紙一樣飄來飄去,無法安定。對應六度,這一頌主要是呼應禅定部分的修行。我們修六度時其實這些要相互配合。比如修布施時,一定需要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我們修任何一度的時候,都需要配合其他五度來圓滿。這六個是離不開的,所以在修的時候六度必須一起修。

  第六頌:我曾饒益彼,于彼寄厚望,害我極非理,願視爲良師!

  這一頌是說,我們曾經幫助某人,給了他所有的一切,後來他反而來害我們,當有這種事情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要對他生起怨恨、起惡意,我們不要想:“我曾經對他那麼好,怎麼他現在這樣對我!”

  現在有些人,既毀自己也毀別人,當這種人或事出現時,我們也不要爲此煩惱或難過,而且不要去作對。我們應當不僅不生惡意、不恨他,反而要非常感恩、感激,更加珍惜這個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善知識一樣。我們具體該怎樣修呢?在我們真的遇到這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想:“這肯定是我的善知識、我的師父化身來試探我的,他就是我的師父,我應當更努力地去修!”以這種感恩的方式來修,把對方當作自己的老師來看待。

  第七頌:總以明或暗,利樂獻諸母,母諸損害苦,願我密受取!

  修菩提心時,通常會按七因果修心的方式: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這樣一步步修上去,再進一步修菩提心的增長,就修自他相換修心法。“利樂獻諸母,母諸損害苦,願我密受取”這叁句,所講的正是自他相換菩提心修法。

  七因果修心法是從無著菩薩等傳下來的,自他相換則由文殊菩薩、寂天大師等輾轉傳下來,這兩種都是修菩提心的有效傳承。既然都是修菩提心,目的是一樣的,爲什麼有兩種方法呢?這是因爲每個修行人的根器不同,有的人智慧非常深,他們適合直接修自他相換;智慧一般的行者,就適合采取七因果的方式修心。傳統上,以前噶登派自他相換修心法一般都不公開教授,所以它是一種秘密的法。除非弟子准備認真地修,而且根器符合,否則老師不會講授自他相換的內容。

  所謂的“自他相換”,並不是換個位置那麼簡單的意思。無始以來,我們因爲我愛執、以自我爲中心的心態的緣故,我們不斷在輪回中流轉。不要說無始以來,哪怕只是說今生,我們所面對的所有不開心、不快樂、一切的困難,也都是由我愛執引起的。所以《上師供儀·樂空無二》裏面也有:“關心自身利益是毒瘤,種種己所不欲痛苦源,數其罪惡激起憎惡心,消滅自私大魔求加持。”這樣的偈文。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把這種心態換掉,把我愛執換爲他愛執,改爲以衆生爲中心,這就是自他相換的內涵。

  修自他相換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種是在打坐的時候,觀想將自己叁世累積的善業和快樂,全部從身體裏呼出來,供給一切衆生;又把一切衆生所有不快樂的因、所有煩惱及業障等等,全部吸進自己身體,這是其中一種修自他相換的方法。這裏只是簡單地提一下而已,如果大家真正想修,自他相換的教法還有很多,必須另外學習。

  總之,如果我們每聽到有情衆生,心裏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利益他們、帶他們離苦得樂,在這種心很自然地從心中生起時,就可以修自他相換了。如果只是以玩玩的心態觀想,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第八頌:彼等悉遠離,八法念垢染,知諸法如幻,願無著離系!

  現在說到最後一頌了。這一頌是教導我們遠離世間八法。作爲修心的人,不管我們做布施、持戒、安忍還是精進、禅定、智慧所有六度的修行,從頭到尾都千萬不要沾染世間八法。

  比如說布施:很多人做大布施的時候,心中想的卻是名利,那麼他們所修的布施就被世間八法所汙染了。如果我們供養一尊很大的佛像,然後在佛像後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希望因此被視爲“大居士”,這種想法也是世間八法。如果我們不是想及布施的利益,而只是想到名聲等,布施做的再多也沒用,這樣的話對來世一點幫助也沒有。

  持戒也是同樣道理:很多人假裝自己持戒很嚴格,旁人不在的時候他就躺下來,腳擡得比頭還高,有人在的時候他就好像得很嚴謹似的,這也是世間八法。

  汙染的安忍:在很多人面前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裝作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外面帶上了安忍的面具,外表一點沒生氣,但那只是給別人看的,其實我們內心卻生起了很大的憤怒,這就是被世間八法汙染了的安忍。

  汙染的精進:譬如說在有人的時候我們表現出很努力修行的樣子,頂禮、功課等等做得非常精進,可是等人一離開,我們就全部停下來了。很多人假裝自己修行很好,有人在的時候他就好像很精進似的,大清早起來念誦功課,沒人的時候就睡大覺。

  汙染的禅定:自己的心思、雜念很多,到處亂跑,根本沒辦法管住,不過在別人面前坐下來打坐的時候,我們卻裝作禅定修得非常好的樣子,順便還說自己有神通、如何厲害等等的話,實際上心裏卻亂得不得了,只是在別人面前好像是個禅定的修行者。

  汙染的智慧:如果心中都是世間八法,卻裝作世間八法全部已經滅掉的樣子,好像達到了自性空的境界那樣,實則全都是裝出來給別人看的,這就是世間八法中被汙染的智慧、錯誤的智慧,或者說顛倒的智慧。

  沒有被世間八法汙染的修行,每天都會有進展、進步;被世間八法汙染的修行,則沒有辦法取得進步,無論是前行、正行或者結行都無法修得圓滿。

  “知諸法如幻”是說:一切法如幻如夢;

  “願無著離系”是指:我執把我們拴得很緊,所以我們願通過無我的智慧把它解開,從而進一步去認識一切法如幻如夢、一切空的道理。

  以上是對《修心八頌》的簡單講解。衲是從赤江仁波切、鈴仁波切、嘉瓦仁波切處得到《修心八頌》傳承的。衲並沒有什麼智慧,所以無法像他們一樣進行圓滿的講解,這裏只能對《修心八頌》簡單地開示一下。

  

  

《修心八頌 講解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甘露法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