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的意境,禅宗開悟的祖師說:
一、從假入空
心空如太空 豁然無所觸 一真法界中 寂照常安住
大乘佛法所空的,它不是空掉外面的所緣境,它是空掉內心的邪執,所以他講「心空如太空」,這個太空是一個譬喻。在這空性當中,「豁然無所觸」,我不可得,法不可得,這是我們所必須要去遮遣的──我執、法執的這樣一個有所得的心。但是在這個空掉的心性當中,它有它不空的功能──「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個一真法界簡單的說:是一個絕待平等的法界。在這個絕待平等,沒有個體生命的平等生命當中,「寂照常安住」。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念念的現前,這等于是真如叁昧。所以我們剛開始,先從一個有相的個體生命,回歸到一個無相的平等生命,所謂的「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等于是修無住。無住了一段時間,應該要生心,從空出假。應該怎麼生心呢?根據《華嚴經》上說:
二、從空出假
于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當我們能夠從這個清淨心再出來的時候,當然那個曆練,曆事練心,就是在這個凡夫的煩惱障、業障,跟這些報障的因緣當中,去成就我們大乘的解脫,所以大乘的解脫他不是離開了有相求解脫。就是蓮花它是長在汙泥當中,是在凡夫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去成就解脫。成就解脫,怎麼解脫呢?這以下講出二個方法:「猶如蓮花不著水」。你應該先修出離心,這出離心就向蓮花學習,它在汙泥當中,它能夠出離,當然能夠出離就是有四念處的觀照。「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個大悲像日月一樣,普遍的去關懷這些如母有情,修大悲心。這個就是我們在本論當中學習到我們修習止觀,由無住而生心,由生心而無住的一個修學宗旨。我們身爲一個佛弟子,基本上我們都相信諸法是從因緣所生的,當然這個因緣也是各式各樣。那如果我們有志于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因緣,本論就會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消息,就是你要先成就無住,再生心,這個無住是最重要的。就是說如果你要求你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種種的善法,要隨順于無上菩提、隨順于真如,你要先把你的家找到。簡單的說,你修行要上路,你要把你的根本找到,否則你修行就沒辦法上路了。本論當中如果我們細細思惟,馬鳴菩薩他告訴我們一個回家的方法,就是你找到這個根本的無住法門──真如叁昧,你修諸善法,都是趨向無上菩提。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感激馬鳴菩薩的地方。好,我們這一堂課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答:大乘的法門有所謂的共于人天跟二乘的法門;也有不共的法門,所謂諸佛秘密藏。本論當然所強調是大乘不共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有二個:一個是修真如叁昧,一個是修念佛叁昧;一個是無相叁昧,一個是一相叁昧。這二個法門,我們也可以作一個簡別。我們先從果地上來說,再說它的因地。從果地上來說,如果你一路修真如叁昧,會有什麼問題?當然我們今生修真如叁昧應該沒什麼問題,因爲這個真如叁昧是誰也不能破壞的,它是金剛叁昧,因爲它是直接從有相到無相。所以鬼神也不能障礙你,煩惱也不能障礙你,罪業也不能障礙,你這是事實。因爲從真如叁昧來觀察,這些都不可得。所以你入了真如叁昧以後,那這是一個非常安穩的處所。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生死凡夫有這個死亡的問題。這是一個你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說你經常修真如叁昧,可能你就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面,就是你會忽略你還有死亡這件事情。當你死掉以後,我們內心當中有這個業力,就去得果報了;得果報了以後呢,可能你對你的修行就會中斷,這是一個問題,就是你要面臨死亡。如果我們今天的壽命就像淨土無量無邊阿僧袛劫,那你修什麼都好,因爲你成佛有叁大阿僧袛劫,叁大阿僧袛劫你再怎麼懈怠,你也不要用到無量無邊阿僧袛劫吧。但是問題是:我們的生命只有70歲80歲!這個分段生死,在我們凡位的菩薩修大乘善根,這件事情是個非常嚴重,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來生只有二個選擇:我們不能到涅槃去,你要嘛在穢土繼續的流轉,你要嘛到淨土去,就是二個選擇。就是我們相信有來生,來生你一定要作一個規劃,生命的規劃。然而你要是說在叁界繼續流轉,那這件事情誰也不敢說,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你這個羽毛要飄到哪裏去,誰也說不准,我們只能夠說祝福你了。你要求生淨土,就是有這個好處,第一個保證你不到叁惡道去,第二個你保證見到佛陀。你有任何疑惑,你有任何遮障,你的病再重,你看到好的醫生,就不怕,他有方便力。這件事情你要想一想。當然你一天到晚修真如叁昧,我經常在思惟,一個人經常修真如叁昧,會忽略一些生命的現實。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你在無相叁昧待久了,你好像對這個生死的害怕輕薄,但是你對它害怕輕薄,它還是存在。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想一想這個生命的規劃,你來生應該怎麼辦?既然有來生,你就應該作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抉擇,你應該在穢土繼續流轉,或者到淨土去比較好,這是你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好,假設你決定求生淨土,你認爲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我們從一個比較現實的角度,憶念彌陀的聖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一切法因緣生,你今天栽培什麼因緣,它就什麼果報。當然真如叁昧是成就大乘善根,那是一個非常長遠的布局。但是就著來生求生淨土的角度,你憶念彌陀的聖號,臨終蒙佛的接引,這是一個所謂的你短期要達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所以到底我們應該偏重真如叁昧,或偏修念佛叁昧?這就是你應該把你的目標訂出來,你才知道你的有限生命當中,你要把比較多的精神體力放在哪裏,就是說你是由目標來引導你的修行。反正你今生能夠用的精神體力就這麼多,你扣掉吃飯、睡覺、雜務,你的時間就這麼多,你如何來規劃你這些時間,來規劃你長遠的菩提道,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規劃的。當然生命就是一個抉擇,你這樣子抉擇,你就承擔你的抉擇,我們很難說誰好誰壞,但是要想清楚你該怎麼走,你再去做,這個是比較好的方法。如果說你今天我們害怕退轉,來生真的是充滿了不確定,我們應該先到淨土去,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兼修真如叁昧,但是你也要偏重念佛叁昧,因爲這個感應道交,你一定要憶念的聖號,才能夠從産生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單方面的。所以念佛叁昧,從臨終的憶佛、念佛,要從平常的栽培,那這件事情你就不能忽略了。所以說你在規劃你今生的修學,你要先規劃到來生,就是你來生要到哪裏去,你就知道你今生應該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你這樣子規劃會比較完整。你成佛之道應該怎麼做?你先規劃完你再去走,那就知道你應該如何做取舍了,你在這個有限的精神體力如何作取舍,這個問題諸位應該也就會知道你應該怎麼做。好,我們這堂課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好,彌陀阿彌陀佛,回向。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