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味▪P8

  ..续本文上一页,数数观察而针对自己。若只在心中把教法遍诵一遍,心中想:「有这种苦,又有那种苦......」而并不「参与」其中,永不会令心有所改变。衲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个芒果在面前,但我们只是看它而说:「芒果是甜的!」这并无用处。我们必须把它吃了,才知道甚么叫做「甜」和甚么是芒果。同道理,光对教法内容熟悉并无实际作用,必须体验教法才有用。对苦谛的观察并不限于座上禅修时才能作,我们平时在车站候车时,或在飞机场或市集时,亦不妨坐下来冷眼旁观,把来来往往的人看清。这些人每天来来往往奔波,脸上尽是苍桑,极少有路人面上有笑容的。他们赶来赶去,天天如是,一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最后不外乎一死,这到底有何意义呢?经过这样的观察及思维,我们便能体悟到世间是苦的道理。

  

  单单知道自己正在受苦并无实际作用,我们必须探讨苦的来源是甚么。四谛中之苦谛教授苦之现象,而四谛中之集谛教法则教授苦的来源。苦的来源到底是甚么呢?是烦恼及业。归根究底,一切的苦全由烦恼及业而来。我们举一个例:如果我们生于地狱,或生为人但短寿、被杀,这便是苦。这种苦源自甚么呢?这或者是过去某次因起瞋心而杀生的业报,所以杀生业及其动机 —— 瞋,便是此苦的来源,亦即「集」。烦恼与业是因,苦的业报是果,所以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我们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情时,病菌或加害的仇人只是外缘,真正的因是烦恼及业。在西藏,每有人重病时便会多作放生以延寿,这的确可以积聚长寿的因而或许能把死亡延迟少许,但最终来说这亦不能抵销过去杀生之业力。

  

  我们已经在讲第三及第四偈时讲过业力了,现在衲说一说烦恼的性质。

  

  烦恼有千千万万种,但我们可以归纳为六种主要烦恼,分别是贪、瞋、痴、疑、慢及邪见。

  

  贪是六种烦恼中最严重者。这并不限于男女之间的贪欲,而泛指任何性质的贪。我们见到别人有一宝石,觉得宝石很美,生起妒忌心而欲据己有,或更以偷、抢甚至杀人的方式把宝石占有,这便是贪及由它所衍生出的业。贪是我们困于轮回之中的主因,它与十二因缘中的爱及取支有直接关系。

  

  瞋也是极为可怕的一种烦恼,其毁灭性极高。由生起瞋恨心,至此心平息之间,任何身、语或意作之业均对我们有害。我们杀人甚至国与国之间连绵多年、赔上了千千万万条宝贵性命的战事,俱因瞋恨而出。

  

  痴是指不分善、恶、是、非、黑、白。

  

  身为佛教徒,但却怀疑业力、因果及轮回的真实性,是修行的大障碍石,所以疑亦是一种不利于我们的烦恼。

  

  慢是指目空一切、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傲慢及自大心理。有的人以自己的财产、美貌、学历或天份自负,这些全属慢心的范围。

  

  邪见有许多种类,最主要者分五种,这些主要是指外道思想及哲学辩论类别,普通人一般并不具这些邪见。这类邪见解释起来,便要说到细微的外道思想体系,但看来今天无此必要,衲就只举几种例子:有些外道认为一切是永而有自性的,有些外道相信梵我合一等境界为真正的究竟解脱,有些宗派以自残身体等极端苦行为解脱之道,譬如说他们长期坐在刺林中,或发誓永远举起一只手以作祭祀,以致该手萎缩残废,也有用针刺入身体以修苦行的。此外,又有些外道修持者的教主有少许有限的神通,譬如说他见到自己前生为狗,又因为今生是人,他便想当然地推断出,只需作狗所作的事,下生便可做人。大家别以为这很荒谬,印度的确有这样的外道,他们的所谓「修行」,便是模仿狗的动作、口发狗吠声。最严重及可怕的邪见,便是认为一切皆不存在、因果及善恶均不存在。

  

  以上简括地说明了六种烦恼。若把之铺展开来讲,可细分为二十种烦恼,又可再延伸为八万四千烦恼。若将之浓缩,则可归纳为三种,而这三种又可被归纳为无明。

  

  现在我们已经探讨了四谛中的前二谛了。这些教法对修心极为有用,而并非为了用作背诵及增长佛学知识而已。今天衲所教授的方式,并非学术性的逐字直解,而是用聆听者易于吸收的讲授方式。学术性的教授方式对大家来说意义并不大,而且颇费时间。我们最终目的是要令生觉受,而并非为了成为咬文嚼字的学者,所以大家必须重复又重复地禅修及观察,把它们钻入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上这些教法。在每欲生瞋或贪时,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正是轮回苦的来源,以令自己冷静下来。若天天听法及在座上修法,但却无法控制自心,教法便无用处了。

  

  若对苦生起觉受时,我们或会感到震憾及害怕,这是很正常及健康的。我们体悟到六道不外乎是形形式式的苦,同样的苦我们曾经历过,现在又经历,以后还会有更多苦,所以我们欲求解脱之道。这种心十分重要。若勤修很久却仍然不见心有所打动,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观察,另修忏罪及积聚功德,直至有罪业净化了之征兆,又再回头用心在原来的禅修功课上。在最后,我们经过学习及体验,先见苦,后究其因,知苦乃由烦恼及业而来,自然会达到极欲解脱的心。甚么是「解脱」呢?解脱就是不受束缚的状态。烦恼及业力是束缚,六道是我们的监狱,而解脱便好比从此中逃走出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由于六道本质是苦,其中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永之乐,所以我们不值得迷恋于六道之福乐而一心追求这种不永的东西。我们必须看穿它的外表包装,直看透它的本质,认清六道是苦,而生出逃走的决心,这便是「出离心」。

  

  第五偈的偈文说: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这四句是说甚么呢?这是祈求面前资粮田让我们见到六道中的本质便是苦、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真正福乐,所以我们又祈请资粮田加持,令我们的出离心可以顺利生起。观想的方法与前同,我们观想面前之三位祖师放光与甘露,令我们生出与此偈文相关的觉受。

  

  解脱道

  

  假设在修了苦谛及集谛后,我们生起了欲求解脱的出离心,但这并不足以令我们脱苦。到底怎样才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个无意义的「游戏」呢?许多别的宗教也教授称为「解脱」的方法,但有关从甚么中解脱、为何要解脱及如何能解脱,各宗教所说的有所分别。印度教有某些宗派亦讲苦,他们对世间现象也讲得十分精确透彻,但它们的解脱方法并不彻底。它们所教授的禅定法,只可除粗分的烦恼,无法去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这只能令修行者去到天界之最高处,却脱不出六道。这些法门可令人有神通,例如在空中飞行等,甚至可令人看到前生,但最终却脱不出轮回,而只能到达轮回中的最高点,入于无色界天的无思想状态中。在福报用尽时,他们仍会从无色界天堕下,再次入于其他道中轮回。那么的话,如何才能解脱呢?答案是四谛中的道谛。我们先看偈文: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偈中的「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一句,说明了修解脱道的基础条件,这条件便是由敬师乃至出离心之间的所有修持。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可以向上修上去,否则便不可能达到解脱。「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作为修持心要」几句,是说我们必须日夜持戒以求解脱。戒、定及慧是解脱之道。由于定学及慧学在上士道会讲及,所以中士道只讲戒学。

  

  佛法分为经、律及论此三藏。「律」便是戒律了。为甚么要把戒律另外拆开成为单独的一藏呢?因为这正是修持的心要。佛法可分为教法及证法。有名的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是保存证法的代表性人物。谁是保存教法的代表性人物呢?这便是持戒的人,其中以比丘、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为主要代表。在某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此四者,便可说是有教法存在。他们的存在,又以有否定期的出家人诵戒羯摩法会界定。这亦即说,某一地若有定期僧众诵戒羯摩法会,便可说是有佛法之地。若无持戒僧众团体,则不论有多少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或全世界最大的足金佛像,仍然不是定义上的「有佛法之地」。

  

  在家人并无僧戒,难道他们便无法解脱吗?不是的。皈依学处、居士戒及十善业学处(注: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福慧明灯】)等,便是在家人的持戒修持了。此外,我们亦可透过参加大乘八关斋戒或观音斋戒而修持戒。今天并非讲戒的场合及时间,所以衲只点到即止,不深入教授,以后大家应各自随力学戒及受戒。

  

  若要达到由苦中解脱出来的境界 —— 灭谛,我们便要修持戒学等,把佛法与心相合 —— 道谛。所以,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我们的现在状态是苦 —— 苦谛,其原因是集谛中之教法,亦即烦恼及业;理想状态是无苦 —— 灭谛,其达至方法是道谛中所含教法,亦即戒学等修持。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灭是苦的相反状态,而道是集谛的对治。

  

  我们亦可以改用四念处教法取代四圣谛而修。四念处是身念处 —— 观身不净、爱念处 —— 观受是苦、心念处 —— 观心无常及法念处 —— 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利于对治淫心及证悟无常,它对出家人尤其重要。修观者观身体上至头顶,下至脚跟,其间的皮、肉、脂肪、骨头、血、骨髓及内脏等,便能体悟这不外乎是因缘而生,实并无值得依恋贪爱的原因。小乘宗派常常修白骨观,它与此观的作用及原理完全相同。如果要与四圣谛对照,身念处可说是对应苦谛。

  

  眼及耳等与外在的影像及声音等境相遇时,眼及耳识等功能发生作用,便进一步导致抗拒苦受、贪爱乐受及对中性的不苦不乐受漠不关心。乐受与贪相应,苦受与瞋相应,而中性的不苦不乐受与…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