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七十六頁,「子叁、釋雙行」。
前面是把大乘的止跟大乘的觀,各別的說明,這個是針對初學的菩薩,應該是這樣修學的;這個地方是告訴我們的目標,應該使令自己在操作上最好是能夠止觀雙運。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這個地方是先說明我們止觀雙運的目標,就是你要能夠行、住、坐、臥,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都能夠具足止,也能夠具足觀,這是我們未來的目標。這樣子應該怎麼做,才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呢?這以下講出止觀雙運的相貌。
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當我們這一念心跟因緣所生法接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先修止,就觀察到諸法自性不生。這個自性不生的道理是怎麼觀察?我們剛開始觀察,是觀到這個生滅的相,這個人他這個因緣法是生起,或者消失了,或者是垢相、淨相、增相、減相,各式各樣的對立。但是我們要觀察:它是因緣的生滅,生是因緣的生,滅也是因緣的滅,從這個本性來觀察,它是離諸生滅的。你從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止就在這個地方安住,就是于無住。你雖然能夠觀一切法是自性不生,在這個地方安住,你也能夠了解到因緣合和,業果不失。或者我們跟心、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先生起觀,我們觀察因緣果報,善惡的業報是絲毫不爽。但是我們也能夠觀察,其實善惡業報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在主宰,一念心不得,它的本性是清淨本然,就是說你這一念心具足了止跟觀二種力量,這個地方就是一種止跟觀的等流勢力。就是說我們修止的時候,比如說你今天修止修了一段時間,你雖然沒有修了,但是那個止的勢力還在,你修觀修了一段時間,雖然你沒有修了,但是那個觀的勢力也被保存下來。所以當你修止的時候,你之前修觀的那個等流勢力會存在;修觀的時候,止的等流勢力也會存在。所以慢慢慢慢的這二種力量,就會讓我們能夠止觀雙運,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第叁四卷
癸叁、結益
這個止觀雙運所成就的功德利益。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這個地方我們先說明修止的功德。我們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從這種有相的因緣所生法,就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這樣呢能夠對治凡夫對五蘊果報的愛著,也能夠棄「舍二乘」的「怯弱」,這個怯弱就是一種怖畏。世間這些有爲諸法,凡夫跟二乘都是比較偏激的,凡夫是貪愛,二乘是害怕,所以二乘人在觀叁界果報的時候,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他非常害怕。所以二乘人他爲什麼成就聖道,他還不敢回到因緣所生法度化衆生,我們不能夠說他沒有悲心,這樣講太武斷,因爲四禅天的人都有修慈悲喜舍的慈悲,怎麼二乘人沒有慈悲呢!基本上他之所以不敢回來,是因爲他害怕「法執」。一個人會貪愛、會害怕,簡單的說就是産生一種自性執,就是「法執」,就是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真實,你就是二個情況:你不是愛他,你就是恨,就這二種。所以當我們能夠回歸到自性不生的念念不生、念念不滅的清淨本性,我們再出來看世間是如夢如幻,如夢如幻也沒有所謂的貪愛,也沒有什麼害怕,就是從因緣當中,去做我們該做的斷惡、修善、度衆生這叁件事,如此而已。所以你經常修真如叁昧,就能夠遠離貪愛跟害怕的過失。修觀「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的過失,因爲你修觀能夠觀人我有情的苦,「遠離凡夫不修善根」的過失,所以作一個總結:「以是義故,止觀二門」應該要相輔相成,如果不能夠具足,就很難成就大乘種姓,也就很難生起菩提心,也就很難生起大乘的功德。所以這個大乘止觀,這個所謂的止觀門,套藏傳佛教的「聖道叁要」,就是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不過這個地方,本論是先強調先修空正見。法王在開示「聖道叁要」的時候,他也強調:最好利根的人先修空正見,再修出離心跟菩提心。爲什麼呢?我們解釋一下:因爲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從因緣所生法,我們在叁界是流轉太久了,所以我們也熏習很多很多的煩惱,跟衆生結下很多很多的業力跟因緣。這樣的因緣已經是非常的錯綜複雜,已經是誰對誰錯厘不清楚了。所以你依止這樣一種錯綜複雜的心來修出離心、菩提心,你就會有困難,非常困難,很多的功德你就沒辦法生起。因爲你這樣的一種錯綜複雜的心態去修出離心、大悲心,你根本修不下去了。那這怎麼辦呢?就是把這個生命先歸零,就是你先不要是管這個因緣所生法是怎麼回事,剛開始就是把心帶回家。你先修無住,先從這個有爲諸法的有相的因緣生滅門,就回歸到真如門,你在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平等法界安住了以後,你再出來,你再來看人世間,那個感覺不一樣了。「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猶如夢中事,你要修出離心、大悲心就容易多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它的一個道次第,先修無住,再修生心。以無住的真如叁昧爲本,再生出離心、大悲心,這大乘止觀的次第是這樣子的。
戊二、更示勝異方便己一、泛明念佛除障
前面所說的大乘止觀,是一個自利法門,我們所依止的是內在的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個地方的特別法門,是強調佛力加被,就是有諸佛的本願功德所攝受的所謂的佛力法門。那這當中,我們分二科,先看己一的「泛明念佛除障」。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
這個地方,我們根據這個古德的注解,分成二段,先說明退轉的因緣。一個初心的菩薩,修習大乘法門,依止這個一心、二門、叁大的道理,來生起大乘止觀,來成就大乘的「正信」。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産生「怯弱」。這個地方怯弱,蕅益大師解釋:怯弱的理由有二個:就是本身止觀的善根薄弱,這是無始劫來大乘止觀的熏習薄弱,當然這意思就是妄想粗重,本身的善根薄弱。第二個境緣粗惡,就是我們在這個流轉當中,跟很多人結了很多的善緣,也跟很多人很多人結了惡緣。不管善緣、惡緣都是一種誘惑或者障礙,這個因緣刺激太大,境緣粗惡,所以說就産生怯弱,産生畏懼。這個地方就把這個怯弱畏懼的心情,把它開展出來。第一個講到善根薄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今天你要成就大乘的正信,當然你要成就大乘止觀,大乘止觀,你一定要有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的成就,這個善知識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爲善知識他有方便力,他能夠知道你內心當中,那些遮障應該如何破除;你過去的善根,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開導:他有這個方便力。就像《智度論》上說:這初心菩薩不能夠離開佛陀,就像小兒子不能離開母親。母親知道這個小孩子什麼時候要喂奶,什麼時候要睡覺,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也就把小孩子養得肥肥胖胖的,這母親他有這方便力;佛陀亦複如是,他有方便力,來開導你的善根,破除你內心的遮障。你在娑婆世界要遇到佛陀很難,你頂多遇到佛像,這是一個問題。第二「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這個地方你沒有遇到佛陀已經是很嚴重的一個障礙,而且你遇到的環境都是違背,都是你要修大乘止觀的一個障緣。你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境界,幫助你修大乘止觀的非常的少,障礙大乘止觀的非常的多,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産生害怕的第二個原因。那這怎麼辦呢?這以下說明防止退轉的方法:「當知如來有」殊勝的「方便」,來「攝受」這個大乘的「信心」,使令不退轉。應該怎麼辦呢?「專憶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這個地方先講他的因地。因地就是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這個功德,或者是憶念他的相好,或者他的名號,以這樣的因地,發願求生到十方的佛土。爲什麼要發願到佛土呢?這當中有二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個「常見于佛」,第二個「永離惡道」。常見于佛我們也說過:見佛呢,我們得到佛陀的教化攝受,能夠破除遮障栽培善根。第二個是遠離惡道,我們生死凡夫在修大乘善根,跟初地菩薩修大乘善根最大的差別,就是這個報障,就這個分段生死的報障。比如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受了十七世的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那是一個久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那是一個非常克己複禮的君子。但是他到十八世一時的惡業,變成一只毒蛇,他的心情完全改變,那個瞋心非常重,看到人就要傷害,因爲他變成毒蛇的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累積很多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善根,但是換到畜生道,你做一只螞蟻、做一條蛇的時候,你的善根就産生遮障,這個地方就是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在修習大乘的善根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在穢土,當然這個是悲增上的菩薩;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這是智增上菩薩。淨土法門它給你一個非要的保證:第一個,它保證你一定可以見到佛陀。當然你遇到佛陀,你一定是蒙佛陀的開導攝受,你善根的生起、遮障的破除,就比一般人得到很大的方便;第二個,你到了淨土,保證你不到叁惡道去,你的修學不會因此而中斷。這二大保證是這淨土的特色──「常見于佛,永離惡道。」這個是我們在穢土所沒有的一個殊勝的條件,再看:
己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前面是講十方的淨土;這以下馬鳴菩薩在十方淨土當中,特別標出…
《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