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了西方净土。说是正如在净土三经上所说的,求生净土要具足三种的功德。第一个,「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者忆念他的功德、忆念他的相好、忆念他的名号,这是第一个,专念彼佛。第二个「修」诸「善根」。以念佛为正行,兼修戒、定、慧来调伏烦恼。第三个,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依止忆念佛陀、修诸善根、至心回向这三种力量,就往生净土,常得「见佛」,远离恶道,「终无退转」。这样,法藏大师说是资粮位的浅位菩萨所修的有相行,第二个是深位菩萨。就加行位菩萨他求生净土是怎么修呢?「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学,毕竟得生,住正定故」,直接观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就是佛的真如三昧,从真如三昧当中,再产生至心回向,而往生成就正定聚。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的念佛法门,它所取代的是前面的真如三昧。这个真如三昧,它是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它是以无住为本,它有一个困难点,禅宗的祖师说:「相续也太难。」就是我们偶尔从有相的因缘,回到无相的真如,短时间的相续有可能,但是你要长时间的安住在真如三昧,有困难,就是无始劫所熏习这个等流的妄想太强烈。那怎么办呢?没关系!这个「无相三昧」,当你修了一段时间,你可以修「一相三昧」。一个相,就是弥陀佛的相状,他以一相三昧来取代真如三昧,但是其他的出离心、大悲心都不能少。这个地方我们也说明一下。前面是讲到十方净土,那这个地方,马鸣菩萨特别讲到阿弥陀佛净土,不但是马鸣菩萨,我们看到历代祖师都很强调阿弥陀佛净土,它一个重要理由,我们说明一下。在《弥陀要解》也强调说:为什么阿弥陀佛净土在十方净土当中,是特别被赞叹的一个有特色的净土?蕅益大师他提出二个理由:第一个是它依正庄严的殊胜,它所成就的依报庄严,它所提供你这个正报的寿命,所谓的无量光、无量寿,这件事情是超过十方净土的第一个理由。当然这个理由还不是非常重要,这个是讲果地的殊胜。第二个它因地的殊胜,就是它的一个临终接引的殊胜。蕅益大师说:在其他的净土,比如说药师佛的净土也是很庄严,那其他的阿閦毗佛的净土也是很庄严;但是你要去,你得个凭本事,你自己要超过三界的业力,简单的说就是:深入正定、行重三昧,你自己要去。只有西方净土,「是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你念他的佛,他来到娑婆世界,开导安慰,使令你「心不贪念、意不颠倒」,把你带到净土去,这一点是西方净土很特色的地方。就是说你今天要去参访一个长老,那你自己要去参访他;这个长老,他来到你这个地方带你去,这临终的接引这个愿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我们临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凡夫,有弥陀的接引,会给我们很多的安定跟鼓励的作用,这个地方是西方净土的特色。这个地方是说,修真如三昧的一个怯弱,我们也可以兼修一相三昧。看丙五的「劝修利益分」,这当中分二科。先看第一科的「结前起后」。

  丙五、劝修利益分丁一、结前起后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这个「结前」,就是前面的「信心分」已经说了,未来我们应该说明修习本论的功德利益。「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这个「摩衍诸佛秘藏」,是一个大乘的不共法门,不共于二乘的法门。这个诸佛秘藏,蕅益大师说:诸佛不可思议的法门,一言以蔽之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有二种:一个是念自性佛,向内安住的真如三昧;一个是念他方佛,是修一相三昧;当然你也可以修自他不二的法门。总之,诸佛秘藏那是密宗说的金刚乘,这是念佛法门,不管念自性佛、念他方佛,这都是大乘的不共法门。看「丁二」的「正说劝修」。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劝」,再作别劝。先看「总劝」:

  丁二、正说劝修戊一、总劝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这个地方是把大乘的因果作一个总结,从大乘的果报来说呢,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对佛陀的甚深法界,要生起大乘的信心,远离这样的一种疑惑跟邪执,成就大乘的种姓,这是大乘的功德。应该怎么办呢?「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得至无上之道。」就是本论的宗旨,它能够使令我们对大乘的甚深功德,远离邪执诽谤,成就大乘正信,而步入大乘的功德,这是一个总劝。再看戊二的「别劝」,别劝当中分二段:先说明「修学」的「功德」,再说明诽谤的过失。先看它的功德。

  戊二、别劝己一、修学功德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我们先分二段,先作一个别释,再作总结。别释当中,分成闻、思、修三种功德,先看闻慧的功德。我们听闻大乘佛法这个一心、二门、三大的道理,而生起大乘止观,假设对这样的传承,「不生怯弱」,你能够信心具足,欢喜好乐,直下承当,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呢?「定绍佛种」,就是你这个大乘种姓特别坚固,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虽然你还有无量无边的恶法要断,你还有无量无边的善法还没有成立,但是你的种姓已经是佛的种姓了,这一点谁也不能否定,这是成就大乘种姓,这是闻慧。第二个思慧。「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使令他们断除恶法,修习「十善」,这功德很大。但是呢「不如有人,于一食顷」当中,来思惟这个一心、二门、三大的道理,而生起大乘的止观,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为喻」的。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一下:虽然十善法很多,你教导这么多众生修十善法,但是你比不上一食之顷来思惟这样一个大乘的圆顿法门。就是说我们前面断恶修善的法门,它本身没有返妄归真的力量,它只是在心中积集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但是我们如实的观照无住而生心,这样大乘止观,它有返妄归真。就是说你这个生命的流转,是从根本上的改变,这个地方就有所不同,这个思慧,这个功德就更深刻了。「复次,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这个成就修慧了。就是你对大乘止观,观察修行到什么境界呢?乃至于「一日一夜」,那这个地方就成正定了,这种功德不要说是凡夫没办法宣说,十方诸佛都没办法宣说。为什么呢?「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因为你功德是随顺于清净的真如法性,法性是时空无尽的,所以你这种功德也是时空无尽的。这个地方是赞叹我们受持大乘止观的一个殊胜利益,这以下说明「诽谤」的「过失」。

  己二、毁谤过失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这个地方,先说明诽谤的过失,对于本论的不思议境,我们不要「诽谤不信」。当然不相信是可以接受,但是不要出言诽谤,这样的诽谤的过失,是「经无量劫」,这个时间很长,而且无量劫当中受大苦恼,苦恼也特别大。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不思议法门,刚开始「仰信」,仰信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为什么要仰信呢?因为我们诽谤,害了自己,也害了一切众生,这当中的理由是「断绝一切三宝之种」。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解释我作一个说明,就是说众生之所以能够离苦得乐,是仰仗三宝的住世,众生才有光明,而这个住持三宝的生起,必须有理体三宝。就是说三世诸佛因为证得真如三昧的理体三宝,才能够从理体当中生起应化身,来建立世间的住持三宝。你现在诽谤呢,是直接破坏三宝的根本、三宝的种。没有理体三宝就没有人能够成佛;没有人成佛,就没有人来到世间来成就住持三宝,这种过失,蕅益大师说:比你造五逆十恶还重。因为你破坏世间住持三宝的根本,也就破坏世间的光明。这以下再作一个总结:「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三世诸佛是依止这个法门而成就涅槃,一切的菩萨也慢慢的在这个法门当中修学而趋向于佛智。这个地方是劝我们应该要仰信,不要诽谤。戊三的总劝。

  戊三、结劝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法门的传承,是不随时空而有所变化的,过去菩萨是这样子学,我们现在的菩萨也这样子学,经过无量劫的菩萨也根据这个这样学,你别无选择,这个传承的法门是不会因为时空而有所改变的。看甲三的「结施回向」。

  甲三、结施回向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前面马鸣菩萨把诸佛菩萨大乘止观的「甚深广大义」,已经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这个根机特别是针对末法众生──烦恼粗重、善根浅薄,所以以这个扼要的「总持」来作一个简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把这样一个说法的功德回向于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等

  于是回向于菩提心。我们最后把它作一个「结示劝修」。

  肆、结示劝修

  我们修学本论,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有所谓大乘的止跟观,从止的角度简单的说它是从假入空。就是我们刚开始从这个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的这种有相的因缘,先回归到这种真空的体性,…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