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味

  

  甘露法味

  祈竹仁波切讲述《菩提道次第》

  衲由今晚开始讲授【普善德根本】(注:藏名Yonten Gyi Gzhi-rten。本文亦称【福德本颂】、【诸功德根本颂】、【功德之本】及【加被聚化论】等名)。在听法前、我们应心想:「为了具足最大能力来利益众生,我必须成佛,故此我应好好地学习成佛之方法!」,并以庄严坐姿闻法。

  

  【普善德根本】是一部由我派祖师宗喀巴大士(Jetsun Tsong Khapa,1357-1419)所着的短论,这部论是以祈祷文形式而撰写的。宗喀巴祖师著作此论之地,是西藏拉萨以西、噶登派(Kadampa)重要寺院热振寺(Radreng)。此地亦为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Lam Rim Chenmo)着成的地方(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释义,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中)。由祖师着此论至今,已超过六百年了。

  

  佛陀示现在世上的几十年间,曾开示许多不同层次的法门,我们把这众多法门统称为「八万四千法门」。这许多开示,在六百年前被宗喀巴祖师浓缩结集了起来,着成了上述的【广论】,所以【广论】其实涵括了一切佛法在内。【普善德根本】一文,乃【广论】之浓缩版本,故此大家勿小看这短短十四偈,它其实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在内,无所遗漏。通达了此短文,便等于通达了整条成佛之道!

  

  本文作者乃宗喀巴祖师,宗喀巴大师乃诸佛之智 —— 文殊师利(Manjusri)之化身,所以此论亦可说是由文殊大士所亲着。

  

  大家看到【广论】是一部较厚的大论,而这篇短文只有十四偈,便可能会心生怀疑:「这篇短文怎可能包含了整部厚厚的【广论】呢?」衲在讲解内文时,便会为大家指出哪部份对应【广论】的何段开示,大家便会明白【广论】与此文的确互相呼应了。

  

  本文的名称是【普善德根本】,亦即「一切功德之泉源」的意思。为甚么有这样的一个名字呢?这是以本文首几个字 ——「一切功德之基 ......」—— 而取名的。

  

  即然这篇短论是【广论】的浓缩版,亦即菩提道次第教法之一种,而衲已多次对大家讲授菩提道次第教法,为甚么今天又要重复教授呢?有些人会心面感到很厌闷而心想:「怎么又讲这些教法呢?我早就听过了!」但有功德的人,却会越多听便越心生欢喜。

  

  现在我们开始讲解本论。此论可分为四大单元,第一为有关依止师长之开示,第二为依止上师后修持之次第,第三祈愿得顺缘,最后为祈愿永不离师而证果。第一偈是有关依止师长之开示,由第二至第十二偈为修师修持之次第,最后两偈分别为第三及第四单元。 依止师长

  

  首先讲第一偈,大家请对照根本文: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这偈呼应【广论】面的「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章节,亦即有关师徒关系的章节。

  

  正如皈依乃入于佛教之门,敬师便是入于修行之门。修行的人,应依止具备特定师资的人,而不是随便跟任何一个人。由于师长在我们成佛之路上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法在这方面有极多篇幅的开示。哪到底怎么样的师长才算是明师呢?有关此点,端看弟子求学的范围。以小乘明师来说,有一定的定义。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便是堪教小乘的明师。以密乘的金刚上师来说,又有另一套准则来判断。所以,可教授小乘的明师,不一定同时具备教授密乘之资格,但这不能说他不是明师。如果我们欲学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依止之师长便必须对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所包含的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都有所通达,否则便无法完整地作教授。就算一位师长有此传承,且又愿意教授,我们还要看他有否善巧对机说法的能力。对小乘根器说大乘法,或单单以小乘法授予大乘根器,都是不对机的说法,所以这样的师父亦称不上是圆满的明师。今天我们所讲的是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以我们依据大乘显宗的明师准则来讲,这样的明师有十种资格。若具备这十德,便是堪教涵括小乘及大乘显部的菩提道次第之明师。

  

  第一,此师必须调伏自心。若未能调伏自己,如何能调伏弟子呢?若自己仍被贪、瞋、痴所摆布,如何教别人降伏烦恼呢?若自己所作所为不符佛法,如何说服别人依止佛法呢?所以,这一点极为重要。这一点与戒学有关,亦即说师长必须清楚三藏中的律藏,而且持戒严格,以戒律来调伏自己。戒可以令人变为适合的法器,故此它是任何修行人不可或缺的德行。

  

  第二,师长应有安静的心,此即指与定有关的修为。现在我们一排、一排地坐在一起,我们的心是不平伏的,有些人在抱怨脚疼,另一些在埋怨衲的说话沉闷......等等。这不单是在说你们,连衲本人亦是如此。为甚么我们会这样呢?这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安静。我们平时不去观察,便无所察觉,但一经观察,便会发现我们的心念起伏根本不受自己控制。作为一位具格师长,他的心必须是安定的,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项资格是智慧。智慧分许多种,譬如说世间的智慧及出世之智慧等等。这所讲的智慧,狭指证悟空性实相之智慧。

  

  第四,师长的德行必须在最低程度上亦高于弟子。这一点不必多讲解了,没有人会找比自己差的人当师长的。

  

  第五,师长本人必须精进地修持他所教的内容,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第六,师长应具备佛法之传承。这并非指一个或少数几个法门之传承,而是指完整的教证传承。「传承」一词乃指由佛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师承,而非现今许多人自称梦中得到甚么菩萨传法的那种「师承」。

  

  第七,师长必须通达正见。

  

  第八,师长必须擅于观察弟子程度和进度,依机说法。若把佛法颠倒次序、随意地抽一段来说,虽所说的仍为佛法,但却可能得到反效果,这便十分不善巧了。

  

  第九,师长应具有悲心,心以弟子的利益为心愿,而不是为求名利而收徒。现今有一些师长,他们的确有学问,但却以名利心收徒。也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弘法及为了弟子,但实际上只是为了筹款而周游说法。这类师长虽或许有学问,但说不上符合这一条师资准则。

  

  最后,师长必须是不怕疲累地献身教育的人。

  

  以上说完大乘明师十德。我们若欲寻找师长而依止,便应用这十条准则判断,而不是看这个人是否有神通或有名气。

  

  最上乘的师长,是具备上述十种师资的师长。如果能寻得这样的明师,我们千万勿再离开他,因为他是我们成佛的保证!可是,现今毕竟是末法年代,具足十德之师不易找到,若能找到具足戒学、定学及慧学,以大悲心授徒而又通达正见者,亦可说是堪作依赖的师长了。若连这样的师长也找不到,我们至低限度应依止关心众生甚于关心自己、看未来生比看今生为重、视修行重于现世福乐而能演说具传承之法的人。

  

  以上所说的乃审察师资的方法。这是佛经中所教的准则,并非衲自己发明的。对已向我们传过口传、灌顶、讲解乃至下至只教过一句佛偈或作佛法启蒙的人,我们一律必须视为自己的师长。就算为你作佛法启蒙教学的人是自己的亲父,我们也要把他视为师长,而不是只把他视为亲人关系而已。由于其严重性,我们拜师前应先好好观察,这段观察期可以长达数年。若事先不好好审察,一但依止了而后来师徒关系破裂,譬如说你发现了师长所作所为不符合佛法等问题,你已不可反悔或回头了,所以我们应谨慎拜师。若一旦在与任何一位师长的师徒关系上出了问题,我们即使对佛法义理十分明白,亦难以有成,这好比是一颗烧焦了的种子无法发芽的道理一样。总之,拜师必须预先观察,一旦心中生起了:「他是我的师长!」之念,便不可回头了。

  

  对自己的师长,我们必须如理地依止。为甚么呢?这不是个人崇拜或阶级主义,也不是为师长之利益,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亦是成就之方法。【广论】的起始部份是有关敬师的开示,在【普善德根本】中的第一偈也是敬师开示,由此可见敬师之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敬师呢?第一点便是要对师长有信心,视他为佛陀。信心是功德之母。缺乏了信心,就如成佛之路上出现了大障碍物,不论如何修也不会有成。举个例说,我们受灌顶时,要观想上师心光召请佛众融入我们身中;佛众到底有否真的融入我们身中呢?这并不全取决于灌顶上师之力量,而亦取决于我们有否信心。若有信心,师长之开示便能真正利益我们。若无信心,我们则只会看到师长之缺点,而看不到他的长处,就如当年提婆达多(Devadatta)视释迦牟尼为凡夫般。

  

  此外,我们亦要常念师长恩德。师长对我们有何恩呢?答案是:不论我们有大或小的功德或进步,这无一不依赖师恩而得。这并非说师长以甚么神通加持了我们,而是指他的开示令我们得以知道如何去修行。若我们下生得以不堕恶道,乃因师长教授止恶行善方法而致;若我们有一天解脱轮回,这是由于师长授予解脱开示所致;若我们有一天成佛了,这是因为师长授予大乘开示之恩所致。在第一偈中有「具恩主」几个字,「具恩」正指我们应对师长念恩,所以此二字乃呼应【广论】中的「随念深恩应起敬重」章节;在世俗上,若有一个人把我们从死门关救回来,并照顾我们的衣食,对我们有极大之恩,而且他的品德又令我们很敬仰时,我们会称他为「主」;师长不单救了我们的今生,且令我们未来生都得大利,所以第一偈称师长为「具恩主」。

  

  我们应对师长念恩及生敬信,以正确的依止态度对待,并作种种承事,凡师长命我们做的我们应作,凡师长教诫勿作的我们戒除,若能如此便能得敬师之八种…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