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痴相应。在禅修及座下的平时,我们观察感受是如何在五根遇上五尘时生起,及它们如何诱发贪、瞋及痴等烦恼。在如法地修持后,我们能体悟所有感受皆是苦的根源。受源不断来,受便不断起伏,所以烦恼便不断生起。这是受念处的修法。如果与四圣谛对照,受念处可说是与集谛对应。
如果没有心便没有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的各种功能、运作方式及其状态,这便是心念处的修持。这种修持可说与四圣谛中的灭谛相对应。
观法无我是第四念处 —— 法念处。把我们锁在六道内的根本枷锁便是我执。透过观察一切现象,我们会发现一切现象中其实并无一个实「我」存在。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它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念处与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相对应。
以上介绍了四念处之修持。这只是一个简略介绍,并非正式的教授。有些人以为四念处及四圣谛是低等的小乘修行,所以不屑一顾,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四念处是十分重要的修行。如果能掌握了它们,便会有很大的成就。譬如说,若我们对身不净有所体悟,便会希冀得到清净之身。密法是化凡俗身为佛身的法门,譬如说我们观自身为本尊圣身、观外在世界为本尊之净土坛城等等。这些修行都与四念处有关。四念处之基础,可被用于这些法门上,成为其极有力的助缘。四念处及四圣谛虽属小乘部份的教法,但亦是大乘修行人必须具备的修为,所不同的只是,小乘行者以求解脱的心修持这些教法,而大乘或上士道行者以为求成佛的动机修持它们。
在念诵第六偈时,我们同时在心中祈愿面前之祖师放光及甘露加持我们,令我们可如法地持戒及圆满共中士道之所有修持范围。
现在已完成中士道教法的讲解了。由下一偈 —— 第七偈 —— 开始,至第十二偈之间,属大乘教法范围,亦称「上士道」。
上士道
在具备了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的基础后,行者便可进入大乘的修持范围,亦即上士道教法。
上士道分为两部份,一为培养菩提心的方法,二为生菩提心后的修持内容。此二支分别对应【广论】中的「如何发生此道理」及「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现在先讲第一支。
菩提心
菩提心是甚么呢?许多人以为菩提心便是慈悲,其实不然。菩提心建基于慈悲,但并不只等于慈悲。菩提心其实指为利益众生而求成佛的大愿心。我们为求有最高的能力、悲心及智慧来利益众生,所以我们欲成为佛陀。
一颗小小的钻石,其价值亦远超大颗的其他宝石。同道理,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他并无其他功德或很高的学问,他仍在本质上高于有大神通的阿罗汉等。有菩提心的人,堪作人天的功德田及礼敬境,他亦可说是众生的父母。许多人希求罗汉的飞天能力等神通,但其实那并不难求,菩提心却更珍贵、更难得。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发了菩提心,另一个并没发菩提心,此二人同时各上一根香,前者之功德得以增大无量倍,后者之供养功德则十分有限。为甚么有这么大分别呢?这是因为众生之数无量,前者供养是为了这无量众生而作,所以其功德得以增长无量倍之多。同道理,若以菩提心作一礼拜,或只供一朵花,或对一只小蚂蚁布施一丁点糖粉,功德亦远超于不具菩提心而作万拜、供万花或作大布施。总之,能发大心者,小善亦可得大功德。以狭窄、单为个人利益的心作善者,则功德有限,其功效亦低。一个发了心的人,不但堪作人天之皈依,而且宇宙的天王也会主动来护持,不必他去修法召请。有关菩提心的其他种种利益,佛陀教过不少,大家可以自己阅读。
甚么人可以生菩提心呢?一般来说,曾作杀父或杀母等无间罪的人,由于其恶业太重,恐怕难在今生成就菩提心。除此之外,六道众生在理论上均有可能成就此心。人类是六道中比较具优秀条件修成菩提心的,但地狱的众生也可能成就此心。有一位过去的佛,祂曾在成佛前的某一生转生于地狱中,当时因见其中一位地狱同伴受苦,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最后便圆满生出了菩提心。这是地狱道众生成功地发心的一例,亦是单单靠对一位众生之悲心而发生菩提心的成功案例。以此推论,饿鬼及畜牲亦有成功发心之可能性。
以上说了因不忍见同伴之苦而发心的一例。另一情况是,行者因愿利一切众生而发心。还有第三种情况是,行者因随喜菩萨们布施、平等、无瞋及无妒忌等之功德,而最后修成此心。此外,菩提心的发出尚有四因、四缘及四力等不同取决因素,但我们知道以上内容就可说有一定足够的理解了。
到底如何发菩提心呢?这不是我们在嘴巴上说一说就会有的,而必须知其方法,这方法必须是佛陀教的,而且历代以来有人靠它而成功修成。佛陀教过两种菩提心法,一为自他多换法,另一为七重因果发心法。前者由佛陀付托予文殊大士,后者则由弥勒大士继承了。此二法历代分开地辗转相传,至约一千年前,印度太子阿底峡祖师学得这两种法,从此它们便二流归一地传下来,至今未中断过。自他多换法固然极佳,但却比较适合利根的人。对一般人来说,依七重因果而修心比较容易掌握。
现在衲把这两种法门说一说,以作介绍。今天我们连出离心也无,对菩提心说多深也无意义,所以只作介绍。较详尽的开示,可见于【广论】及【掌中解脱论】中(注:亦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中),大家在有了基础以后可以自行参考。
在修七重因果前必须先具平等心。平等心与我们平常的心态完全相反。我们一贯对亲爱的人贪爱,对仇家瞋恨,面对陌生人则漠然。如果有这种不平等的心,便不可能修出遍盖一切众生的真慈悲,所以亦无法修出菩提心。为甚么呢?因为贪及瞋等念正好是慈悲的相反状态。到底如何修平等心呢?我们应观察自己为何对某些人贪爱,又为何对另一些人瞋恨等等。为甚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分别呢?这有许多可能性,譬如说某人曾有一次伤害我们,或者某人一向对我们不错。可是,在亲边的轮回及过去生中,这仇人必定曾无数次利益过我们,而亲人亦必定曾伤害过我们。这一生中的陌生人,在过去生中亦必定曾与我们有关系。在如是地修后,我们便会生出平等心。过去生曾修行者,可能用一两个月便可修好这部份,但普通人或许要好几年才能修成。
有了平等心后,我们开始修第一重 —— 知母。甚么叫「知母」呢?我们有无限次的过去生。在这些生中,在生为人、某些畜牲及饿鬼等的时候,我们都有母亲。因为有不可计算的过去生次数,所以每一位众生在某一生或某几生中曾是我们的母亲。修知母便是要令自己深深相信这一点,而做到能视一切及任何一位众生为母亲。这一点是道次第上比较难做到的一点。
达到知母的觉受后,我们看今生的母亲之恩。有些人,尤其是东方人,一向知道母亲对自己有恩,在此时便比较容易修了。有另一些人却不以为母亲有恩,他们问:「父母只是一起睡觉,后来便有我了,哪来恩德可言呢?」对!可是他们大可以堕胎或把你丢弃,但他们却并没那么做,他们把你哺育成人了,为了你的任何一件小事而操心,这全是很大的恩典。即使父母没有照顾过你,但你现在具备了人身,又遇上了佛法,有了修行成佛的机会,若无父母,你会有这个机会吗?如果没有父母,现在你就不会在这听法。所以,就算他们没有给予照顾,单单把你生下来而你现在遇上了佛法,这个恩已经很大了。这不是小小的恩惠,而是极大的恩典。总之,今生父母对我们恩典极深,所以我们必须念其恩。前面说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在过去生中,作为人时,这些众生曾与我们今生母亲一样,对我们有大恩,甚至似乎是为了子女而活,完全没有自己,眼中只有子女的幸福。在生为畜牲时,他们亦同样地对我们有大恩。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小动物,便能明白母恩之伟大了。如果我们以看娱乐电视的心态去看动物纪录片,这只是一种自然界奇观而已。但若以念母恩的心去看,我们往往会看得泪如雨下。猫、狗等动物,每下雨时便把子女一只、一只地移至干处,弄得自己疲累不堪。小鸟整天不停抓小虫来喂自己的子女,连晚上也不睡觉。那么,既然今生母恩极大,而众生又全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不应该念众生之母恩吗?有些人或会说:「那是过去生的事了!」可是,一个恩人便是一个恩人,不论他是去年对我们有恩,或是今天对我们有恩,他仍然是个恩人,所以这论点并不成立。又可能有人说:「过去生的事谁记得呢?我可记不起来了!」可是,既然我们信有过去生,又承认今生之母有恩,便可推论一切众生均有恩德。一个恩人对我们曾施恩,虽然我们记不起当时情景了,但他仍然对我们有恩,并不能说因为记不起便等于没有恩。
我们先应修知母,再看今生之母恩而修念今生之母恩,进而把念恩伸展至一切众生,这个次第十分合理。若不承认今生之母恩,不可能承认众生之母恩。若只知母而不念其恩,并无太大意义。若不信众生为母,则对一切众生念恩之心不可能生起。修知母及念恩,必须修至有所感动,譬如说自然地一思及众生之恩便下泪及激动、感动不已的程度。若如法地修了很久亦无成功或进步之迹象,便应先搁下来,改修净化罪障及积集功德的法一段日子,例如念诵宗喀巴祈请文等,至有多多少少的吉祥征兆后,又回到原来之知母及念恩的禅修上。
单单知道一个人对己有恩、单单念他的恩,却甚么都不做,这是没有意义的。在既知母又念恩后,我们下一步必须修欲报恩的心。这个法称为「七重因果」,正是说每一环扣下一环。修知母及念恩后,下一步自然便是思报恩。若不修知母及念恩,必无法生出欲报恩之心。现在,我们的母亲有了贪、瞋及痴病,像是发了疯般,我们应思及报恩,把他们的困境解决。
然后,我们在心中训…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