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

  第三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七十六页,「子三、释双行」。

  前面是把大乘的止跟大乘的观,各别的说明,这个是针对初学的菩萨,应该是这样修学的;这个地方是告诉我们的目标,应该使令自己在操作上最好是能够止观双运。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这个地方是先说明我们止观双运的目标,就是你要能够行、住、坐、卧,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能够具足止,也能够具足观,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这样子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呢?这以下讲出止观双运的相貌。

  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当我们这一念心跟因缘所生法接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先修止,就观察到诸法自性不生。这个自性不生的道理是怎么观察?我们刚开始观察,是观到这个生灭的相,这个人他这个因缘法是生起,或者消失了,或者是垢相、净相、增相、减相,各式各样的对立。但是我们要观察:它是因缘的生灭,生是因缘的生,灭也是因缘的灭,从这个本性来观察,它是离诸生灭的。你从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止就在这个地方安住,就是于无住。你虽然能够观一切法是自性不生,在这个地方安住,你也能够了解到因缘合和,业果不失。或者我们跟心、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先生起观,我们观察因缘果报,善恶的业报是丝毫不爽。但是我们也能够观察,其实善恶业报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主宰,一念心不得,它的本性是清净本然,就是说你这一念心具足了止跟观二种力量,这个地方就是一种止跟观的等流势力。就是说我们修止的时候,比如说你今天修止修了一段时间,你虽然没有修了,但是那个止的势力还在,你修观修了一段时间,虽然你没有修了,但是那个观的势力也被保存下来。所以当你修止的时候,你之前修观的那个等流势力会存在;修观的时候,止的等流势力也会存在。所以慢慢慢慢的这二种力量,就会让我们能够止观双运,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第三四卷

  癸三、结益

  这个止观双运所成就的功德利益。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修止的功德。我们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从这种有相的因缘所生法,就回归到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样呢能够对治凡夫对五蕴果报的爱着,也能够弃「舍二乘」的「怯弱」,这个怯弱就是一种怖畏。世间这些有为诸法,凡夫跟二乘都是比较偏激的,凡夫是贪爱,二乘是害怕,所以二乘人在观三界果报的时候,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非常害怕。所以二乘人他为什么成就圣道,他还不敢回到因缘所生法度化众生,我们不能够说他没有悲心,这样讲太武断,因为四禅天的人都有修慈悲喜舍的慈悲,怎么二乘人没有慈悲呢!基本上他之所以不敢回来,是因为他害怕「法执」。一个人会贪爱、会害怕,简单的说就是产生一种自性执,就是「法执」,就是这件事情是真实的。这个真实,你就是二个情况:你不是爱他,你就是恨,就这二种。所以当我们能够回归到自性不生的念念不生、念念不灭的清净本性,我们再出来看世间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也没有所谓的贪爱,也没有什么害怕,就是从因缘当中,去做我们该做的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件事,如此而已。所以你经常修真如三昧,就能够远离贪爱跟害怕的过失。修观「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的过失,因为你修观能够观人我有情的苦,「远离凡夫不修善根」的过失,所以作一个总结:「以是义故,止观二门」应该要相辅相成,如果不能够具足,就很难成就大乘种姓,也就很难生起菩提心,也就很难生起大乘的功德。所以这个大乘止观,这个所谓的止观门,套藏传佛教的「圣道三要」,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不过这个地方,本论是先强调先修空正见。法王在开示「圣道三要」的时候,他也强调:最好利根的人先修空正见,再修出离心跟菩提心。为什么呢?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从因缘所生法,我们在三界是流转太久了,所以我们也熏习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众生结下很多很多的业力跟因缘。这样的因缘已经是非常的错综复杂,已经是谁对谁错厘不清楚了。所以你依止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心来修出离心、菩提心,你就会有困难,非常困难,很多的功德你就没办法生起。因为你这样的一种错综复杂的心态去修出离心、大悲心,你根本修不下去了。那这怎么办呢?就是把这个生命先归零,就是你先不要是管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怎么回事,刚开始就是把心带回家。你先修无住,先从这个有为诸法的有相的因缘生灭门,就回归到真如门,你在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平等法界安住了以后,你再出来,你再来看人世间,那个感觉不一样了。「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犹如梦中事,你要修出离心、大悲心就容易多了,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它的一个道次第,先修无住,再修生心。以无住的真如三昧为本,再生出离心、大悲心,这大乘止观的次第是这样子的。

  戊二、更示胜异方便己一、泛明念佛除障

  前面所说的大乘止观,是一个自利法门,我们所依止的是内在的观照力跟誓愿力;这个地方的特别法门,是强调佛力加被,就是有诸佛的本愿功德所摄受的所谓的佛力法门。那这当中,我们分二科,先看己一的「泛明念佛除障」。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这个地方,我们根据这个古德的注解,分成二段,先说明退转的因缘。一个初心的菩萨,修习大乘法门,依止这个一心、二门、三大的道理,来生起大乘止观,来成就大乘的「正信」。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产生「怯弱」。这个地方怯弱,蕅益大师解释:怯弱的理由有二个:就是本身止观的善根薄弱,这是无始劫来大乘止观的熏习薄弱,当然这意思就是妄想粗重,本身的善根薄弱。第二个境缘粗恶,就是我们在这个流转当中,跟很多人结了很多的善缘,也跟很多人很多人结了恶缘。不管善缘、恶缘都是一种诱惑或者障碍,这个因缘刺激太大,境缘粗恶,所以说就产生怯弱,产生畏惧。这个地方就把这个怯弱畏惧的心情,把它开展出来。第一个讲到善根薄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今天你要成就大乘的正信,当然你要成就大乘止观,大乘止观,你一定要有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的成就,这个善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善知识他有方便力,他能够知道你内心当中,那些遮障应该如何破除;你过去的善根,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导:他有这个方便力。就像《智度论》上说:这初心菩萨不能够离开佛陀,就像小儿子不能离开母亲。母亲知道这个小孩子什么时候要喂奶,什么时候要睡觉,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也就把小孩子养得肥肥胖胖的,这母亲他有这方便力;佛陀亦复如是,他有方便力,来开导你的善根,破除你内心的遮障。你在娑婆世界要遇到佛陀很难,你顶多遇到佛像,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这个地方你没有遇到佛陀已经是很严重的一个障碍,而且你遇到的环境都是违背,都是你要修大乘止观的一个障缘。你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境界,帮助你修大乘止观的非常的少,障碍大乘止观的非常的多,这个地方也是我们产生害怕的第二个原因。那这怎么办呢?这以下说明防止退转的方法:「当知如来有」殊胜的「方便」,来「摄受」这个大乘的「信心」,使令不退转。应该怎么办呢?「专忆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这个地方先讲他的因地。因地就是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这个功德,或者是忆念他的相好,或者他的名号,以这样的因地,发愿求生到十方的佛土。为什么要发愿到佛土呢?这当中有二个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个「常见于佛」,第二个「永离恶道」。常见于佛我们也说过:见佛呢,我们得到佛陀的教化摄受,能够破除遮障栽培善根。第二个是远离恶道,我们生死凡夫在修大乘善根,跟初地菩萨修大乘善根最大的差别,就是这个报障,就这个分段生死的报障。比如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受了十七世的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那是一个久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那是一个非常克己复礼的君子。但是他到十八世一时的恶业,变成一只毒蛇,他的心情完全改变,那个瞋心非常重,看到人就要伤害,因为他变成毒蛇的果报。也就是说我们累积很多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根,但是换到畜生道,你做一只蚂蚁、做一条蛇的时候,你的善根就产生遮障,这个地方就是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修习大乘的善根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秽土,当然这个是悲增上的菩萨;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这是智增上菩萨。净土法门它给你一个非要的保证:第一个,它保证你一定可以见到佛陀。当然你遇到佛陀,你一定是蒙佛陀的开导摄受,你善根的生起、遮障的破除,就比一般人得到很大的方便;第二个,你到了净土,保证你不到三恶道去,你的修学不会因此而中断。这二大保证是这净土的特色──「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个是我们在秽土所没有的一个殊胜的条件,再看:

  己二、的指求生极乐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前面是讲十方的净土;这以下马鸣菩萨在十方净土当中,特别标出…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