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味

  

  甘露法味

  祈竹仁波切講述《菩提道次第》

  衲由今晚開始講授【普善德根本】(注:藏名Yonten Gyi Gzhi-rten。本文亦稱【福德本頌】、【諸功德根本頌】、【功德之本】及【加被聚化論】等名)。在聽法前、我們應心想:「爲了具足最大能力來利益衆生,我必須成佛,故此我應好好地學習成佛之方法!」,並以莊嚴坐姿聞法。

  

  【普善德根本】是一部由我派祖師宗喀巴大士(Jetsun Tsong Khapa,1357-1419)所著的短論,這部論是以祈禱文形式而撰寫的。宗喀巴祖師著作此論之地,是西藏拉薩以西、噶登派(Kadampa)重要寺院熱振寺(Radreng)。此地亦爲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Lam Rim Chenmo)著成的地方(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釋義,見于法師著作【甘露法洋】中)。由祖師著此論至今,已超過六百年了。

  

  佛陀示現在世上的幾十年間,曾開示許多不同層次的法門,我們把這衆多法門統稱爲「八萬四千法門」。這許多開示,在六百年前被宗喀巴祖師濃縮結集了起來,著成了上述的【廣論】,所以【廣論】其實涵括了一切佛法在內。【普善德根本】一文,乃【廣論】之濃縮版本,故此大家勿小看這短短十四偈,它其實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在內,無所遺漏。通達了此短文,便等于通達了整條成佛之道!

  

  本文作者乃宗喀巴祖師,宗喀巴大師乃諸佛之智 —— 文殊師利(Manjusri)之化身,所以此論亦可說是由文殊大士所親著。

  

  大家看到【廣論】是一部較厚的大論,而這篇短文只有十四偈,便可能會心生懷疑:「這篇短文怎可能包含了整部厚厚的【廣論】呢?」衲在講解內文時,便會爲大家指出哪部份對應【廣論】的何段開示,大家便會明白【廣論】與此文的確互相呼應了。

  

  本文的名稱是【普善德根本】,亦即「一切功德之泉源」的意思。爲甚麼有這樣的一個名字呢?這是以本文首幾個字 ——「一切功德之基 ......」—— 而取名的。

  

  即然這篇短論是【廣論】的濃縮版,亦即菩提道次第教法之一種,而衲已多次對大家講授菩提道次第教法,爲甚麼今天又要重複教授呢?有些人會心面感到很厭悶而心想:「怎麼又講這些教法呢?我早就聽過了!」但有功德的人,卻會越多聽便越心生歡喜。

  

  現在我們開始講解本論。此論可分爲四大單元,第一爲有關依止師長之開示,第二爲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第叁祈願得順緣,最後爲祈願永不離師而證果。第一偈是有關依止師長之開示,由第二至第十二偈爲修師修持之次第,最後兩偈分別爲第叁及第四單元。 依止師長

  

  首先講第一偈,大家請對照根本文: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當多策勵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這偈呼應【廣論】面的「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章節,亦即有關師徒關系的章節。

  

  正如皈依乃入于佛教之門,敬師便是入于修行之門。修行的人,應依止具備特定師資的人,而不是隨便跟任何一個人。由于師長在我們成佛之路上占了極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法在這方面有極多篇幅的開示。哪到底怎麼樣的師長才算是明師呢?有關此點,端看弟子求學的範圍。以小乘明師來說,有一定的定義。只要符合這些條件,便是堪教小乘的明師。以密乘的金剛上師來說,又有另一套准則來判斷。所以,可教授小乘的明師,不一定同時具備教授密乘之資格,但這不能說他不是明師。如果我們欲學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依止之師長便必須對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所包含的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都有所通達,否則便無法完整地作教授。就算一位師長有此傳承,且又願意教授,我們還要看他有否善巧對機說法的能力。對小乘根器說大乘法,或單單以小乘法授予大乘根器,都是不對機的說法,所以這樣的師父亦稱不上是圓滿的明師。今天我們所講的是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以我們依據大乘顯宗的明師准則來講,這樣的明師有十種資格。若具備這十德,便是堪教涵括小乘及大乘顯部的菩提道次第之明師。

  

  第一,此師必須調伏自心。若未能調伏自己,如何能調伏弟子呢?若自己仍被貪、瞋、癡所擺布,如何教別人降伏煩惱呢?若自己所作所爲不符佛法,如何說服別人依止佛法呢?所以,這一點極爲重要。這一點與戒學有關,亦即說師長必須清楚叁藏中的律藏,而且持戒嚴格,以戒律來調伏自己。戒可以令人變爲適合的法器,故此它是任何修行人不可或缺的德行。

  

  第二,師長應有安靜的心,此即指與定有關的修爲。現在我們一排、一排地坐在一起,我們的心是不平伏的,有些人在抱怨腳疼,另一些在埋怨衲的說話沈悶......等等。這不單是在說你們,連衲本人亦是如此。爲甚麼我們會這樣呢?這正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安靜。我們平時不去觀察,便無所察覺,但一經觀察,便會發現我們的心念起伏根本不受自己控製。作爲一位具格師長,他的心必須是安定的,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叁項資格是智慧。智慧分許多種,譬如說世間的智慧及出世之智慧等等。這所講的智慧,狹指證悟空性實相之智慧。

  

  第四,師長的德行必須在最低程度上亦高于弟子。這一點不必多講解了,沒有人會找比自己差的人當師長的。

  

  第五,師長本人必須精進地修持他所教的內容,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第六,師長應具備佛法之傳承。這並非指一個或少數幾個法門之傳承,而是指完整的教證傳承。「傳承」一詞乃指由佛陀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師承,而非現今許多人自稱夢中得到甚麼菩薩傳法的那種「師承」。

  

  第七,師長必須通達正見。

  

  第八,師長必須擅于觀察弟子程度和進度,依機說法。若把佛法顛倒次序、隨意地抽一段來說,雖所說的仍爲佛法,但卻可能得到反效果,這便十分不善巧了。

  

  第九,師長應具有悲心,心以弟子的利益爲心願,而不是爲求名利而收徒。現今有一些師長,他們的確有學問,但卻以名利心收徒。也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是爲了弘法及爲了弟子,但實際上只是爲了籌款而周遊說法。這類師長雖或許有學問,但說不上符合這一條師資准則。

  

  最後,師長必須是不怕疲累地獻身教育的人。

  

  以上說完大乘明師十德。我們若欲尋找師長而依止,便應用這十條准則判斷,而不是看這個人是否有神通或有名氣。

  

  最上乘的師長,是具備上述十種師資的師長。如果能尋得這樣的明師,我們千萬勿再離開他,因爲他是我們成佛的保證!可是,現今畢竟是末法年代,具足十德之師不易找到,若能找到具足戒學、定學及慧學,以大悲心授徒而又通達正見者,亦可說是堪作依賴的師長了。若連這樣的師長也找不到,我們至低限度應依止關心衆生甚于關心自己、看未來生比看今生爲重、視修行重于現世福樂而能演說具傳承之法的人。

  

  以上所說的乃審察師資的方法。這是佛經中所教的准則,並非衲自己發明的。對已向我們傳過口傳、灌頂、講解乃至下至只教過一句佛偈或作佛法啓蒙的人,我們一律必須視爲自己的師長。就算爲你作佛法啓蒙教學的人是自己的親父,我們也要把他視爲師長,而不是只把他視爲親人關系而已。由于其嚴重性,我們拜師前應先好好觀察,這段觀察期可以長達數年。若事先不好好審察,一但依止了而後來師徒關系破裂,譬如說你發現了師長所作所爲不符合佛法等問題,你已不可反悔或回頭了,所以我們應謹慎拜師。若一旦在與任何一位師長的師徒關系上出了問題,我們即使對佛法義理十分明白,亦難以有成,這好比是一顆燒焦了的種子無法發芽的道理一樣。總之,拜師必須預先觀察,一旦心中生起了:「他是我的師長!」之念,便不可回頭了。

  

  對自己的師長,我們必須如理地依止。爲甚麼呢?這不是個人崇拜或階級主義,也不是爲師長之利益,這樣做純粹是爲了弟子自己的利益,亦是成就之方法。【廣論】的起始部份是有關敬師的開示,在【普善德根本】中的第一偈也是敬師開示,由此可見敬師之重要性。

  

  我們應如何敬師呢?第一點便是要對師長有信心,視他爲佛陀。信心是功德之母。缺乏了信心,就如成佛之路上出現了大障礙物,不論如何修也不會有成。舉個例說,我們受灌頂時,要觀想上師心光召請佛衆融入我們身中;佛衆到底有否真的融入我們身中呢?這並不全取決于灌頂上師之力量,而亦取決于我們有否信心。若有信心,師長之開示便能真正利益我們。若無信心,我們則只會看到師長之缺點,而看不到他的長處,就如當年提婆達多(Devadatta)視釋迦牟尼爲凡夫般。

  

  此外,我們亦要常念師長恩德。師長對我們有何恩呢?答案是:不論我們有大或小的功德或進步,這無一不依賴師恩而得。這並非說師長以甚麼神通加持了我們,而是指他的開示令我們得以知道如何去修行。若我們下生得以不墮惡道,乃因師長教授止惡行善方法而致;若我們有一天解脫輪回,這是由于師長授予解脫開示所致;若我們有一天成佛了,這是因爲師長授予大乘開示之恩所致。在第一偈中有「具恩主」幾個字,「具恩」正指我們應對師長念恩,所以此二字乃呼應【廣論】中的「隨念深恩應起敬重」章節;在世俗上,若有一個人把我們從死門關救回來,並照顧我們的衣食,對我們有極大之恩,而且他的品德又令我們很敬仰時,我們會稱他爲「主」;師長不單救了我們的今生,且令我們未來生都得大利,所以第一偈稱師長爲「具恩主」。

  

  我們應對師長念恩及生敬信,以正確的依止態度對待,並作種種承事,凡師長命我們做的我們應作,凡師長教誡勿作的我們戒除,若能如此便能得敬師之八種…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