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練願一切衆生得福樂的心,這便是修慈心。上至對自己今生父母,下至路上看到的一條蟲,我們也必須對其生出平等的慈心,願其得樂。這是七重中的第四重。
許多人把慈與悲混爲一談,其實二者有分別。「慈」是願衆生得樂,「悲」是不忍見他們受苦。先修成真正的慈心後,我們便修不忍見衆生受苦之悲心。
以上所說的,是真正的慈悲心。世俗上說的「慈悲」,其實只是執愛親友的心或頂多只是有局限性的慈與悲。這要求的慈悲心,是普遍而平等地覆蓋下至一蟲的一切衆生的一種慈悲心。
接下來,我們要修增上心。增上心是指一種肩負責任及大業的承擔心。舉個例:在一場大饑荒中,如果你是家中的父親,你不會指望小孩或妻子,而會理所當然地承擔起養家活兒的責任,對不對?同樣地,增上心便是視衆生之得樂及離苦爲自己理所當然的責任。若前面的悲心有好基礎,修增上心並不難。
如何令衆生得樂離苦呢?若我們把所有財産變賣,全用來送給衆生,這是不夠派的。就算這錢足以請一切衆生吃一頓,哪明天他們餓時又怎麼辦呢?又就算我們能永久養活衆生,又如何解除他們的其他痛苦呢?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能真正而永遠利益一切衆生的方法,最徹底的方法是令他們成佛。可是,我們必須自己先成佛了,才有最高的能力、智慧及悲心帶領衆生成佛。所以,求證佛境是真正而究竟地利益衆生之方法。這種大願有叁種形式,一爲願自己先成佛以帶領衆生,二爲願與衆生一同成佛,叁爲願衆生先成佛而自己後一步成佛。此叁種發心均爲如法的菩提心,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哪一種才正確。在這種心生起的同一剎那,我們成爲了菩薩、真正入了大乘之門、成爲佛之子女及繼承者,並正式登入了大乘五道中之資糧道的第一層次。雖然一位凡夫發心者未必有聖者菩薩們的學問或神通等,但他的確已成爲一位合乎真正定義的菩薩。
剛才說了發願成佛等于最徹底利益衆生之方法,許多人或許會有誤解而說:「佛教就是自己躲起來修行,這還比不上贈醫施藥的普通人!」這是他們不信或不明佛法所産生的誤解。贈醫施藥等慈善,全是利益衆生的方法之一,我們佛教徒也要做,聖者及菩薩們更無時無刻不在這樣地利生。可是,這並不究竟。喂飽了一個人,他仍可能生病。把他醫好了,他卻始終會面對死亡。在死後,他會面對叁惡道之苦。所以,我們以不究竟的方法,連一個衆生亦無法徹底地利益,何況所有衆生呢!我們必須積極做社會慈善,能在此層面上幫多少衆生便幫多少,但我們要知道其局限性及短暫性,而同時發願永久而徹底地利益衆生。
以上講了七重因果發心法。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及菩提心七者,有因果關系,後者爲前者之果,前者爲後者之因,故稱「七重因果發心法」。
現在簡單講一講自他交換發心法。從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向來以自我爲中心,只懂珍愛自己,爲自己謀福,從不會以利他爲中心。有些人會說:「不是的!我很爲我的家人想呀!」爲家人、親友及自己的圈子「想」,其實也只是珍愛自己和自利的另一種方式而已。所謂「自他交換」,並非指換甚麼別的東西,而是指把利他心取代了自己固有的自利心,成爲只顧衆生而不顧自己的人。這種修持的重點在于打垮自利心。
在平常情況下,我們執著于「我」及「我的」這二概念。可是我們分析一下,從無始以往以來,是甚麼令我們跌入叁惡道呢?是甚麼令我們作惡業呢?正是這個自利的心害我們的。所以,自利心並不利益到自己,反而是一直害我們的一種「壞東西」。若不除之,我們的所有未來生只可能遇上更多的苦。自利心令我們受害,利他心卻令我們成佛。所以,自利是衆苦之門,而利他心卻是福樂及成佛之門。
我們先修四無量心,然後修授受法。授受法對生出菩提心十分有利。這個方法說來簡單,我們在心中把自己一切福樂、財産及美好的東西皆贈予衆生,而自願接受衆生的一切苦難及痛楚等。我們在意念中,以慈心爲基礎,觀想把衆生一切所需都贈予他們,包括衣服、食物、藥物及房舍等,總之是對渴者施水、對餓者施食、對貧者施財、對病者施藥等等,心中願他們得樂及樂因。我們應慢慢仔細地觀想及禅思。然後,我們觀想他們的痛苦、罪障、病難及我執等全化爲黑煙,黑煙入了我們鼻子而進入體內,觸及我們心中的我執,我們的我執便炸至粉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亦以自他多換法訓練自己的心。修自他交換者,即使遇上被盜、饑荒或絕症,他們也願意歡喜地接受困境。如果這樣地去修,不斷地打擊自己的自利心,它便有一天會消失。這方法說來不難,但若無悲心,便很難真正做得好。此外,傳承上有不共的授受修心法及分開對六道衆生各別修授受的方法。前者乃專門供利根行者所修,一般居士及出家人也做不來,所以沒必要深入教授。後者現在教亦太早了,大家連出離心亦沒有,去修這觀想法亦只會淪爲一種觀想遊戲而已,並無真正大利。
以上方法,大家在有一定程度時,請好好地修持。雖說七重因果修心法已足以修得菩提心,但若二者合修,會有更佳效果。二者合修的方法是在修七重因果修至悲心時,加入自他交換法而修。
現在我們看偈文:
正如自身沈沒有海中 一切慈母衆生亦如是
見已荷負救度衆生擔 勝菩提心純熟求加持
偈文說「正如自身沈沒有海中」,所以推論衆生「亦如是」。菩提心建基于悲心,悲心建基于見衆生受苦,而見衆生受苦建基于首先見到自己正在受苦。如果不覺自己正在受苦,如何能見衆生「亦如是」呢?所以,見苦及出離心是修菩提心的先決條件。出離心及苦谛是小乘部份教法,但沒有了它的基礎便沒有菩提心,亦即沒有大乘可言了!有許多人自诩爲「大乘」而不屑修小乘的教法,這是極爲可笑的。
這偈的內義不難明白。我們祈求祖師加持我們能修、願修及最終能修成菩提心。有關甘露如何加持我們的觀想,前已說多次了,沒必要再次重複。
菩薩道
前面教授了發菩提心之方法,但單單發了心不足以成佛,我們必須行菩薩道。故此,在真正成功地發了菩提心後,我們便應作菩薩道之修持了。菩薩道修持分爲兩部份,一爲大乘顯部修學內容,二爲大乘密部修學內容,此二支分別對應【廣論】中的「于總大乘學習道理」及「特于金剛乘學習道理」二支。第八及第九偈是前者內容,第十至第十二偈爲後者內容。
大乘顯部
此論把顯部分開兩偈來教授。第八偈說的是顯部範疇之整體,第九偈特別深入講其中較深的部份。
顯部總體
現在我們看第八偈的偈文:
惟具發心若不學叁戒 當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應發起猛力大精進 學習佛子律儀求加持
這一偈強調戒爲成佛之修持,若不修持戒便「定不成菩提」。戒有許多種類別,包含了十善業等居士戒及菩薩戒、比丘戒及密戒等。前面在教共中士道時,早已講及戒學了。與共中士道一樣,上士道亦必須修戒,但在此偈中,尤強調叁戒。「叁戒」乃指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所有居士或出家人的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戒均攝于第一類中。菩薩六度等,全攝于攝善法戒中。第叁種細分十一條,均爲利益有情的修持。所以,叁戒其實已包含了菩薩道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此六度在其中。本論之偈文雖無詳述六度及四攝等,但並非遺漏了它們。這些六度萬法,均爲已發心、欲成佛者必須修至圓滿的法門。
依傳統來說,講至此偈通常會詳細說及出家戒的內容。今天在座只有幾位出家人,而在家人是不許聽比丘戒等內容的,所以我們無法依慣常做法講授此內容。然而,衲極討厭作反傳統的事,所以覺得不宜直接跳過這部份。現在衲對在場的幾位出家人講幾句,權作一種象征性的出家戒開示。
作爲出家人,關鍵是要少欲及知足。在小乘層次上,主要以隔絕爲修行中心。譬如說對金錢,小乘行者以不碰爲宜。大乘的行者,對根本戒等主戒當然不可有絲毫開許,但在某些情況下,支戒等或有所開許。小乘及大乘在這的主要分別是,小乘以隔絕爲方法,大乘則較強調不生執貪。對金錢等,大乘行者若以不貪愛的心,把它利用作爲利生的方便,這是可以的。在開許的時候,或每有違犯出家戒律時,我們應馬上忏淨。阿底峽祖師在世時,每當在路上發現有違犯一些支戒時,他不等到晚上,甚至不會等到幾分鍾後到之時,而是馬上在路邊跪下來即時作忏淨的。我們對祖師的作風應該效法。在澳洲這,我們僧人似乎缺乏了每月作羯摩誦戒法會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僧人沒作羯摩誦戒,亦是無可奈何的事。可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把這事置諸腦後。在每個月的誦戒日,我們應憶記:「今天是誦戒日!」,以此作爲代替我們無法如法進行的應作之法會。僧人本不可翻土種地,亦不應穿俗家人流行的那類彩色球鞋。大家是生活在西方的僧人,這些事難以完全避免,但我們並非因爲有所開許便放逸,而應預早一天在佛像前表白及祈請開許。如果天天穿俗家人的彩色球鞋或在有必要時要穿在家人的衣服,則每天也應如此表白及求請開許。若臨時有急事必須開許支戒,則應馬上取出隨身帶的小佛像恭教地放在高處,頂禮叁次而作表白。出家人應有一尊小小的本師像隨身帶,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要應付這種情況。在座中有些出家人,你們本是西方長大的白人,對佛教文化不太熟悉,所以只能慢慢學,不像東方人般自少耳濡目染而自然知道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在西方國家,由于無真正的僧團組織及寺院,你們亦未有機會在傳統的大寺中生活,所以有許多方面你們無法做到,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西方,佛法才剛剛開始弘…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