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味▪P11

  ..续本文上一页扬,一开始可能因条件所限而有些地方无法完全按传统来做。可是,暂时做不到不等于不必理会。这一点衲希望你们能听进心,并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人并非穿红色衣服的在家人,这一点大家必须紧记。出家和在家,并非衣服的改变,而是心及行为上的改变。许多现代的修行人不重戒律,这是十分坏的情况。若我们已具菩提心,在为了利益众生而又无其他选择之情况下,对某些戒我们或可稍为开许,但根本的戒仍然不可开许。对未生菩提心的人来说,则不论情况一律不可开许。现在很多时我们无法圆满地持每一条支戒,所以只好尽力而为而已,这是无奈的情况,但许多西方僧人却从此不理支戒等,以为这不必理会,自以为未有杀生或淫行等便算是个好僧人了,这是极为可悲的。若我们一条、一条僧戒去数,会发现我们其实每天都在违犯极多条戒。衲记得在印度有一位老僧人,这人天性傲慢,我们在赤江大师处听经时常会遇上他。在师父讲经时,这老僧总会把头抬得很高,一脸很不屑的表情,因为他总看不起在场的其他僧人。有一次我们一群僧人诵戒,一条、一条地诵,这老僧的头却越来越低了。为甚么他会这样呢?我们平时自以为很了不起,但若细数所有支戒,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每天都在违犯戒律!有时候因为在西方生活及情况所逼,有些支戒我们守不了,这已经不算是好事了,但若犯者索性不把它们当一回事,这是更不好的。所以,在座中的新僧人必须学戒而知戒。学戒及知戒极为重要。以前有一位蒙古僧人,他曾叹说:「在具戒时我不知戒,到我知戒时却发现早已失戒而未自知!」这说明了知戒的重要性。若不知戒,连有无违犯我们都搞不清楚,如何能持戒呢?

  

  有关第八偈,我们只说这么多。在祈请时,我们观想面前之祖师三尊放光及甘露,加持令我们能好好地持戒及作六度、四摄等修持。

  

  止与观

  

  共中士道的三学是戒、定及慧。这三学是中士道及上士道均必需的。我们已讲解了戒,现在说定及慧学。定学与慧学,在大乘层面上,呼应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亦对应止及观之修持。由于此二者比较深,在【广论】中把它们分拆出来教授,亦即「特于后二波罗密多学习道理」一支。在本文中,亦把它们另分出一偈而作教授,这便是第九偈。

  

  第九偈说: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 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 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我们的心之平常状态是纷乱的、烦恼的。「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此句,是指止的修持。止是专注、不纷乱的状态,亦即「息灭」了「弛散」之状态。修止之人,必须有戒学之优良基础。无戒德之人,因无法以戒定心,重其心狂野不受控,故不可能得止之成就。得止之成就者,会有许多大利益,包括身心之轻安及永无疲累等。

  

  欲修定者,应觅一适合之地闭关专修。此地应为安全、对健康不损及安静的,附近并要有水源及饮食与必需品供应。除特殊需要外,修定期间不可与外人接触。关房勿放太多杂物,只需一个简单佛坛、一张床及禅修座而已,心境亦应少欲少求,一心修定。佛坛上不必放许多佛像,但要有一尊庄严、令人一见便生尊敬的释迦牟尼本师像及少许供品。

  

  在正式上座禅修时,我们坐在座垫上,先调整发心,然后观想圣众在前而修皈依等,接下来便可修定。一般来说,我们必须挑一物或一境作为专注之对象。从原理上说,我们随便挑一石、一木或任何物品而修专注,亦可得定。可是,最佳选择是观想佛之形相,因为这皆可符合修定的需求,且同时额外又可得念及佛陀之功德。一旦选好了合意的专注对象,便不可改变,否则难以成功。若以佛之形相作专注之对象,我们在诵完皈依等前行后,便观眉心对开半臂至一臂之距的虚空中,出现一尊释迦牟尼佛。这尊佛之身为光明,坐于莲座等上,大小约如大姆指般。这形相并非如一张佛图或一尊铜像,而是活生生的佛陀在自己面前。然后,我们训练把心停驻在此形相上,不令走失或分心。

  

  在开始修时,我们的心不会定下来,而会发现有多种念头连绵起伏。我们不必过份担心,因为这正是我们之心念的平常状态。心就如狂野的猴子,现在我们把它抓来困在笼内,它便会跳动不停,很想逃走。平时我们极少留意心念起伏,故不知原来自己的心是这么狂野的。在观察时,我们见到它的原来状态,这是十分好的一件事。我们一边尝试把心停驻于佛相上,同时观察自己是否在专注。一旦心念跑了,我们用一分心力轻轻把它牵回来原来的专注对象上,它不断跑,我们便不断牵。在练习一段时间后,「野猴子」便开始累了、习惯了,这时心便会有开始安静下来的迹象。由一开始至最终得定之间,我们必须经过九个层次,而有五种障碍必须超越。对这五种障碍,我们有八种方法来应付。

  

  第一种障碍是懈怠、懒散。我们必须用信心、愿力、精进心及轻安力来对治它。轻安力是禅定中产生的一种美妙感觉。正如我们对金钱的渴求会令我们勤于工作的道理,希求轻安之心可被调用为修定之动力。

  

  第二种障碍是忘失教授,我们必须以正念来对治它。

  

  第三种问题是沉没及掉举。沉没乃指心暗不明,掉举则包括分心及过度兴奋的状态。沉没与愚痴相应,掉举则与贪着外境有关。我们必须懂得分辨它们及察觉它们的存在与否,然后加以应付。在好的禅定中,专注力应该是既清明而又有力的专注。我们尤其要小心察觉及应付细微的沉没,因为它极难被察觉。在细微沉没中,身心会有某种舒泰的感觉,所以有许多派别把细微之沉没误以为是完美的禅定,以为这正是要达到的状态。有关这些情况,衲亦很难对大家作精确描述。禅定的各种状态就如空性一般难以表达,犹如哑人发梦,只能自己体悟,对他人难以用言语完美地表达。总之,一旦察觉有此类沉没,我们应观身上的上气下降,下气向上走,气聚于脐下成为一大小若小指之顶节的一颗橙色点,我们心想这便是自己的心识,然后观此橙点发大光明而向上走,先经心,再到喉,再到额部,再至头顶,最后冲出头顶上方之体外,然后光点又下降回头顶内,又再降至原位。我们重复此观想若干次,便能解决细微沉没了,然后便又回到原来之禅定修持上。此法是传承开示,十分有效。至于掉举之对治,传承要诀是观上气及下气聚于脐下,我们如此地观想一回儿,便可解决掉举之问题。

  

  第四种障碍是察知了有问题却不加以对治。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便是决心在应对治时施对治了。

  

  第五种问题是在无必要对治时却多余地施对治法,譬如说明明没有沉没,我们却多余地施以应付沉没的方法,这反而打扰了本来进行得很顺利的禅定练习。只要我们懂得何时应对治、何时不必对治,便能避免这种错误了。

  

  以上讲完五种错误及八种对治法。沉没及掉举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分一份心力常加观察,但观察之力度又必须刚刚好。衲举一比喻:在我们居住的小区中,若警察或保安人员巡更不够频密,治安便会差,令小偷有机可乘。但若有很多警察长期站在每一家的门前,我们的正常生活又会被打扰了。同道理,观察力太松或根本不观察,便无法察觉有否问题存在。若观察太紧,则亦不利于修定。

  

  我们在修定时,必然会在某些座中较有进展,而在另一些时候停滞不前。进度快慢,亦视乎各人根器。在某座修得心感较佳时,我们不妨延长该座时限,多修一回儿。在遇上某座极为不顺利时,我们又不妨索性停下来休息一下,不可过份强迫自己。心就像一个小孩子,若过份逼紧了,它便会十分反感及厌倦,下次便会想尽办法来避开同样的练习。若我们过份强迫自己,下一座在一见到禅座时便生恐惧了,甚至见到它就想逃,这样是很难有进步的。所以,在实在用尽对治方法亦不太见效时,我们不妨索性下座,用凉水洒面提神,或略作散步,甚至走至高处远眺风景,然后才回来继续修,这样往往效果更佳。此乃传承之经验之谈。此外,能否得定不单看禅定之修持,亦同时视乎功德及烦恼之多少等。我们的烦恼中之贪、瞋、痴何者最大,我们必须努力对治,且应努力忏净罪障与积集功德,否则难以令心专注而成定。衲的师长在1967年曾作极详细之禅定教授,其中有许多传承上的特殊心诀开示,衲当时把它们抄写下来了,以后有机会衲可以再对大家深入教授。

  

  以上讲完修止之基本方法。如法地修止的人,会经历九个进阶层次。在初修时,妄念纷飞而完全不受控,此时必须以师长之教法练习专注。至能短时期专注时,便入于第二阶段,此时心念仍起伏不断,但可把心念牵回对象上面。在第三阶段中,我们能作专注,但常常失去它,所以我们像补衣服般,一旦失去了专注便把心拉回来。在第四阶段中,我们于不受外界干扰时,基本上能专注不乱。修至第五阶段时,已不再有粗分的沉没或掉举。至第六阶段时,虽仍会有细微的掉举,但已无细微之沉没了。至第七阶段时,几乎已无任何沉没或掉举。至第八级时,已完全无沉没或掉举,只要一开始时稍为用功,便能入于专注状态中而保持专注不失。到不需用功便能入于定中时,便是第九层次。

  

  在到达第九层次后,我们仍继续修下去,没多久后便会得到身心之轻安,此时便成就了止。这境界的行者,能够长期住于定中,不必饮食或出定。若有必要的话,他们可以入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并非很神奇的事。在印度的外道中,有不少亦修同类的禅定法。他们在修至此境界后,仍会继续往上修上去,甚至会修至有飞行、天眼及神足等神通。他们因禅定之力而能于未来入于无色界天之境界,多劫住于禅定之乐中,并以为这便是永恒的最高境界。问题是,在福报尽时,他们仍会跌出天界,而因过往恶业又堕入三恶道中。此时,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