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法味▪P6

  ..續本文上一頁密戒等,必須在本尊之壇城前以特定的方法淨化,方算圓滿。其他方法雖可淨罪,但並不圓滿。同道理,破犯僧戒的人必須在僧團羯摩法會上還淨,方算圓滿。今天在座中沒有太多出家人或受過灌頂的人,所以我們亦無必要多作解釋。

  

  以上方法全都對忏罪有效,但這並非說其他方法無忏罪淨化作用。事實上任何佛法修行皆有此作用。強調以上各法,乃因爲公元九世紀的寂天祖師特別重視它們的原因。

  

  以上介紹了對治力,現在講解誓願力。誓願力是指我們必須發願不再作同類惡業。在很多時候,譬如說對妄語、绮語或對人發脾氣等惡業,我們大概暫時無法杜絕,所以必須量力而爲。一方面,無誓願力的忏罪並不完整,因爲這等于是小孩犯了錯向父母道歉,父母問:「明天還敢嗎?」而孩子答:「噢!明天倒還是要做的!」一樣,這是無力的忏罪。另一方面,若明知做不到,卻對佛衆發誓絕不再犯,在下次作惡業時不但積下惡業之業因,且額外更積下了欺騙聖衆之不善業,反而不妙。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應量力而爲,譬如說我們可以誓願當天或當月不再作同業,漸次把時限延長而訓練自己。以上乃指易常犯的惡業,對殺生等重惡業,我們宜發願永不再作。

  

  在我們平時修誦皈依時,便是依止力。在修金剛薩埵時,我們對本尊一心依止;在修【菩薩墮忏】時,我們對叁十五佛一心依止;這都是依止力。

  

  不論我們用何種對治法門,都必須具足其他叁力而修,方會最有效力。有些人由于根器所限,四力不具足,但他們如盡一切力量去修,則也會有一定的作用。

  

  在平時,我們一旦作了不善業,便應當天忏淨,以免令它增長、累積。過往的阿底峽祖師(Atisha, 982-1054)有時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曾犯某支戒時,便會馬上在路邊坐下來忏罪,不待到才修。我們應以祖師之行持爲模範,尤其出家人更應如此。

  

  現在已講完因果及業力部份的教法。因果、業力及皈依是共下士道的主要內容,亦爲任何其他修行的基礎。現在衲略說一下有關皈依的教法。

  

  皈依是修行上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們常說「皈依」,哪到底皈依誰或皈依甚麼東西呢?世間的衆生,上至天神,下至鬼物、龍王等,連自己亦未能脫輪回,如何能令我們脫苦乃至成佛呢?所以,世間衆生並非皈依的對象。我們應皈依的,是已成辦自利,並能利他的對象,亦即佛、法、僧叁寶。佛是開示正法、令得樂離苦的導師,也是開路的聖人;法是主要的皈依,亦等同道路;僧寶是同行的前輩及模範。佛寶分住持佛寶及勝義佛寶,住持佛寶乃佛像等代表物,勝義佛寶乃指具足功德及圓滿證悟的覺者。法亦分住持及勝義兩種,住持法寶是代表了法的經書,勝義法寶是教法及證法。僧寶也分兩種,住持僧寶乃指四位或以上的凡夫僧,勝義僧寶乃指已見空的聖者。

  

  皈依亦分多種層次。小乘者,爲求解脫而皈依。大乘顯學者,爲求成佛以利益衆生而皈依。這種心又分爲裝作的菩提心及真正已發起菩提心兩種層面。我們一輩凡夫未見真菩提心,但我們認同這方向,所以我們致力于刻意造作一點類似的願,這屬裝作的菩提心類別。大乘修密的人,是爲了以最迅速之方法成佛,此乃他們的皈依目的。

  

  叁寶各有其功德,今天衲不把它們逐一列明了,大家自己看菩提道次第有關論著即可。我們並非只用腦記下這些一條條列出的功德,而應心生尊敬、贊歎及欲求得同等功德的願望,以這種心來依止叁寶。

  

  以上講完了共下士道的教法部份。修誦時,我們應參照以上內容,並祈請面前之師徒叁尊去除相關之障礙,令我們對業、因果真實生信,並依因果規律行持,及令我們能有堅定的皈依心。

  

  共中士道

  

  現在我們講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論中是第五及第六偈,這兩偈對應【廣論】中的「于共中士道次發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養出離心的部份。第六偈講在有了出離心後,應如何修持解脫、出離之道。出離心及解脫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離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礎,所以欲修大乘必須先修出離心,而解脫道的內容,則是大乘者亦必須經過的修持。換言之,小乘者以爲求解脫的心,修令能解脫的法門,而大乘者以爲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樣的內容。

  

  出離心

  

  剛才說完的部份之主題是「罪」,現在將說之主題是「苦」。世間的福樂都不久、都是變幻無常的。所謂「樂」只是仿似快樂,但其實它的本質便是苦。佛陀在初轉*輪時,講的內容是四聖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聖谛。按常理說,我們應先講一件事的成因,然後才講其結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來說佛陀應當先講集、後講苦,爲甚麼苦谛卻排在第一位置呢?這正突顯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間的苦有千千萬萬種,無法一一詳說,但佛陀把它們歸納爲叁種角度解釋,一爲歸納成叁種苦,二爲歸納成六種苦,叁爲歸納成八種苦來說明。叁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釋六道輪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從不同方法歸納及說明而已。六道輪回之中,每一道又有與其他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說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獄有地獄的苦等等,但所有衆生都經曆共通的叁苦、六苦及八苦。

  

  叁苦是指苦苦、壞苦及行苦。苦苦是粗顯的痛苦,譬如說生于地獄中所受之苦,或我們燙傷了手指之痛苦等。壞苦是變幻之苦、樂苦交雜的苦。我們的手指燙傷了感痛,所以我們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頓然感到清涼了。這種清涼是「樂」嗎?當然不是!這只是痛苦相對減弱了之狀況而已,但我們誤以爲它便是快樂。在一陣兒後,痛苦還是會再來的。世間之所謂「快樂」亦如此。它們只是相對苦苦之說、暫時較爲少一點苦的狀態,而不是本質上的快樂。它們的本質其實仍然是苦。這便是壞苦的意思。行苦比較細致,大家會比較難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說了。

  

  如果把叁苦鋪展開來講,便可說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對明白苦之本質十分有用。現在我們講一講它們。六苦分別是于輪回中身體不久、于輪回中親友不久、于輪回中福樂不久、于輪回中共處不久、于輪回中永無滿足及于輪回中轉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們無可選擇地一次又一次與身體分離、壽命不定,有些轉生只有一天壽命,也有些是幾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壽命盡後,我們無奈地與身體分開,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變敵,敵變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臉成仇的。在輪回中,我們無法肯定誰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時,可以親至無所不談。在反目時,大家卻可能欲置對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貧者可在一夜之間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間變得一無所有。

  

  于六道中,我們其實是很孤獨無援的。現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時,有誰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沒有!其他人只能在你的墳前獻點花、哭一場,僅此而已。除了業力外,我們沒別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終只會受苦,永無心境安甯的一天。即使是貴如國王,仍不感滿意,他們仍欲求更廣大的國土或更大的權勢,但在人擁有更多時,他們又會要求再多一些。我們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斷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這正是痛苦的來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謂「貧窮」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們仍在人間,但在沒多久後,我們便會在叁惡道中了。自無始以往以來,最高的天界我們去過,最大的享受我們嘗過,但最深、最黑的地獄我們也住過,最大的痛苦我們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們都住過無數次,始終還未逃出這個輪回。若我們能選擇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則還尚可說情況不太差,問題是我們無從選擇。若我們能記憶前生,則還算情況不太糟,因爲我們尚可從以往的痛苦中學到一些經驗,問題是我們記不起前生。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同樣的錯誤,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輪回,永無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說明了六道共通的苦。總結來說,在六道之中永無真正的歡樂,亦沒有甚麼是肯定的。今天歡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這刻與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歡而散。所以,我們在順境時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時亦不必過份擔憂。

  

  說此叁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備說及的八苦,是爲了讓我們培養出離心或求解脫的願望,而非爲了增長佛學知識。我們必須以此作禅參的內容,把它們與自己連接起來,務求令心生覺受,並向面前的叁位祖師祈求加持。衲的恩師鈴仁寶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寶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說過,若只聽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動,則一切學問猶如不屬自己的財寶,再聽多少也終究無用,反而會令我們對教法生厭煩。若真正禅參,心便會有轉變,以後就對六道之誘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動力,以致行、住、坐、臥、談吐及思想也會有所轉變,猶如脫胎換骨。

  

  說完了共通的苦,現在我們由六道各別的角度來看苦。在未講六道輪回前,首先衲要講一講死亡過程,因爲這與我們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關系。

  

  死亡有叁種不同境界。今天我們不談聖者之示滅或有修行者的死亡過程,而單講凡夫的死亡經曆。因爲我們都是凡夫,所以必須理解凡夫的死亡經過。

  

  人的身體由地、水、火及風四大元素組成,外在宇宙萬物亦由這四元素組成。我們內在的四大與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況下有所交流、溝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與內在的四大交流而維持。當然,若從另一層面來說,生命之維持是看壽元與福報。以上所說是從生理及物質層面來解說,所以二說毫無矛盾之處。在臨死時,…

《甘露法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