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法味▪P6

  ..续本文上一页密戒等,必须在本尊之坛城前以特定的方法净化,方算圆满。其他方法虽可净罪,但并不圆满。同道理,破犯僧戒的人必须在僧团羯摩法会上还净,方算圆满。今天在座中没有太多出家人或受过灌顶的人,所以我们亦无必要多作解释。

  

  以上方法全都对忏罪有效,但这并非说其他方法无忏罪净化作用。事实上任何佛法修行皆有此作用。强调以上各法,乃因为公元九世纪的寂天祖师特别重视它们的原因。

  

  以上介绍了对治力,现在讲解誓愿力。誓愿力是指我们必须发愿不再作同类恶业。在很多时候,譬如说对妄语、绮语或对人发脾气等恶业,我们大概暂时无法杜绝,所以必须量力而为。一方面,无誓愿力的忏罪并不完整,因为这等于是小孩犯了错向父母道歉,父母问:「明天还敢吗?」而孩子答:「噢!明天倒还是要做的!」一样,这是无力的忏罪。另一方面,若明知做不到,却对佛众发誓绝不再犯,在下次作恶业时不但积下恶业之业因,且额外更积下了欺骗圣众之不善业,反而不妙。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量力而为,譬如说我们可以誓愿当天或当月不再作同业,渐次把时限延长而训练自己。以上乃指易常犯的恶业,对杀生等重恶业,我们宜发愿永不再作。

  

  在我们平时修诵皈依时,便是依止力。在修金刚萨埵时,我们对本尊一心依止;在修【菩萨堕忏】时,我们对三十五佛一心依止;这都是依止力。

  

  不论我们用何种对治法门,都必须具足其他三力而修,方会最有效力。有些人由于根器所限,四力不具足,但他们如尽一切力量去修,则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在平时,我们一旦作了不善业,便应当天忏净,以免令它增长、累积。过往的阿底峡祖师(Atisha, 982-1054)有时走在路上,突然发现曾犯某支戒时,便会马上在路边坐下来忏罪,不待到才修。我们应以祖师之行持为模范,尤其出家人更应如此。

  

  现在已讲完因果及业力部份的教法。因果、业力及皈依是共下士道的主要内容,亦为任何其他修行的基础。现在衲略说一下有关皈依的教法。

  

  皈依是修行上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常说「皈依」,哪到底皈依谁或皈依甚么东西呢?世间的众生,上至天神,下至鬼物、龙王等,连自己亦未能脱轮回,如何能令我们脱苦乃至成佛呢?所以,世间众生并非皈依的对象。我们应皈依的,是已成办自利,并能利他的对象,亦即佛、法、僧三宝。佛是开示正法、令得乐离苦的导师,也是开路的圣人;法是主要的皈依,亦等同道路;僧宝是同行的前辈及模范。佛宝分住持佛宝及胜义佛宝,住持佛宝乃佛像等代表物,胜义佛宝乃指具足功德及圆满证悟的觉者。法亦分住持及胜义两种,住持法宝是代表了法的经书,胜义法宝是教法及证法。僧宝也分两种,住持僧宝乃指四位或以上的凡夫僧,胜义僧宝乃指已见空的圣者。

  

  皈依亦分多种层次。小乘者,为求解脱而皈依。大乘显学者,为求成佛以利益众生而皈依。这种心又分为装作的菩提心及真正已发起菩提心两种层面。我们一辈凡夫未见真菩提心,但我们认同这方向,所以我们致力于刻意造作一点类似的愿,这属装作的菩提心类别。大乘修密的人,是为了以最迅速之方法成佛,此乃他们的皈依目的。

  

  三宝各有其功德,今天衲不把它们逐一列明了,大家自己看菩提道次第有关论着即可。我们并非只用脑记下这些一条条列出的功德,而应心生尊敬、赞叹及欲求得同等功德的愿望,以这种心来依止三宝。

  

  以上讲完了共下士道的教法部份。修诵时,我们应参照以上内容,并祈请面前之师徒三尊去除相关之障碍,令我们对业、因果真实生信,并依因果规律行持,及令我们能有坚定的皈依心。

  

  共中士道

  

  现在我们讲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论中是第五及第六偈,这两偈对应【广论】中的「于共中士道次发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养出离心的部份。第六偈讲在有了出离心后,应如何修持解脱、出离之道。出离心及解脱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离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所以欲修大乘必须先修出离心,而解脱道的内容,则是大乘者亦必须经过的修持。换言之,小乘者以为求解脱的心,修令能解脱的法门,而大乘者以为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样的内容。

  

  出离心

  

  刚才说完的部份之主题是「罪」,现在将说之主题是「苦」。世间的福乐都不久、都是变幻无常的。所谓「乐」只是仿似快乐,但其实它的本质便是苦。佛陀在初转*轮时,讲的内容是四圣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圣谛。按常理说,我们应先讲一件事的成因,然后才讲其结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来说佛陀应当先讲集、后讲苦,为甚么苦谛却排在第一位置呢?这正突显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间的苦有千千万万种,无法一一详说,但佛陀把它们归纳为三种角度解释,一为归纳成三种苦,二为归纳成六种苦,三为归纳成八种苦来说明。三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释六道轮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从不同方法归纳及说明而已。六道轮回之中,每一道又有与其他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说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狱有地狱的苦等等,但所有众生都经历共通的三苦、六苦及八苦。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及行苦。苦苦是粗显的痛苦,譬如说生于地狱中所受之苦,或我们烫伤了手指之痛苦等。坏苦是变幻之苦、乐苦交杂的苦。我们的手指烫伤了感痛,所以我们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顿然感到清凉了。这种清凉是「乐」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痛苦相对减弱了之状况而已,但我们误以为它便是快乐。在一阵儿后,痛苦还是会再来的。世间之所谓「快乐」亦如此。它们只是相对苦苦之说、暂时较为少一点苦的状态,而不是本质上的快乐。它们的本质其实仍然是苦。这便是坏苦的意思。行苦比较细致,大家会比较难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说了。

  

  如果把三苦铺展开来讲,便可说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对明白苦之本质十分有用。现在我们讲一讲它们。六苦分别是于轮回中身体不久、于轮回中亲友不久、于轮回中福乐不久、于轮回中共处不久、于轮回中永无满足及于轮回中转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们无可选择地一次又一次与身体分离、寿命不定,有些转生只有一天寿命,也有些是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寿命尽后,我们无奈地与身体分开,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变敌,敌变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脸成仇的。在轮回中,我们无法肯定谁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时,可以亲至无所不谈。在反目时,大家却可能欲置对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贫者可在一夜之间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于六道中,我们其实是很孤独无援的。现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时,有谁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没有!其他人只能在你的坟前献点花、哭一场,仅此而已。除了业力外,我们没别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终只会受苦,永无心境安宁的一天。即使是贵如国王,仍不感满意,他们仍欲求更广大的国土或更大的权势,但在人拥有更多时,他们又会要求再多一些。我们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断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这正是痛苦的来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谓「贫穷」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们仍在人间,但在没多久后,我们便会在三恶道中了。自无始以往以来,最高的天界我们去过,最大的享受我们尝过,但最深、最黑的地狱我们也住过,最大的痛苦我们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们都住过无数次,始终还未逃出这个轮回。若我们能选择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则还尚可说情况不太差,问题是我们无从选择。若我们能记忆前生,则还算情况不太糟,因为我们尚可从以往的痛苦中学到一些经验,问题是我们记不起前生。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轮回,永无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说明了六道共通的苦。总结来说,在六道之中永无真正的欢乐,亦没有甚么是肯定的。今天欢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这刻与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欢而散。所以,我们在顺境时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时亦不必过份担忧。

  

  说此三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备说及的八苦,是为了让我们培养出离心或求解脱的愿望,而非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我们必须以此作禅参的内容,把它们与自己连接起来,务求令心生觉受,并向面前的三位祖师祈求加持。衲的恩师铃仁宝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宝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说过,若只听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动,则一切学问犹如不属自己的财宝,再听多少也终究无用,反而会令我们对教法生厌烦。若真正禅参,心便会有转变,以后就对六道之诱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动力,以致行、住、坐、卧、谈吐及思想也会有所转变,犹如脱胎换骨。

  

  说完了共通的苦,现在我们由六道各别的角度来看苦。在未讲六道轮回前,首先衲要讲一讲死亡过程,因为这与我们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关系。

  

  死亡有三种不同境界。今天我们不谈圣者之示灭或有修行者的死亡过程,而单讲凡夫的死亡经历。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必须理解凡夫的死亡经过。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及风四大元素组成,外在宇宙万物亦由这四元素组成。我们内在的四大与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况下有所交流、沟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与内在的四大交流而维持。当然,若从另一层面来说,生命之维持是看寿元与福报。以上所说是从生理及物质层面来解说,所以二说毫无矛盾之处。在临死时,…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