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相應。在禅修及座下的平時,我們觀察感受是如何在五根遇上五塵時生起,及它們如何誘發貪、瞋及癡等煩惱。在如法地修持後,我們能體悟所有感受皆是苦的根源。受源不斷來,受便不斷起伏,所以煩惱便不斷生起。這是受念處的修法。如果與四聖谛對照,受念處可說是與集谛對應。
如果沒有心便沒有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心的各種功能、運作方式及其狀態,這便是心念處的修持。這種修持可說與四聖谛中的滅谛相對應。
觀法無我是第四念處 —— 法念處。把我們鎖在六道內的根本枷鎖便是我執。透過觀察一切現象,我們會發現一切現象中其實並無一個實「我」存在。這一點不容易做到,但它卻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這念處與四聖谛中的道谛教法相對應。
以上介紹了四念處之修持。這只是一個簡略介紹,並非正式的教授。有些人以爲四念處及四聖谛是低等的小乘修行,所以不屑一顧,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四念處是十分重要的修行。如果能掌握了它們,便會有很大的成就。譬如說,若我們對身不淨有所體悟,便會希冀得到清淨之身。密法是化凡俗身爲佛身的法門,譬如說我們觀自身爲本尊聖身、觀外在世界爲本尊之淨土壇城等等。這些修行都與四念處有關。四念處之基礎,可被用于這些法門上,成爲其極有力的助緣。四念處及四聖谛雖屬小乘部份的教法,但亦是大乘修行人必須具備的修爲,所不同的只是,小乘行者以求解脫的心修持這些教法,而大乘或上士道行者以爲求成佛的動機修持它們。
在念誦第六偈時,我們同時在心中祈願面前之祖師放光及甘露加持我們,令我們可如法地持戒及圓滿共中士道之所有修持範圍。
現在已完成中士道教法的講解了。由下一偈 —— 第七偈 —— 開始,至第十二偈之間,屬大乘教法範圍,亦稱「上士道」。
上士道
在具備了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的基礎後,行者便可進入大乘的修持範圍,亦即上士道教法。
上士道分爲兩部份,一爲培養菩提心的方法,二爲生菩提心後的修持內容。此二支分別對應【廣論】中的「如何發生此道理」及「既發心已學行道理」。現在先講第一支。
菩提心
菩提心是甚麼呢?許多人以爲菩提心便是慈悲,其實不然。菩提心建基于慈悲,但並不只等于慈悲。菩提心其實指爲利益衆生而求成佛的大願心。我們爲求有最高的能力、悲心及智慧來利益衆生,所以我們欲成爲佛陀。
一顆小小的鑽石,其價值亦遠超大顆的其他寶石。同道理,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他並無其他功德或很高的學問,他仍在本質上高于有大神通的阿羅漢等。有菩提心的人,堪作人天的功德田及禮敬境,他亦可說是衆生的父母。許多人希求羅漢的飛天能力等神通,但其實那並不難求,菩提心卻更珍貴、更難得。如果有兩個人,其中一個發了菩提心,另一個並沒發菩提心,此二人同時各上一根香,前者之功德得以增大無量倍,後者之供養功德則十分有限。爲甚麼有這麼大分別呢?這是因爲衆生之數無量,前者供養是爲了這無量衆生而作,所以其功德得以增長無量倍之多。同道理,若以菩提心作一禮拜,或只供一朵花,或對一只小螞蟻布施一丁點糖粉,功德亦遠超于不具菩提心而作萬拜、供萬花或作大布施。總之,能發大心者,小善亦可得大功德。以狹窄、單爲個人利益的心作善者,則功德有限,其功效亦低。一個發了心的人,不但堪作人天之皈依,而且宇宙的天王也會主動來護持,不必他去修法召請。有關菩提心的其他種種利益,佛陀教過不少,大家可以自己閱讀。
甚麼人可以生菩提心呢?一般來說,曾作殺父或殺母等無間罪的人,由于其惡業太重,恐怕難在今生成就菩提心。除此之外,六道衆生在理論上均有可能成就此心。人類是六道中比較具優秀條件修成菩提心的,但地獄的衆生也可能成就此心。有一位過去的佛,祂曾在成佛前的某一生轉生于地獄中,當時因見其中一位地獄同伴受苦,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最後便圓滿生出了菩提心。這是地獄道衆生成功地發心的一例,亦是單單靠對一位衆生之悲心而發生菩提心的成功案例。以此推論,餓鬼及畜牲亦有成功發心之可能性。
以上說了因不忍見同伴之苦而發心的一例。另一情況是,行者因願利一切衆生而發心。還有第叁種情況是,行者因隨喜菩薩們布施、平等、無瞋及無妒忌等之功德,而最後修成此心。此外,菩提心的發出尚有四因、四緣及四力等不同取決因素,但我們知道以上內容就可說有一定足夠的理解了。
到底如何發菩提心呢?這不是我們在嘴巴上說一說就會有的,而必須知其方法,這方法必須是佛陀教的,而且曆代以來有人靠它而成功修成。佛陀教過兩種菩提心法,一爲自他多換法,另一爲七重因果發心法。前者由佛陀付托予文殊大士,後者則由彌勒大士繼承了。此二法曆代分開地輾轉相傳,至約一千年前,印度太子阿底峽祖師學得這兩種法,從此它們便二流歸一地傳下來,至今未中斷過。自他多換法固然極佳,但卻比較適合利根的人。對一般人來說,依七重因果而修心比較容易掌握。
現在衲把這兩種法門說一說,以作介紹。今天我們連出離心也無,對菩提心說多深也無意義,所以只作介紹。較詳盡的開示,可見于【廣論】及【掌中解脫論】中(注:亦見于法師著作【甘露法洋】中),大家在有了基礎以後可以自行參考。
在修七重因果前必須先具平等心。平等心與我們平常的心態完全相反。我們一貫對親愛的人貪愛,對仇家瞋恨,面對陌生人則漠然。如果有這種不平等的心,便不可能修出遍蓋一切衆生的真慈悲,所以亦無法修出菩提心。爲甚麼呢?因爲貪及瞋等念正好是慈悲的相反狀態。到底如何修平等心呢?我們應觀察自己爲何對某些人貪愛,又爲何對另一些人瞋恨等等。爲甚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分別呢?這有許多可能性,譬如說某人曾有一次傷害我們,或者某人一向對我們不錯。可是,在親邊的輪回及過去生中,這仇人必定曾無數次利益過我們,而親人亦必定曾傷害過我們。這一生中的陌生人,在過去生中亦必定曾與我們有關系。在如是地修後,我們便會生出平等心。過去生曾修行者,可能用一兩個月便可修好這部份,但普通人或許要好幾年才能修成。
有了平等心後,我們開始修第一重 —— 知母。甚麼叫「知母」呢?我們有無限次的過去生。在這些生中,在生爲人、某些畜牲及餓鬼等的時候,我們都有母親。因爲有不可計算的過去生次數,所以每一位衆生在某一生或某幾生中曾是我們的母親。修知母便是要令自己深深相信這一點,而做到能視一切及任何一位衆生爲母親。這一點是道次第上比較難做到的一點。
達到知母的覺受後,我們看今生的母親之恩。有些人,尤其是東方人,一向知道母親對自己有恩,在此時便比較容易修了。有另一些人卻不以爲母親有恩,他們問:「父母只是一起睡覺,後來便有我了,哪來恩德可言呢?」對!可是他們大可以墮胎或把你丟棄,但他們卻並沒那麼做,他們把你哺育成人了,爲了你的任何一件小事而操心,這全是很大的恩典。即使父母沒有照顧過你,但你現在具備了人身,又遇上了佛法,有了修行成佛的機會,若無父母,你會有這個機會嗎?如果沒有父母,現在你就不會在這聽法。所以,就算他們沒有給予照顧,單單把你生下來而你現在遇上了佛法,這個恩已經很大了。這不是小小的恩惠,而是極大的恩典。總之,今生父母對我們恩典極深,所以我們必須念其恩。前面說過衆生是我們過去的母親。在過去生中,作爲人時,這些衆生曾與我們今生母親一樣,對我們有大恩,甚至似乎是爲了子女而活,完全沒有自己,眼中只有子女的幸福。在生爲畜牲時,他們亦同樣地對我們有大恩。只要我們觀察一下小動物,便能明白母恩之偉大了。如果我們以看娛樂電視的心態去看動物紀錄片,這只是一種自然界奇觀而已。但若以念母恩的心去看,我們往往會看得淚如雨下。貓、狗等動物,每下雨時便把子女一只、一只地移至幹處,弄得自己疲累不堪。小鳥整天不停抓小蟲來喂自己的子女,連晚上也不睡覺。那麼,既然今生母恩極大,而衆生又全曾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不應該念衆生之母恩嗎?有些人或會說:「那是過去生的事了!」可是,一個恩人便是一個恩人,不論他是去年對我們有恩,或是今天對我們有恩,他仍然是個恩人,所以這論點並不成立。又可能有人說:「過去生的事誰記得呢?我可記不起來了!」可是,既然我們信有過去生,又承認今生之母有恩,便可推論一切衆生均有恩德。一個恩人對我們曾施恩,雖然我們記不起當時情景了,但他仍然對我們有恩,並不能說因爲記不起便等于沒有恩。
我們先應修知母,再看今生之母恩而修念今生之母恩,進而把念恩伸展至一切衆生,這個次第十分合理。若不承認今生之母恩,不可能承認衆生之母恩。若只知母而不念其恩,並無太大意義。若不信衆生爲母,則對一切衆生念恩之心不可能生起。修知母及念恩,必須修至有所感動,譬如說自然地一思及衆生之恩便下淚及激動、感動不已的程度。若如法地修了很久亦無成功或進步之迹象,便應先擱下來,改修淨化罪障及積集功德的法一段日子,例如念誦宗喀巴祈請文等,至有多多少少的吉祥征兆後,又回到原來之知母及念恩的禅修上。
單單知道一個人對己有恩、單單念他的恩,卻甚麼都不做,這是沒有意義的。在既知母又念恩後,我們下一步必須修欲報恩的心。這個法稱爲「七重因果」,正是說每一環扣下一環。修知母及念恩後,下一步自然便是思報恩。若不修知母及念恩,必無法生出欲報恩之心。現在,我們的母親有了貪、瞋及癡病,像是發了瘋般,我們應思及報恩,把他們的困境解決。
然後,我們在心中訓…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