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味▪P10

  ..续本文上一页练愿一切众生得福乐的心,这便是修慈心。上至对自己今生父母,下至路上看到的一条虫,我们也必须对其生出平等的慈心,愿其得乐。这是七重中的第四重。

  

  许多人把慈与悲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分别。「慈」是愿众生得乐,「悲」是不忍见他们受苦。先修成真正的慈心后,我们便修不忍见众生受苦之悲心。

  

  以上所说的,是真正的慈悲心。世俗上说的「慈悲」,其实只是执爱亲友的心或顶多只是有局限性的慈与悲。这要求的慈悲心,是普遍而平等地覆盖下至一虫的一切众生的一种慈悲心。

  

  接下来,我们要修增上心。增上心是指一种肩负责任及大业的承担心。举个例:在一场大饥荒中,如果你是家中的父亲,你不会指望小孩或妻子,而会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养家活儿的责任,对不对?同样地,增上心便是视众生之得乐及离苦为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若前面的悲心有好基础,修增上心并不难。

  

  如何令众生得乐离苦呢?若我们把所有财产变卖,全用来送给众生,这是不够派的。就算这钱足以请一切众生吃一顿,哪明天他们饿时又怎么办呢?又就算我们能永久养活众生,又如何解除他们的其他痛苦呢?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能真正而永远利益一切众生的方法,最彻底的方法是令他们成佛。可是,我们必须自己先成佛了,才有最高的能力、智慧及悲心带领众生成佛。所以,求证佛境是真正而究竟地利益众生之方法。这种大愿有三种形式,一为愿自己先成佛以带领众生,二为愿与众生一同成佛,三为愿众生先成佛而自己后一步成佛。此三种发心均为如法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哪一种才正确。在这种心生起的同一剎那,我们成为了菩萨、真正入了大乘之门、成为佛之子女及继承者,并正式登入了大乘五道中之资粮道的第一层次。虽然一位凡夫发心者未必有圣者菩萨们的学问或神通等,但他的确已成为一位合乎真正定义的菩萨。

  

  刚才说了发愿成佛等于最彻底利益众生之方法,许多人或许会有误解而说:「佛教就是自己躲起来修行,这还比不上赠医施药的普通人!」这是他们不信或不明佛法所产生的误解。赠医施药等慈善,全是利益众生的方法之一,我们佛教徒也要做,圣者及菩萨们更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地利生。可是,这并不究竟。喂饱了一个人,他仍可能生病。把他医好了,他却始终会面对死亡。在死后,他会面对三恶道之苦。所以,我们以不究竟的方法,连一个众生亦无法彻底地利益,何况所有众生呢!我们必须积极做社会慈善,能在此层面上帮多少众生便帮多少,但我们要知道其局限性及短暂性,而同时发愿永久而彻底地利益众生。

  

  以上讲了七重因果发心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及菩提心七者,有因果关系,后者为前者之果,前者为后者之因,故称「七重因果发心法」。

  

  现在简单讲一讲自他交换发心法。从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向来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珍爱自己,为自己谋福,从不会以利他为中心。有些人会说:「不是的!我很为我的家人想呀!」为家人、亲友及自己的圈子「想」,其实也只是珍爱自己和自利的另一种方式而已。所谓「自他交换」,并非指换甚么别的东西,而是指把利他心取代了自己固有的自利心,成为只顾众生而不顾自己的人。这种修持的重点在于打垮自利心。

  

  在平常情况下,我们执着于「我」及「我的」这二概念。可是我们分析一下,从无始以往以来,是甚么令我们跌入三恶道呢?是甚么令我们作恶业呢?正是这个自利的心害我们的。所以,自利心并不利益到自己,反而是一直害我们的一种「坏东西」。若不除之,我们的所有未来生只可能遇上更多的苦。自利心令我们受害,利他心却令我们成佛。所以,自利是众苦之门,而利他心却是福乐及成佛之门。

  

  我们先修四无量心,然后修授受法。授受法对生出菩提心十分有利。这个方法说来简单,我们在心中把自己一切福乐、财产及美好的东西皆赠予众生,而自愿接受众生的一切苦难及痛楚等。我们在意念中,以慈心为基础,观想把众生一切所需都赠予他们,包括衣服、食物、药物及房舍等,总之是对渴者施水、对饿者施食、对贫者施财、对病者施药等等,心中愿他们得乐及乐因。我们应慢慢仔细地观想及禅思。然后,我们观想他们的痛苦、罪障、病难及我执等全化为黑烟,黑烟入了我们鼻子而进入体内,触及我们心中的我执,我们的我执便炸至粉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亦以自他多换法训练自己的心。修自他交换者,即使遇上被盗、饥荒或绝症,他们也愿意欢喜地接受困境。如果这样地去修,不断地打击自己的自利心,它便有一天会消失。这方法说来不难,但若无悲心,便很难真正做得好。此外,传承上有不共的授受修心法及分开对六道众生各别修授受的方法。前者乃专门供利根行者所修,一般居士及出家人也做不来,所以没必要深入教授。后者现在教亦太早了,大家连出离心亦没有,去修这观想法亦只会沦为一种观想游戏而已,并无真正大利。

  

  以上方法,大家在有一定程度时,请好好地修持。虽说七重因果修心法已足以修得菩提心,但若二者合修,会有更佳效果。二者合修的方法是在修七重因果修至悲心时,加入自他交换法而修。

  

  现在我们看偈文: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 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 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偈文说「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所以推论众生「亦如是」。菩提心建基于悲心,悲心建基于见众生受苦,而见众生受苦建基于首先见到自己正在受苦。如果不觉自己正在受苦,如何能见众生「亦如是」呢?所以,见苦及出离心是修菩提心的先决条件。出离心及苦谛是小乘部份教法,但没有了它的基础便没有菩提心,亦即没有大乘可言了!有许多人自诩为「大乘」而不屑修小乘的教法,这是极为可笑的。

  

  这偈的内义不难明白。我们祈求祖师加持我们能修、愿修及最终能修成菩提心。有关甘露如何加持我们的观想,前已说多次了,没必要再次重复。

  

  菩萨道

  

  前面教授了发菩提心之方法,但单单发了心不足以成佛,我们必须行菩萨道。故此,在真正成功地发了菩提心后,我们便应作菩萨道之修持了。菩萨道修持分为两部份,一为大乘显部修学内容,二为大乘密部修学内容,此二支分别对应【广论】中的「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及「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二支。第八及第九偈是前者内容,第十至第十二偈为后者内容。

  

  大乘显部

  

  此论把显部分开两偈来教授。第八偈说的是显部范畴之整体,第九偈特别深入讲其中较深的部份。

  

  显部总体

  

  现在我们看第八偈的偈文:

  

  惟具发心若不学三戒 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 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这一偈强调戒为成佛之修持,若不修持戒便「定不成菩提」。戒有许多种类别,包含了十善业等居士戒及菩萨戒、比丘戒及密戒等。前面在教共中士道时,早已讲及戒学了。与共中士道一样,上士道亦必须修戒,但在此偈中,尤强调三戒。「三戒」乃指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所有居士或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戒均摄于第一类中。菩萨六度等,全摄于摄善法戒中。第三种细分十一条,均为利益有情的修持。所以,三戒其实已包含了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此六度在其中。本论之偈文虽无详述六度及四摄等,但并非遗漏了它们。这些六度万法,均为已发心、欲成佛者必须修至圆满的法门。

  

  依传统来说,讲至此偈通常会详细说及出家戒的内容。今天在座只有几位出家人,而在家人是不许听比丘戒等内容的,所以我们无法依惯常做法讲授此内容。然而,衲极讨厌作反传统的事,所以觉得不宜直接跳过这部份。现在衲对在场的几位出家人讲几句,权作一种象征性的出家戒开示。

  

  作为出家人,关键是要少欲及知足。在小乘层次上,主要以隔绝为修行中心。譬如说对金钱,小乘行者以不碰为宜。大乘的行者,对根本戒等主戒当然不可有丝毫开许,但在某些情况下,支戒等或有所开许。小乘及大乘在这的主要分别是,小乘以隔绝为方法,大乘则较强调不生执贪。对金钱等,大乘行者若以不贪爱的心,把它利用作为利生的方便,这是可以的。在开许的时候,或每有违犯出家戒律时,我们应马上忏净。阿底峡祖师在世时,每当在路上发现有违犯一些支戒时,他不等到晚上,甚至不会等到几分钟后到之时,而是马上在路边跪下来即时作忏净的。我们对祖师的作风应该效法。在澳洲这,我们僧人似乎缺乏了每月作羯摩诵戒法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僧人没作羯摩诵戒,亦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把这事置诸脑后。在每个月的诵戒日,我们应忆记:「今天是诵戒日!」,以此作为代替我们无法如法进行的应作之法会。僧人本不可翻土种地,亦不应穿俗家人流行的那类彩色球鞋。大家是生活在西方的僧人,这些事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并非因为有所开许便放逸,而应预早一天在佛像前表白及祈请开许。如果天天穿俗家人的彩色球鞋或在有必要时要穿在家人的衣服,则每天也应如此表白及求请开许。若临时有急事必须开许支戒,则应马上取出随身带的小佛像恭教地放在高处,顶礼三次而作表白。出家人应有一尊小小的本师像随身带,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要应付这种情况。在座中有些出家人,你们本是西方长大的白人,对佛教文化不太熟悉,所以只能慢慢学,不像东方人般自少耳濡目染而自然知道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在西方国家,由于无真正的僧团组织及寺院,你们亦未有机会在传统的大寺中生活,所以有许多方面你们无法做到,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西方,佛法才刚刚开始弘…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