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導讀
天臺智者大師大師造
淨界法師講
第一卷
《淨土十疑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從今天開始,有叁個講次,跟大家學習《淨土十疑論》。在講這個課程之前,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我們研究這個課程的目的。在淨土宗的往生因緣當中,有二種的差別。第一種叫做隨業往生:這個隨業往生,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在今生當中,已經成就了念佛叁昧,在叁昧的加持之下,産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就是一種往生的業力。這個往生的業力,已經強過它過去生死的業力,就是我們講的淨業成就,所以他是靠他淨土的業力往生的。
這種人在今生成就念佛叁昧,這當中有二種特殊的功德出現:第一個,他今生就可以見佛,現生見佛。我們一般人往生,都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才現前的;成就念佛叁昧的人,在叁昧當中,就能夠親見彌陀的現身。當然阿彌陀佛現身,用光明來照攝、或者爲他說法,使令修行人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所以他第一個功德,就是現生可以見佛。第二個,他能夠預知時至:他整個生命能夠預知自己的死亡時間,而且可以長短自在,這種人我們叫做淨業往生的,當然這種人是少數的。你看曆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屬于隨業往生的。
第二種,就是我們一般性的往生,叫做隨念往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引導我們生死的這個業力,還是非常的強大;但是,我們仰仗對彌陀的歸依,我們栽培一種清淨的正念,從平常的累積到臨終的現前。雖然引導我們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的這個業力還存在,但是我們對彌陀信願的正念,在臨終的時候現前了,跟彌陀感應道交以後,那麼往生淨土,這個我們叫隨念往生。
隨念往生的特點,就是你臨終的時候,要把你堅定的正念現前。當然,臨終有正念,就是平常的栽培。很多人說:什麼叫臨終的正念呢?主要就是對彌陀的信心跟願力,這當中信心又特別重要,因爲你沒有真實的信心,你決定不能有堅定的願力。就是你臨終的時候,能夠【萬緣放下,一心歸命】的那種信心,就靠這樣的念力,來扭轉我們的業力。
所以我們在上一堂課講到《阿彌陀經》,我們大家可以建立一
個粗分的信心;但是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很多微細的障礙、疑惑沒有消除,所以這個課程就是消除這些微細的疑惑,使令我們整個生命,是向彌陀的功德全部靠倒,這就是我們研究這部論的目的,就是破除微細的邪執。
好,我們看《講義》第一頁:《淨土十疑論》導讀
我們簡單的把這個標題作一個說明。首先我們講這個淨土。身爲一個有情衆生的生命體,他一定有他依止的環境,這個環境有二種的差別:第一個叫做穢土,第二個叫做淨土。這個淨穢是怎麼安立的呢?
就是說,如果是由于我們衆生有漏的業力所招感的,我們叫做穢土,因爲他國土的形成,是一種雜染的業力,雖然可能是罪業、也可能是善業,但是他的心中都是依止有所得的自我、都是依止無明妄想所創造,所以叫做雜染。他因地是雜染,所以這個果報體現前的時
候,就帶有十二因緣的一種雜染的力量,所以我們在穢土當中,很容易生起顛倒、生起煩惱,因爲它剛開始形成的因地就是雜染。
第二種叫做淨土,它的形成不是有漏的業力,是叁世諸佛的清淨願力所變現的。在清淨法身所變現的整個國土,因爲它的形成是佛的法身功德所變現的,所以我們接觸那個地方的時候,會産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有這種清淨的效果,所以叫做淨土。
如果廣泛的來說,淨土是很多,十方的淨土,你看藥師佛淨土、阿佛淨土;但是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淨土,是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淨土。《淨土十疑論》,這個地方是講西方淨土的十種疑惑,智者大師根據我們一般修行最容易生起的十種疑惑,把它提出來。提出來幹什麼呢?加以論說。這個論就是發明義理、抉擇是非,使令我們斷疑生信。
最後叫導讀,因爲我們的時間有限,只有叁個講次,所以我們這一次的內容,主要的是刪繁取要,並沒有摘錄全部的文,所以叫導讀。天臺智者大師造這個大家容易清楚。總共要破除十種疑惑,我們先看第一個,修習淨土者你要破的第一個疑惑是什麼呢?
二甲一、舍離衆生疑
乙一、征問
我們往生淨土了,是不是就是心中舍離了衆生呢?這個疑惑要破除。我們看“乙一、征問”,先提出一個問。
大家請合掌:【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祗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我們修淨土的人,第一個要破的疑惑,就是舍離衆生的疑惑。我們把問的地方簡單的消釋一下。叁世的諸佛跟菩薩,他的內心都是以大悲心爲他的業用。初心菩薩在修心的過程,很多地方都是等同聲聞來修學的,特別是要誓斷一切惡,菩薩剛開始在清淨自己身口意罪障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爲跟聲聞人是完全相同的。
那我們怎麼判定這個人是聲聞還是菩薩呢?就是發心不同。聲聞人爲什麼要清淨身口意呢?他是爲了自身的安樂,叫出離心。菩薩爲什麼要清淨身口意呢?他是爲了利益有情,才清淨身口意的大悲心。所以說叁世諸佛菩薩,表現在外的身口意是有差別;但是他們的內心,都是以大悲心爲業用,這一點是相同的。
好,這個地方就講到他的根本。既然我們要有大悲心,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就應該希望救度一切如母的有情衆生,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要生生世世留在叁界當中、在五濁惡世當中,乃至在叁惡道當中,來救拔這些苦惱的、顛倒的衆生。我們都知道菩薩道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四攝法──布施、同事、愛語、利行,這當中最重要就是同事。比如說他沒有飯吃,你把東西送給他,布施;這還不夠,最重要就是要陪伴,做他的助伴。那你有大悲心,你離開了衆生,你怎麼攝受他?怎麼教化他呢?所以在整個四攝當中的重心點在于同事。所以,既然我們有大悲心,我們就應該陪伴衆生流轉,在陪伴當中,做他的父母、子女、兄弟、眷屬,你才有因緣教化他。
爲什麼身爲一個菩薩,反而自己求生淨土,這樣子的做法,你只顧到自身的安樂,而舍棄了這些在苦惱當中、在顛倒當中的衆生于不顧,豈不是喪失了大悲心?你的所作所爲,只是爲了成辦自利的功德,那就等同于聲聞人,這樣子做是障礙我們的無上菩提道,因爲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根本,你菩提心失掉了,你整個菩薩道也失掉了。當然,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疑惑,就是我們想要往生淨土,是不是有舍離衆生的這個問題。好,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
乙二、釋疑回答當中有叁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說:【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這個地方,智者大師說:我們詳細的檢視菩薩的行爲,有二種的差別。什麼叫菩薩呢?蕅益大師講得好,他說:悲智相應,這個就是菩提心。身爲一個菩薩,他的內心當中,必須要有二種想法:第一個,他想要上求佛道;第二個,他想要下化衆生:也就是他必需有慈悲跟智慧。這樣子講,到底是慈悲比較重要,還是智慧比較重要?那就要看你的程度。
我們往下看。假設你是一個久修行菩薩道,什麼叫久修行呢?就是你已經成就了無生法忍,你內心當中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經完全的現前,把心中的我愛執完全的消滅了。你那個大悲心,在我空、法空的光明照攝之下,你應該要去實當所責,那你應該是不能到淨土去,你那個大悲心的背後,是一個強大光明的智慧在攝受,那你應該生生世世留在叁界當中,陪伴衆生流轉,來度化他們。這個是講他慈悲的背後,有一種堅固的智慧。第二種,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凡位菩薩,就是還沒有成就無生法忍的初心菩薩。凡位菩薩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無明妄想,這個無明妄想的根源,來自自我意識,我們一直在心中認爲有一個自我;有一個自我,跟衆生産生對立,有我就有你──我相、人相,在我相、人相當中,我們會習慣性的保護自己,一保護自己的時候,就産生很多很多的煩惱出來。也就是說,你雖然有大悲心,但是你的大悲心是建立在無明妄想的基礎下,這時候的大悲心,不可以付諸行動,這個時候你要做的不是去親近衆生,而是要親近十方諸佛。也就是說,你心有二個願望,你受菩薩戒的時候:第一個,上求佛道;第二個,下化衆生。但是你身爲一個生死凡夫,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你剛開始要做的不是下化衆生,你剛開始要做的是上求佛道,你要親近十方諸佛、聽聞正法,直到你忍力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經成就了,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在叁界火宅當中、在五濁惡世當中,救度這些苦惱衆生。
這個地方的總說,就說明了菩薩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是有他的次第。宗喀巴大師把大悲心分成叁個次第。第一個叫做思惟修:我想要成就大悲心,怎麼辦?你不是先趕快去度衆生,不是的,先思惟。思惟修就是依照這個文字,思惟一切有情衆生,他跟你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哦,知母、念恩、報恩。你要思惟他跟你是一個母子的關系,無量劫的流轉,你都因爲有母親,你才能夠受生。換句話說,每一個衆生都做過你的母親,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你要生起感恩的心情。所以你剛開始修大悲心是思惟,然後是作願修,你思惟以後開始發願,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安樂,發願回向,把功德回向。
但是這個時候都還沒有付諸行動,都是在修行一種大悲的意樂,等到第叁個荷負修,承當衆生的苦惱,就正式付諸行動。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凡位的菩薩修大悲心,那是偏重思惟修跟作願修;等到成就空性的聖位菩薩,才真實的從空…
《《淨土十疑論》導讀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